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能力考查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父母和老师的深情关爱,同学朋友的无私帮助,需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需要憧憬未来,亲近自然…… 同时,我们也需要阅读父母、尊重他人、扶弱助困;也需要善于探究创新,敢于尝试体验,精诚团结协作,保持良好习惯;也需要学会感恩回报,学会承担责任,学会面对困难时乐观与坚韧,学会放眼世界、关心时事 ……

参考上面材料后,以“成长,也需要                为题,写一篇600~65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考生可以在材料中选取或自己确定所填内容,可以借助求异视角和辨证思维,独辟蹊径来诠释演绎或突出强调成长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某一重要精神元素。

写作要求:

(1)将填充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相关的区域名、学校名和人名。

 

综合性学习水平考查

仿照例句,再写出两个你对“语文”的理解的比喻句。

示例: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语文是                    ,让人                   

语文是                    ,让人                   

 

文段(三)

凡事皆有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摄氏一百度是水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

③例如说话,说话也有度。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拉格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1.请选出下面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关的一项。

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2.段②的画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中的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4.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握好“度”,我们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现象, 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照搬文中的例子)。

 

文段(二)

一棵进城的

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

招手,与春风嬉戏。

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

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

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

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颤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

鲁莽地将它从车里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它开始打量这个叫做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高楼、穿梭的轿、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

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身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

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一天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做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故土所在的方向。

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本文有改动)
1.填空:这篇文章以第人称的口吻,按顺序,主要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填2至4字)这件事。
2.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3.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4.阅读上文,选出下列四项中表述不恰当的一项:

A.本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赋予了“树”以真实的性灵,以树不幸的命运来敲击读者内心的感知。

B.文章表达了由“树”的命运所引发的深重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要违背“树”的意愿,强行改变“树”的命运,否则我们可能会顾此失彼。

C.本文语言形象生动,有的词语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有些句子凝练含蓄,引入深思,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自己的情感态度。

D.体裁来看,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从环保的角度写了一棵古树远离家乡后,欣然为美化城市做贡献的感人故事。

 

文段

《敬业与乐业》选段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论点?
2.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说明。
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语文活动。

下面有两幅图,请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后,说说自己从图中读出了什么。

(读出的内容要求准确、具体)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贵广高铁即将通车             图二: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

读出的内容:

 

默写填空。

(1)请将下列诗文默写完整。

①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只有香如故。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月夜》(刘方平)中,诗人借春气萌、蛰虫涌动抒发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②炎炎夏日,当你看见农民仍然头顶烈日,脸朝黄土在田地里辛勤劳作时,你不禁心生感慨,这时,你可能会吟出“                       ”这两句诗来表达此情此景。

(3)选择性默写。(在下列四句中任选两句默写)

①老骥伏枥,                     (曹操《龟虽寿》)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④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名著阅读考查:

《水浒》中有许多梁山好汉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从下列提供的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人物并概述与之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

备选人物:鲁达(鲁提辖)    林冲

所选人物:     ,故事情节:                      

 

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模型、辛勤、两张”这三个词语的词性分别是名词、形容词、数量词。

B.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句中的“博大精深”是褒义词。

C.“改革开放、爽爽的贵阳、精力充沛”三个短语分别是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后补短语。

D.虽然“5·12”灾难是中国人百年不遇的一个硕大伤口,但是灾区的中学生却乐观地说:“地震震不碎我的微笑,山崩崩不垮我的希望。”这一句子采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B. 《故乡》《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雨说》的作者是郑愁予,他是著名的台湾诗人。

D.《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书法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研习、欣赏书法作品,      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     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     的审美情趣。

A.独具匠心  虽然          B.博大精深  不管       优美

C.博学多识  既然    典雅      D.源远流长   不仅      高雅

 

结合语境,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小船转弯抹角转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指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B.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

亵渎:指尊敬。

C.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D.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切切察察:现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下面各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斩钉节铁     胸有成筑              B.秀手旁观     浮想联偏

C.形影不离     天伦之乐              D.声名狼籍     脑羞成怒

 

下面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隐(cè)        (chuò)         根深固(dì)

B.阴(huì)       (jū           孜不倦(zī)

C.然(é)         笑(zī)           服衣冠(cháo)

D.恣(suī)       (bǎo)          免冠徒(xiǎn)

 

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们身边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从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上也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他们之中,有些人对你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她)或是有恩于你,或是感动过你,或是令你敬佩,或是让你羡慕不已……他是你心目中的“人物”

请以人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求:(1出你什么认为他(是大人物的理由。(2数在600以上,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校名、人名。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常回家看看”不仅被写入法律,一些单位还出台相应措施,要求年轻人多回家看望父母。上海某小区日前推出了一项措施:凡是不住在本小区、回来探望父母的有车族,可以申办一张停车照顾卡,全年停车只需200元。老人们反映,这一措施实行以来,孩子探望的次数确实有所增加。你们班准备组织一次以“关爱老年人,常回家看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活动。
1.请从不同的角度,为此次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2.苏阳的朋友秦超邀请他周末去郊游,但是他想起近期发生的“东方之星”号船舶翻覆事件,死难者多为老年人,觉得自己与父母相伴的时光越来越少,要多陪陪父母,加上自己已快一个月没有回家看望父母了,决定本周末去看望父母,朋友改日再约。请写一段话,帮助苏阳拒绝秦超的邀请。(字数100~120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

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

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是热爱。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她喜欢和她的学生在一起;喜欢听他们那半生不熟的声音是怎样在她日复一日的训练之中成熟、漂亮起来当然,我母亲有时候也喜欢对学生发脾气。一般是由于他们练声时和处理一首歌时的“不认真”、“笨”。不过在我看来,我母亲对学生发脾气稍显那么点可笑。现在的年轻人谁会真在意你的脾气?但我观察我母亲的学生,他们还是惧怕他们这位徐老师(我母亲姓徐)。他们知道这正是老师在传授技艺时没有保留没有私心的一种忘我表现,他们服她。可是我母亲退休了。

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过,让我最好别告诉别人她的退休。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挤公共汽车了,你不是常说就怕挤车嘛,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我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我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经验。

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60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我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我被我母亲率领着上车。

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每望着母亲找到一个座位之后心满意足的神情,我忽然觉得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母亲就总是拥挤在各种各样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了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

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队、拥挤、等待一样。

不久之后,我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我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吗?
1.从文中来看,母亲一个怎样的人?请要概括。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语意。

(1)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

(2)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

(3)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吗?
3.母亲对挤公共汽车为什么那么留恋?
4.“我”对母亲在公共汽车的表现历了怎样的态度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下面横线处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蔽林间          窥:偷看

B.虎大骇,远         :逃跑

C.益其声              :练习

D.今若              是:这样
2.下列语句中“以”字的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②公亦以此自矜    ③以我酌油知之    ④以为且噬己也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②③用法不同,①④用法相同       D.②③用法相同,①④用法不同
3.下面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虎对驴子经历了虔敬、畏惧、试探、进攻四个阶段,最终吃掉了驴子。

B.“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外表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的道理。

C.“黔驴技穷”一词现在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D. 全文以驴子的悲惨结局,告诉读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可轻易示人,否则终将失败。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驴不胜怒,蹄之。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察熬夜后的大脑神经元,就会发现所谓的“皮层闪烁现象”,大脑完全处在“断电关闭状态”。

B.被动熬夜是典型的睡眠剥夺,第二天通常会深感疲倦,记忆力和判断力都严重下降,但抽空打个盹就能恢复健康。

C.迫不得已熬夜,饥饿时,可以选择那些健康低热量、提神不催眠、最后完成工作后还不影响入眠的食物。

D.熬夜前预先吃点水果,能提供饱腹感和多种维生素,睡前最喝杯热豆浆或牛奶。

 

下列对云雀型、夜枭型人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雀型早睡早起,一大早情绪高昂,爱运动,喜欢早餐;而夜枭型晚上不睡白天不起,早上醒来情绪低落,不喜早餐。

B.“延迟睡眠时相综合征患者”也是夜枭型, 这种疾病在成年中发病率高达7%,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损伤。

C.夜枭型课业表现更差,抑郁症风险更高,大脑前扣带皮层和胼胝体白质异常,更容易吸烟喝酒,更易患肥胖症。

D.云雀与夜枭两种不同“时型”的人在清醒时间、认知能力、体温波动、激素分泌、基因表达方面都有明显不同。

 

下面不属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的一项是

A.睡眠的分类       B.熬夜的种类  

C.睡眠疾病的种类    D.降低熬夜影响的方法

 

将“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几个字来描绘,真是十分妥帖。”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

当飞机越过一万多公尺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彩云图出现了。谁能想到,几个小时以前,在地上仰望苍天看到的是那样一幅画;几个小时以后,在你的脚下,却看见了这样一副仙姿。

(A)连绵起伏的云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又如由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

(B)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

(C)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详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蒙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

(D)我也有点像驾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英雄的可歌可泣的壮举,猛烈地拔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持续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不断增强。

C.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特色,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D.看着企鹅笨拙的样子,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基础科学          已被人们接受的事物,          我们的知识疆界。应用科学利用基础科学获得成果并把它们          为有用的东西。

A.质疑   开拓   转化       B.怀疑   开拓   转变

C.质疑   拓展   转变       D.怀疑   拓展   转化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shuò)   而不舍(qiè)          乎不同

B. (yè)     然兴起(qiǎo)        流不息

C. (ráo)    淋漓(kǎi)         失措

D. (qū)      诚言不(miù)       以求

 

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改变一个人,一本书、一幅画甚至是一片树叶也能改变一个人。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事、物,因为他们(它们)的影响,我们获得成长。请以“是你改变了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我说,你听 (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                             
2.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⑴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⑵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下面是当年课堂上师生精彩的对话。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选择第     句。赏析:

4.“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得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5.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③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④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⑥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⑧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

⑨辐射也并不是总干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⑩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节选自《今日文摘》)
1.请说说本文标题的特点。

2.本文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即                                   

                                             
3.如果把文中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一般”去掉,表达效果有无变化,试分析。
4.阅读②③④段,指出这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一定实例说说其作用。

5.请运用本文所学到的知识,劝说晚上休息时经常把手机放在枕头边上的妈妈,正确使用手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使楚》)

【乙】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莫之服。

(选自《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者》)

【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②丈夫饰:穿着男人的服饰。③相望:指国人纷纷埋怨责怪。④饰:服饰。⑤内:王宫内。⑥内:肉店里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吏二缚一人王(       )           (2)齐人善盗乎(        )

(3)灵公妇人而丈夫饰者(        )    (4)国人尽(        )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公使吏禁

B.橘生淮南为橘                  外莫敢为也

C.今民生长齐不盗                而禁之

D.裂衣断带相望,不止            臣请缚一人过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3)逾月,而国莫之服。                                  
4.请具体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分析晏子在反驳或劝谏时所表现出的高超的语言技巧。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