综合实践

少年正是读书时,腹有诗书气自华。请调动你的语文积累及思维智慧,解答下列问题。

1.下面是《西游记》中的四名主角,请你挑选其中一位,描写他的外貌及个性特征

(1)外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个性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运用比喻修辞,给自己的回忆散文集起名为《朝花夕拾》。请你写出这个书名的含义。

3.请你审读下列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单位:本)的调查图表,归纳总结它所反映的主要情况。

 

古诗文默写

①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用正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___________,不亦说乎?(《论语》)

___________,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③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⑥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⑦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

⑧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⑨静以修身,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古诗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的“我”和“君”分别指的是谁?

2.“闻道龙标过五溪”可以作这样的朗诵处理:“闻道龙标”轻读,“过五溪”则重读。请你解释“过五溪”应该重读的理由依据。

 

文言文阅读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狼仍    (从:跟从,随从)    B. 狼不敢    (前:前进,上前)

C. 其一坐于前    (犬:像犬一样)    D. 起    (暴:发怒,愤怒)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的划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B.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C. 目/似瞑,意/暇甚    D.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B. 第②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得寸进尺,这是故事的发展。

C. 第③④段写屠户御狼和杀狼,表现狼的狡诈阴险和屠户的无可奈何,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D. 第⑤段是作者的议论评价,点明故事的主题,赞扬人的智慧与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败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___

(2)少时,一狼径去。  ___________

 

填入下列文字中画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A. 天空是暗的,雨在闪光;田野是静的,雨却倾诉着。

B. 天空很暗的,雨却闪着光;田野静静的,雨在倾诉。

C.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顷诉着。

D. 雨却闪着光,但天空是暗的;雨却倾诉着,但田野很静的。

 

下列句子中出现语病的一项是(   )

A.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左右。

B.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

C. 我们读一本书,可以分别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

D.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啊!”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他一个跟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

B. 面对即将到来的雨季,我们要杞人忧天,早早做好防洪抗洪准备。

C. 观看了舞蹈诗《侗》的观众纷纷赞叹,柳州的民族风情真是美不胜收

D. 近日,埃及西奈半岛一处度假胜地发生了3起骇人听闻的连环爆炸事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性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天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形容词)

B.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永远的诀别。(动词)

C.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名词)

D. 不信,请看那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量词)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换为括号中的词语的一项是(   )

A. 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句末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字)

B.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兼顾)

C.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自豪)

D. 朗读的时候,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在琅琅书声中感受汉语之美。(默读)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那些男孩子已经爬到了距离悬涯顶部三分之二路程的岩脊上。

B.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在吃着什么。

C. 回想起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真是感慨万分。

D. 趁着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一些事。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niàng)    清(chéng)      三吾身(xǐng)

B. (dāng)     职(chèn)       参不齐(chā)

C. (qí)       缈(piāo)       人迹至(hǎn)

D. (hé)       勃(péng)       随声附(hè)

 

听爸爸妈妈讲,他们的周末是丰富的,可以去大自然采风享受快乐;听叔叔阿姨讲,他们的周末是美妙的,可以自己动手实践制作玩具;听出国读书的朋友讲,他们的周末是愉悦的,可以背起背包去旅行、去探险……我多想像他们那样……

请以“我多想有这样一个周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能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文章体裁(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 (3)书写规范、美观,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五)阅读张金春的《思念一块月饼》,完成下列小题。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晃了一晃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选文围绕“月饼”写了哪些往事?请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填空,概括故事情节。 

(1)祭拜月亮(动宾短语)(2)________(动宾短语)(3)_______(动宾短语)(4)_________(偏正短语)(5)思饼怀人(并列短语)

2.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三小题。

(1)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第⑦段中加点的“咀嚼”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仿照第②段的划线句,再续写两句。要求:意思连贯,不重复。

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

4.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比较选文第⑥段刻画母亲的方法和链接材料刻画父亲的方法有哪些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比较本文作者和《背影》中的朱自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拙诚”赢“百巧”》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以“拙诚”赢“百巧”

①“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现实生活中,一个质朴拙诚的人,因待人接物老实可靠,往往容易获取信任;经常自作聪明的人,机关算尽、处处讨巧,却令人感觉圆俗奸滑,不能不防。

②为人,贵在朴讷诚笃。《韩非子》记载,魏文侯与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临出发前刮起大风,遭随从劝阻。文侯说:“不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于是他亲自驾车前去,告知守山之人作罢。守诚,是做人之根本,做事之前提。翻阅史书,晏子为何能被齐景公委以重任?周勃何以被汉高祖托付大事?一个“诚”字,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对个人来说,诚信重千钧,因拙诚赢得的公信力与感召力,不仅能感染人、打动人,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③与拙诚对应的是“百巧”。这种行为,看似精明、实则愚笨,时常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时,李康在《运命论》中专为巧伪的滑头画过群像:“俯仰尊贵之颜,逶迤势利之间;意无是非,赞之如流;言无可否,应之如响。”投机取巧之人,多善于利用花言巧语来苦心钻营,处心积虑谋求私利。《郁离子》记载,越国商人虞孚在吴国卖漆,本来可以稳获厚利,但他偷偷掺假导致漆料变质,结果弄巧成拙、信誉扫地,最终沦为乞丐。可见,“取巧”实则“巧取”,尽管占了一时的便宜,但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

④现实中,坚守拙诚,殊为不易。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在道理上很清楚,但行动上还是喜巧厌拙、外诚内滑。没有诚信,人生的高楼便会地基不稳,事业的巅峰也只能昙花一现。做人如此,为官从政更是如此。讲诚信,向来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杨善洲恪守“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诺言,退休第三天就走进大山,绿了荒岭,也造就了一片精神绿洲;黄大发动员村民修渠,“修不通,我拿命来换”,绝壁中凿通一道“天渠”。大道至简,与其热衷搞花活、玩心计,不如静心干事,以徙木立信的拙诚、愚公移山的韧劲克服困难、创造奇迹。

⑤周恩来同志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自觉做老实人而不是“老练人”,讲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个人才能把做事的原则内化为做人的准则,成就真正的自己。

( 《 人民日报 》2018年01月12日)

1.请分析选文题目“以‘拙诚’赢“‘百巧’”的作用。

2.请分析第②段、第③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分析:选文第②段和第③段都运用了_______的方法,把第②段与第③段综合起来看,又运用了_______的方法。第②段通过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第③段列举了种种“取巧”行为,从反面论证第③段中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3.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纯洁,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人民,也不能欺骗古人。这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

有人认为,刘少奇的这段话可作为论据用在本文第④段。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根据文意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造太阳

①银装素裹的地球两极,每年都有好几个月笼罩于黑暗中。不见光明,没有温暖,漫长的“极夜”,使冰山冰谷冰原冰流更显寒峭。

②德国科学家格尔曼·奥别尔特在1929年提出了“人造太阳”的设想。这是多么美妙的梦――一轮“太阳”由人类送上苍穹,冰寒世界从此可告别寂寞的漫漫长夜。

③当然,设想中的“人造太阳”与真正的太阳完全不同。它自身不产生能量,只不过是一面宇宙反光镜,把太阳辐射光反射到地球上背光的地区,从而形成人工白昼。但是,要取得良好的空间照明效果,宇宙反光镜的面积至少得有几十公顷。如此庞大的装置,且不说制造起来将何等艰巨,单单考虑一下发射计划所面临的困难,就足以使人望而却步了。

④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科学家认为,当代科学技术已为“人造太阳 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巨型反光镜无法整体运载到距地面36000公里的同步卫星轨道上,科学家筹划以“化整为零”的方法,借助小型卫星,把平面反光板一一携带到轨道上,然后在轨道“工厂”内“集零为整”,组装成“太阳”。

⑤目前,科学家正着手进行小型卫星反光镜的轨道试验。小“太阳”的反光平面为110平方米,它的自重不超过200千克,地面接收站获得的照明亮度约为满月时月光亮度的7倍。

⑥“人造太阳”高质量的照明,可提高机场、港口、公路的夜间通行能力,可为大型建筑工地的连续施工或农村的抢种抢收带来便利,可为发生地震和自然灾害地区的抗灾工作争取时间。科学研究的成果还表明,采用特殊的反光平面材料,可选择反射的光谱,可刺激植株的生长,获得早熟高产的效果,或者,可减轻霜冻程度,使农作物少受甚至不受损害。

⑦10多年后,“人造太阳”将冉冉升上太空,按人类之需“发光发热”。但是,科学家慎重指出,“人造太阳”不可滥用,过量的光辐射会影响地球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研制巨型宇宙反光镜的同时,也要研究合理使用的课题,让“人造太阳”更好地造福人类。(有删节)

1.文章第①节为什么要描述地球两极没有太阳的苦处?请简要回答。

2.回答下面两道问题。

(1)“人造太阳”的发光原理是什么?请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辨析:课文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小“太阳”的反光面面积小和重量轻,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⑦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阅读《千金买骨》,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②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④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宫里职位低下的小侍臣。②请:请让我。③事:做(这件事)。④期(j ī)年:一周年。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君___________                ②以报君___________

③涓人___________              ④死马买之五百金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以”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古之君人,有千金求千里马者

A. 必得躬历山川    B. 吾欲辱之,何

C. 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 策之不其道

3.请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两处)。

天 下 必 以 王 为 能 市 马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千里之马至者三”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黄裳的《竞渡》,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⑴这首词描绘的是我国某一传统节日的场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你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A. 元宵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重阳节

2.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从__角度描写了红旗、杨柳、烟波、碧楼,从__角度描写了鼓声、欢声,从而刻画了竞渡夺标热闹场面。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划线的诗句。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本学期班级开展了“与狼共舞”专题活动:

【“狼”字追踪】(1)从《说文解字》总结的汉字“六书”看,“狼”的形旁是___,表明狼这个物种和___有关;“良”是“狼”的声旁。因此“狼”属于____字。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狼”性纷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对狼的评价也不同。如蒲松龄的《狼》中“狼”狡猾奸诈,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中“狼”聪明富有爱心。请你再列举一个有关狼的故事题目并评价其中狼的性格。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狼”共舞】“与狼共舞”是七匹狼服装的广告用语,舒乙在《都市精灵》中借用这个词语表达了一种现代理念,“人要和动物和环境和谐相处”。

(1)水乡兴化生态和谐,有许多种野生动物在此生存,如_____

(2)请你撰写一则保护环境或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要求生动形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及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    )

A.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

B. 保尔和冬妮娅曾经是一对恋人,后来由于阶级观点不同而分手,最后保尔与达雅结婚。

C. 读书对人的性格形成影响很大,小说中保尔最喜欢读的书是《牛虻》和《暴风雨所诞生的》。

D. 《西游记》中最能体现孙悟空叛逆精神的故事情节是“三打白骨精”,他不顾师傅劝阻,决意孤行,打死了白骨精。

E. 《孙悟空一调芭蕉扇》中罗刹女因为孙悟空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做了善财童子而怀恨在心。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一段保尔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

①请根据提示补写出省略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保尔是在什么情况下思考生命的价值的?他为什么想得那么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

③它没有婆娑的姿态,_________。   

④大雪三日,___________

⑤运用典故,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意蕴。如杜牧的《泊秦淮》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陈后主制作《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批判了当朝统治者;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表达将士们以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的黄土高原坦荡如砥

B. 在学校举行的“讲普通话,做文明人”演讲比赛中,王晓同学当仁不让地获得了冠军。

C. 面对我市冬季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终于妙手回春,大气状况明显好转。

D. 王老师很有爱心,和同学们相处十分融洽,共享天伦之乐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 是我打搅你了吗,孩子?不过我确实很想知道你在想什么。

B. 中国电视荧屏上首个青年公开课节目《开讲啦》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们的好评。

C. 上周末,妈妈回家看我了。她给我带来许多水果,有香蕉啦、苹果啦、橙子啦……

D.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请阅读下面文字,将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填写在方格内,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科技之窗”装点了五彩bān lán______的世界,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种种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yóu zhōng______ 感谢那些为科学奉献毕生精力的科技工作者。

 

题目:我想有个愿望

  愿望是人们内心的声音。愿望有大有小,有的能够实现,有的根本无法实现,但它就那样真实地存在着。正是人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望,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好。

请以“我想有个愿望”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课外阅读

冬霜暖阳

钱红莉

上午,我坐在客厅的日影里,剥平包菜,一片一片撕碎,放到洗菜盆里……做这些零碎琐屑的事,一屋子都是安宁……因为专心,无杂念,情绪也随之平和。宛如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短暂,让人贪恋。把平包菜撕完,日影移走——大概因小区前面起了三四十层的高楼,冬天的日光贵重,但凡投罩下来,必然暖融融的,所以美好。

儿时,我们村里老人集体坐在背风的草堆旁,无别事,也就为晒晒太阳。(1)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不知他们在日光下想些什么,但,那一刻是安宁的。

一年里也没有多少次机会,可以望见蓝天了。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常年的失眠纠缠,让人感叹青春岁月一去不还。医生建议,唯锻炼,方能缓解一二。于是,清早买菜,特意拐弯去屋后的荒坡走了走。荒坡上的枯草仍有霜迹,寒光凛凛,踩上去格外清脆。水渠里倒伏的莽草身上,霜意犹深,迎着光,直刺人眼。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比如雾呀,霜呀,总是招人喜爱。

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雾天,白茫茫,一个人走在上学路上,前后均不见人,到了学校,头发能拎出水。我妈妈每次去一个叫作“横埠河”的集镇买柴,总是有雾的天气。站在村口,我望着她去时的方向,渐渐地,渐渐地,茫茫白雾里,一个妇女挑柴的身影终于显现出来,她把一担柴来回换着肩,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圩埂上……我总是幻想,她或许会带一根油条回来,或许别的好吃的呢,总会有的吧。我站在原地,仿佛胜券在握。

只是,每次都落空。也不介意,至少望着她一点点自白雾里现身——那么漫长的等待过程,我起码是快乐的,充满着企盼和渴念的。

后来,长大了,才明白过来——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有时,更甚至,失去未必比得到更沮丧。失去,可以让灵魂痛苦;得到时的狂喜,永远那么浅薄轻飘,不值一提。生命只有在一次次失去时的煎熬里,才会慢慢强大无摧。所以,一直喜欢雾天,天地同白,湿了山川草木,以及行走其中的人。如今,雾已难见,雾霾常有。幸而还有霜,让我魂牵梦绕。

相比雾来说,霜更美,满身寒气,萧杀而来,又呼啸而去。小时候村庄里每一户人家的鱼鳞瓦,都是霜的同谋。童年,每到严冬,屋头上皑皑一片浅白,不是雪,是霜。泡桐树被冻僵了,生在原地一动不动。在日光下,唯有霜是跳跃的,麻雀一样忽东忽西。最疼爱的事情是,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稻草,被霜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裹起来,呵护备至——你说霜为何这么疼惜掉在地上的一根稻草呢?夜里,一根稻草独自躺在地上,孤单无依,没有谁肯给它暖意,唯有霜是宽厚仁慈的——还是我来裹它取暖吧。

天地之中,真是有情有义。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

脚下的荒草,在霜的包裹中依然清脆,迎着光,熠熠生辉。我内心的狂热,竟也在日光里一点点激发出来,然后点燃。或许命运不尽完美,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有暖、有期盼……这一生,何曾白活。

1.文章分别描写了儿时的哪三个场景?

2.结合语境,赏析文中两句画线的句子。

(1)老蓝布对襟褂子,黑裤黑鞋,双手笼在袖子里,缩脖,垂头,发丝不乱,一齐在阳光里打盹,他们脸上的皱纹深如沟壑。(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2)霜不仅裹落单的稻草,还裹稻草垛、棉花垛……霜想把天地里一切孤单的东西都暖起来。(从修辞角度赏析)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近来冷空气过境,把天洗了一遍,天蓝得有一份失而复得的贵重。

4.谈谈你对“人最幸福的,是期盼的过程,得到与失去,并无两样”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亲自带着他的一群最高贵的骑士来了。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一点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好叫我们在大镜子面前为您换上新衣。”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文中所谓的“新装”根本不存在,但人们都不敢说自己看不见,这是为什么?

2.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结合你的日常阅读,说一说童话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选段一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橘”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选段二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1.《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____》。

2.选段一讲述了作者儿时阅读《_____》时的感受,全文着重分析了_______等孝道故事。

3.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妇女形象,在她的影响下,鲁迅在父亲病逝时做了一件令自己终身不能释怀的事是什么?

4.请选取《朝花夕拾》中任一篇,谈谈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杨花”指柳絮,“子规”指布谷鸟,又称杜鹃,开头选取这两种景物,既点明了暮春这一时令,又描绘出春天的美景,烘托出欢快、喜悦的气氛。

B. 李白的诗以丰富的想象著称,这首诗中最后两句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C.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作。

D. 全诗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 君/与家君/期日中    B. 陈太丘/与友/期行

C. 其一犬/坐于前    D. 乃悟/前狼/假寐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尊君在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_________________

(3)担持刀_________________      (4)一狼其中____________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日中        ②与人

B. ①太丘舍        ②一狼径

C. ①一狼骨止      ②穿井一人

D. 暇甚        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5.甲乙两文分别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

B.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伊索寓言》多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大多为动物。

C.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比较好读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

D.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