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表示,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全人类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两个电台的设置

A. 目的是对苏联和东欧和平演变

B. 表明美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C. 说明苏联和东欧没有任何民主

D. 设立的出发点是维护全人类利益

 

美英于1945年12签订的《财政协定》规定,美国向英国提供37.5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援助,但前提条件是英国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取消英镑区的外汇管制和帝国特惠制,而且贷款必须以购买美国货物的形式使用。由此可知,美国的“援助”

A. 体现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精神

B. 是马歇尔计划的重要体现

C. 意在巩固美英战时同盟关系

D. 有利于推动美国经济转型

 

1933年,罗斯福在推行“新政”时仍力图保持预算的平衡,不敢大规模地在公共工程和其他政府支出上行动,在当时美国的经济学家关于政府预算不必每一年都保持平衡的劝说下,才改变了原来的认识,最终坚定了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思想。这表明当时

A. 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 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已经萌生

C. 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盛行

D. 罗斯福主张计划经济模式

 

有学者指出,经济危机是“市场赶不上生产的脚步”的结果,其爆发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一直陷入危机之中,好像“一年四季的自然更迭”。其意在说明

A.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供大于求造成的

B.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可以避免的

C. 生产的发展抑制了市场的扩大

D. 经济危机的爆发有其周期性

 

20世纪90年代,中、苏都深化了国企改革。苏联制定了“500天计划”。即从1990111日到1992314日的500天内,分四个阶段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下关于90年代的中、苏国企改革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次改革私有化的程度不同

B. 都有助于国有企业恢复活力

C. 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D. 都阻碍了经济体制改革

 

“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指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积累、先轻后重的工业化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目的是

A. 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

B. 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 解除社会主义阵营面临的威胁

D. 巩固国防和苏维埃政权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不触动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经济资源而自行发展的思想无疑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国家在这里的任务不是从小资产阶级生产者那里拿得比资本主义从他们那里拿得更少……而是……拿得更多。”为此,他主张实行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国家高度垄断的经济管理体制

C. 新经济政策    D. 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体制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反映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

A.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 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C.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B.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C.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D.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下图为天津档案馆收藏的1919年6月的天津商界宣传海报。该海报体现的是

A. 官僚资本膨胀

B. 反对进口洋货

C. 爱用国货

D. 保护民族企业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辛亥革命强调暴力.坚持暴力,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那么死板,相反辛亥革命在实施暴力的同时,实际上对分寸、阶段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这一认识

A. 是没有基于史实的错误分析    B. 是在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作辩护

C. 忽视了武昌起义的暴力作用    D. 强调了辛亥革命的推进富有理性

 

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组织形式之一。清朝前期,义和拳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中期,演变为以强体健身、自卫身家为宗旨的民间武术团体;清末,则将外国传教士作为斗争目标和袭击对象。义和拳的宗旨演变客观上反映了清朝时期

A. 民族危机、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B. 外国宗教侵略愈演愈烈的趋势

C.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

D. 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复杂变化

 

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英

A. 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    B. 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

C. 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    D. 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

 

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这说明当时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    B. 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

C. 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    D. 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下表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地区居民生活统计表(单位:人)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A. 近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衰退

B. 政局动荡不安加剧人口外流

C. 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政府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 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 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 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 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巴黎公社被看作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1917年二月革命以后,列宁不断向巴黎公社求教,这个存在72天的革命政权及其措施成了苏维埃政权效法的榜样。因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是

A. 接管铁路和银行,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

B. 对外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 对内颁布《土地法令》

D. 实行议行合一的苏维埃体制取代议会制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指出,“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

地方已经过时了”。马克思、恩格斯这样写的依据是

A. 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的完善

B. 共产主义运动受到各国的压制

C. 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D. 工人和资本家的政治地位趋同

 

下面是某人绘制的1871年之后的德意志帝国形象图。据图可知,此人意在强调德意志帝国

A. 保留君主作为集权的象征

B. 军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

C. 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 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

 

“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A. 脱离法国国情

B. 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 不能维持长久

D. 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负责起草《独立宣言》的杰弗逊曾在一封信中宣称,他起草的文件只经过富兰克林等人轻微的修改就通过了。后经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宣言》其实被改动之处达86处,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的篇幅,在内容上还删除了反对奴隶制的重要段落。由此可知

A. 对史料需要对其背景等方面做调查考证,进行史料批判

B. 回忆录、书信等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非常高

C. 只要对史料敢于作解释,就可以得出新结论

D. 回忆录、书信等史料具有主观性,没有可信性

 

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C.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D.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19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议会“下院的真正工作无非是充当内阁登记机关”。从1887~1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了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同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议会只规定一般原则,而授权内阁或某一行政部门去制定具体的施行细则。这说明当时英国

A. 议会中心地位逐渐丧失

B. 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C. 责任内阁制真正确立

D. 行政权力不断地膨胀

 

1688~1783年期间,英国社会流动日益加剧。贵族的衰落常常把他们的儿子推入工商业领域,这样,贵族后代变成了商人,出身贫寒的人通过学徒制上升为企业主,甚至成为绅士,英国社会上层和中间阶层中有些人逐渐向工资劳动者靠拢,农村家庭农场主的破产和消失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多数转化为工资劳动者,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这种社会结构

A. 利于英国开展工业革命

B. 否定了光荣革命的成果

C. 推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 民主平等思想开始传播

 

17世纪初,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休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 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辩护

B. 直接导致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

C. 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政策的开始

D. 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挑战

 

本杰明·基恩认为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B. 美洲的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的沟通和联系

C. 有利于两个大陆不同文化的汇合和民族融合

D. 开启了“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新时代

 

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 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B. 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C. 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D. 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尼古拉五世积极倡导文艺复兴运动

B. 教皇企图借文艺复兴来维护统治

C. 人文主义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

D. 这些作品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躲藏在某地,就将之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是埃斯基涅斯对德摩斯梯尼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他未经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结果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这说明

A. 立法权掌握在议事会手中

B. 雅典人非常注重法律程序

C. 雅典人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D. 法律保障了雅典居民权利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