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中的最后一段解说词,请你选出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甘肃山丹牧场,老谭夫妇准备向下一站进发,又是一次千里跋涉。宁夏固原,回乡的麦客们开始收割自家的麦子。东海,夫妻船承载着对收获的盼望再次起锚。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A.为了生活,人们追逐食物的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B.时光流逝,食物的味道慢慢积淀成为了历史。

C.不管身处何方,总有一种食物的味道会让我们想起家乡。

D.无论是食物或是其它方面,我们都要懂得传承与发扬。

 

下列对《格列佛游记》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书作者借助高超的讽刺艺术,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和鞭挞了英国统治阶级的黑暗与腐朽。

B.利立浦特王国的海军大将,他好嫉妒,为人阴险、狠毒、狡黠,与财政大臣合谋谋害格列佛。

C.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一样,小说主人公斯威夫特也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

D.布罗卜丁奈格国王是一个博学多识、性情善良、仁慈理智、治国能力强的开明国君。

 

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目陈胜。

A:同“已”                    B.间:暗中

C:这里指笼子                    D往往:到处。

 

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今起,肥西严店乡的村民进城再也不用绕道,环巢湖旅游大道在建的四座大桥之一的派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

B. 2014年6月,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在国内公开招标,首次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确定供应商,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所属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汽车租赁与包车。

C.经过程鹏多年的刻苦学习,到了高中时,运用起文言文就像现代汉语一样,基本没有障碍。

D.按照要求,这些古村落,在2015年8月底前,都要完善和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同时编制保护发展规划。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眸善睐(làn)    惘(mǎng)然    B.浮想连翩(piān)  惬(qiè)意

C.玲珑剔(tī)透    恣雎(suī)     D.销声匿(nì)迹    嶙( lín)峋

 

作文(60分)

在一个百万人的城市,每天都轰响着各种打桩机的隆隆响声,每天车流裹挟着刺鼻的气味,每天都弥漫着难以驱散的雾霾……但春天如约而至,春天,毕竟是春天:城外的山绿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亮了,人们的心中都贮满了憧憬……

请以春天,毕竟是春天为题写一篇文章,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诗歌除外;(3)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XXX”代替;(4)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19分)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 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有删改)
1.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4分)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4分)
3.第⑥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4.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段。(4分)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15分)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

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2.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4分)
3.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4分)
4.请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回答问题。(4分)

【材料】《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在摄制前提出了54条要求与建议,如“美食不是目的地,是邮发点”。因此,《舌尖2》收录了这样的故事,一对养蜂夫妇一年中300天带着帐篷奔走在路上赶花酿蜜,他们做着最甜也最苦的澄汁。摄制组跟拍了这对夫妇40天的旅途,从四川出发,越过秦岭,落脚甘肃。网民“黛焉”说:大概《舌尖1》的火热让制作团队压力太大,导致《舌尖2》过分追求所谓“背后的东西”,讲故事占据了80%,美食倒成了一闪而过的东西了!觉得“舌尖”还是带给“吃货”简单的满足和幸福更好。

   很多网友评论《舌尖2》:“少了口水,没控制住潮水。”请依据材料,说说网友这样评论的原因。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题。(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亲:指关系友好,亲近。却:退。隐蔽:指屏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牺牲玉帛        神弗  

齐不听        苏秦齐王曰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3.【甲】文中,战前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鲁庄公的哪一个回答才得到了曹刿的认可(用原句回答)?在曹刿看来,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4分)
4.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题。(6分)

雨过山村

唐代·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前两句,并概括山村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2.简要分析“闲”字的妙处。(3分)

 

综合性学习。(8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在笔、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九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实践活动,请你也积极参与吧!

(1)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形式开展此次活动?请参照示例,列举两种。(2分)

示例:主题班会    

                              

(2)请指出校园内的两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两条你的可行性整改措施。(3分)

不文明现象:①                                   

整改措施                                            

                                    

(3)请用简略的语言叙写一则你收集的文明礼仪历史故事(60字以内)。(3分)

故事名:              

故事内容:                                                                                 

 

 

名著阅读。(5分)

(1)填空。(2分)

(他)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选文描写的人物是______。这一片段是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出其本人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由内心绝望、动摇到最终__           __ 的过程(2 分)

(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3分)

①美猴王 ②弼马温 ③齐天大圣 ④孙行者 ⑤斗战胜佛

名号:              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号:              解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位同学读了培根的《谈读书》,做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你帮他在②③处分别填上一个句子来概括后文内容,(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句式不限)(2分)

①读书价值颇多: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据了解,甘肃省汉简发现早、数量多、研究历史长、在海内外影响大。

B.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三个月的激烈角逐,江苏代表队、河北代表队、山西代表队分别获得团体组前三名。

C.随着Windows XP的退场,对于操作系统行业及安全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或一次机会。

D.4月28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等单位主办的“盐渎风”市首届全民读书月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汉字的偏旁部首有表意功能,组合再生能力较强。请用“拮”和“诀”这两个汉字的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两个新字,然后分别给两个新字解释。(3分)         

①新字(   )        解释:                                

②新字(           解释: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     (建立/树立/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用多种文字juān刻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句话是:“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zhàng。”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认为,在人们心中牢固树立爱好和平的思想,这对实现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深的源。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加点定字注音。(2分) 多方共               

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juān            zhàng     

⑶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1分)        

 

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操千曲而后知音,                 。(《文心雕龙》)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关雎》)

(3)忽如一夜春风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            ,志在千里。(《龟虽寿》)

(5)            ,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

(6)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

(7)绿杨烟外晓寒轻,                 。(宋祁《木兰花》)

(8)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9)人生不应以名利为重,我们应该学习古仁人“                        ”的阔达胸襟(范仲淹《岳阳楼记》),做到不计得失,宠辱不惊。

 

至今,还记得那一声声叮咛;至今,还记得那一句句教诲……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会某个人的某个声音让你难以忘怀,它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字数不少于500字,抒发真情实感。

审题指导生活中有许多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声声入耳;校园里的书声、歌声、呐喊声,声声传情;生活中的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动听……这些声音或温暖、或温馨、或感人,在泛黄的生活影像中,总有一种声音会叩动你的心灵……写好本命题作文要做到以下几点:1、作文材料有新意没有新鲜的材料就不能很好的刺激阅卷老师的神经,从普通的“声音”中挖掘出深层内涵。2、表达的优劣作文分值高低的极为重要的砝码。文章中若有典型生动的细节描写,动人真挚情感透露一定会为文章增添一抹靓丽的色彩。3、要注意做到首尾呼应,过渡性自然,写好点题句,紧紧吸引读者眼球。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22分)

大姐

阎连科

大姐是老师。

大姐已经人到中年。陪伴大姐走过岁月、进入中年的有两样东西:病和教书。病是大姐人生之路上最常见也最难逾越的深渊,教书则是大姐人生之路上最不可缺少的拐杖。教书在大姐,占了她生命很大一块黄土薄地,已有二十三年;而病从她十三四岁就已开始,似乎她的生命之河里,总有一股被疾病浸染过的浑流。

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就是大姐在病床上疼痛时不绝于耳的哭声,腰疼、腿疼,以及全身的疼痛。她所患何病,跑遍了乡间的医院,求遍了乡间的良医,也无从知晓。那时候,抬着病人去一百里外的洛阳治病,在乡村是很大一件事情,而在我家,却已是三番五次。

我们家的家教很严,但不知为什么没教育出我叫哥唤姐的习惯。有次我又去窗台上捡熬过的红枣吃,大姐便抓了几颗红枣给我,母亲见了,说:“让他唤声大姐再给他。”大姐便把那红枣擎在空中不动。我僵持半天,最终也没叫出那声大姐,大姐眼角便有了泪水,把红枣塞在我手里说:“我也不配做姐,人家的大姐至少能给弟做一双鞋穿,我却有病,拖瘦了家里的日子。”从那一刻起,我下决心再不唤大姐的名字,一定叫她大姐。可时光流逝了十余年,我却始终没唤她一声大姐。

大姐的病见好转,是在我十余岁以后。那天,我从学校回家,突然看见大姐端端地坐在阳光里,人虽瘦得如一把柴草,脸上却荡漾着甜润润的喜色。她拿一把小糖给我,母亲在一边说:“快叫大姐,你大姐的病好了。”

我仍然没能叫出那声大姐。在接那糖时,母亲过来厉声说:“日后你大姐要教书了,是老师了,你再唤她的名儿,我就不让你吃饭。”听说大姐要做老师,尽管是民办学校的,尽管是教小学低年级,仍使我充满惊愕和敬意,并怀上了对大姐深深的内疚:没有料到,我还没有学会唤姐,她却成了老师。

学校在镇外的一个苹果园里,离我家二里地左右。从此,我就朝朝暮暮地看着。刚丢下饭碗,学生都还在路上,她已经早早地到校,立在教室的门口,翻看她要讲的课文或讲义;放学时候,学生都已到家端起了饭碗,大姐才拿着课本或夹着学生的作业,拖着她虚弱的身子,蹒跚地走在镇外的小路上。大姐走路时,时常拿手扶着那做了四个小时手术的腰,就像扶着一截将要倒下的枯树。谁料到了年底,她竟回来说,期终考试,她班里的学生在全校平均分数最高。母亲说:“你别累犯了腰病。”她说:“也不能误了人家孩子的前程。”

然而,不幸的事被母亲言中了。几年后,她在一次辅导学生升级考试时,昏倒在讲台上。抬至医院,才发现她的腰上、肩上、肘上、手腕上、膝盖上,几乎身上所有的骨关节处,都贴有膏药,花花一片,如雨前浓浓淡淡的云。望着那白云、黑云似的膏药,我立在病床前,心里翻动着滚烫的热意,如同一河缓缓流动着的夏天的水。这时候,大姐醒了,动了动嘴唇,吃力地睁开了眼,望着床边的水瓶。

我说:“大姐,你喝水吗?”

大姐忽然扭过头来,眼角噙着泪水,拉住我的手问:“你叫我姐了吗?”我盯着大姐瘦脸上泛出的浅红,朝她点了点头,大姐的嘴角便有了很淡很苍白的笑……

从那时算起,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光阴,现在的我和那时的我大不相同——离家当兵,入党提干,成家立业,学写小说也到了无论自己多么羞愧,依然被称为“作家”的田地,连叫大姐都已习惯到不叫反而很难启口。然而大姐除了年龄的变化,脸上布满了人生的艰辛,再没什么异样,依旧是终日拿着低年级的课本,或夹着学生的作业,在通往小学的路上拖着她虚弱的身子。再有变化的,就是大姐依旧扶着贴了膏药的腰身,走过的那条路的路边,杂草随着她蹒跚的脚步,二十余载地枯枯荣荣。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2014年09期,有删减)
1.通读全文,短文中主要围绕哪两方面对“大姐”进行刻画的?(4分)
2.短文中“我”在“叫大姐”的称呼上,经历过怎样的变化?(4分)
3.联系上下文,根据要求品味句子。(6分)

(1)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大姐走路时,时常拿手扶着那做了四个小时手术的腰,就像扶着一截将要倒下的枯树”。(3分)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品味句子“我盯着大姐瘦脸上泛出的浅红,朝她点了点头,大姐的嘴角便有了很淡很苍白的笑……”。(3分)
4.望着那白云、黑云似的膏药,我立在病床前,心里翻动着滚烫的热意,如同一河缓缓流动着的夏天的水。”请你联系上下文,发挥现象,替“我”写一段心理描写,字数不少于50字。(4分)
5.你觉得文中的“大姐”是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两三级(          (2)其塔动      

(3)便实之(          (4)人皆其精练(      
2.下面各项“之”的用法与“钱帅登之”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以瓦布之               B.土人谓之傍不肯”(《以虫治虫》)

C.昂首观之(《幼时记趣》)       D.春冬之时(《三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为什么匠师们按照喻皓的话去做,塔就不动了呢?(用原文回答)(3分)
5.“皓笑曰”,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态?(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请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综合性学习。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开展以 “我看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9分)

1.【新闻点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逃票、欠税、欠费、闯红灯……这些都将被记入你的“个人信用库”。昨天,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南京即将出台社会诚信体系实施方案,今后凭身份证号就能查到个人税收欠缴、乘车欠缴费、交通违章等“失信记录”。同时,企业欠薪、专利侵权、拖欠贷款等不良信用也将被记录到“企业信用库”中,可凭组织机构代码自查。这两个库的信息将在市政府各部门共享,并接入省里的“诚信库”,这意味着有失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今后在南京将“无处藏身”。(选自2014年11月5日《扬子晚报》)
2.【漫画鉴赏】阅读下面的漫画,说说其寓意是什么。(3分)

3.【拟写座右铭】请你以“诚信”为主题给自己写个座右铭。要求紧扣主题,起到激励、惊醒的作用,至少采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名著阅读。(前一空2分,后两空各1分,共4分)

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

“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迎面对我说。“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

“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

“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

“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阅读上述文字,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推断出,“我”的外祖父是一个            的人;文中的“我”是外国文学名著《                 》的主人公,名叫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并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

B.这场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顺利进入决赛阶段。

C.“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

D.凭借《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虽然与世长辞了,但其作品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是(      )(2分)

A.向来以“人权卫士”自居的美国,这次却因虐囚丑闻被批评声音所淹没,这再次证明:美国对自己和别国在人权问题上并没有一视同仁,而是存在着双重标准。

B.阿里巴巴成功在美国上市,这离不开工作人员忘乎所以的工作。

C.面对经常性的雾霾天气,司机们常常眼花缭乱,只好减速慢行。

D.经过晓华的详细解释,班主任王老师终于茅塞顿开,了解了他上课迟到的原因。

 

解释“心旷神怡”的意思:                                            (2分)

 

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给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怅         yī(    

 

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古诗文。(每空1分,共8分)

(1)两岸连山,                。(郦道元《三峡》)

(2)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3)稻花香里说丰年,                    。(辛弃疾《西江月》)

(4)兔从狗窦入,                。(《十五从军征》)

(5)             ,不悱不发。(《论语》)

(6)差之毫厘,             。(《礼记》)

(7)古诗词中描写春雨的句子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

                                               

 

半命题作文 (50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情志的提升,曾以为遥不可及的事物,如快乐,如幸福,如成功等,都进驻过心田,化成真切的体验,铭心的感受,前进的动力。

请以“原来,      并不遥远”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