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下图中,可以体现儒家伦理纲常思想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不断。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尽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 《盛世危言》

材料三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的开放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8分)

(2)《马关条约》相对前两次战争所获侵略权益所体现的侵略方式有什么新特点?有什么严重危害?(8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8分)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请完成:

(1)上述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以及推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地位的主要是哪些人?(6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人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8分)

(3)材料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8分)

 

194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他的儿子说“如果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跨了,你想一想会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地方,他们可以占领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话主要说明(     )

A.美国应该支持中国抗战        

B.美国对中国的抗战抱有同情心

C.美国对中国抗战持观望态度    

D.中国抗战有力支援了其它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最重要意义在于(   

A、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侵略计划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掌握了抗日战争的主动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 

①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   

②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为了将中国东北变为殖民地,日本发动了(     )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鸦片战争           D.卢沟桥事变

 

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清政府准其办工厂的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    )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三元里抗英中                 B.黄海海战中

C.威海卫战役中                 D.反割台斗争中

 

小张看课外书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确立

 

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在北京居住30余年(1887~1920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义和团在北京和外国军队交战的照片     

④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五口作为通商口岸,其中“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且临近富饶的江浙”。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的主要目的是(  )

A.倾销鸦片   B.传播宗教   C.输出资本   D.打开市场

 

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有明显错误的是    

A.《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论西汉察举制的实行及其影响》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      )

A.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              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推行重视文人政策              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

 

《明史》载:“成祖简翰林官直(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帝王)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可见,当时内阁阁臣的职责是(  )

A.参与机务,批答章疏                B.参与决策,传达公文

C.参与政务,充当顾问                D.参与政事,主管文教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撇开道德方面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邓禹传》)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A.九品正中制    B.世官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   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

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春秋五霸中的首霸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的复活”的主要目的。(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4分)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8分)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4分)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4分)

材料三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3)如果你是材料三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4分)

材料四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4)根据材料四,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6分)

材料五    至于采取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张謇分析道:“(不能)举全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则须究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致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转摘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

(5)根据材料五,张謇提出了一条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2分)综合本题信息和所学知识,试对这一发展道路作出评价。(8分,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