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国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英国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英国发动对华战争是正义的

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

①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②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

③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②③④

 

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这表明,内阁(  )

A.在太祖时期正式建立            B.在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成为朝廷的法定中央机构        D.六部百司为大学士属官

 

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这种“制度”是指(  )

A.分封制度           B.科举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九品中正制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一门下省一尚书省一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这一制度最有可能是(  )

A.秦朝的郡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  )

A.扩大行省权力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地方监察

 

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都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②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④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以下各项与李白诗句相关的是(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尚)农除末,黔首是富”

B.“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

C.“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D.“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公元前 782 年,周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宗法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材料一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竚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材料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材料三 苏轼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采用的什么文学体裁?它们分别在什么时期最兴盛?这两种体裁是什么关系?(6分)

(2)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材料一 某些地区以十二月二十五日(耶稣诞辰),另一些地区,如佛罗伦萨,以三月二十五日(耶稣降世日)为一年伊始。……而这个新年在佛罗伦萨竟发生了一场要命的瘟疫,人们认为是因为自己多行不义,天主大发雷霆,降罚于世人,夺去了无数生灵性命,所以惩罚自己的身体,用苦修来洗刷罪行。……也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开怀吃喝,自找快活,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玩笑,才是对付疫病的灵丹妙方。他们说到做到,尽力付诸实现,日以继夜地从一家酒店转到另一家,肆无忌惮地纵酒狂饮,兴之所至,甚至闯进别人家里为所欲为。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人们把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分开,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用以保卫社会一切成员的财产,限制社会各部分和各成员的权力并调节他们之间的统辖权。……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概括材料一中有两种对待瘟疫的态度 (2分)

(2)据材料一分析第二种生活态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本质思想?(2分)如何评价这种新思想?(4分)

(3) 相对于材料一中出现的新思想,材料二中又有了哪些发展?原因有哪些?(4分)

(4)材料三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从具体主张到思想实质,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什么主要区别?(4分)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3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列强侵略的加剧   西方文化的渗透   崇洋风气日盛   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B.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C.“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       D.外国资本主义

 

《红楼梦》中贾府四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述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B.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需求

 

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