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A. 抨击程朱理学

B. 反对君主专制

C. 继承儒家思想

D. 倡导经世致用

 

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

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C.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

D.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

 

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有人记述李贽点评《水浒传》时写道:“盖和尚(李贽)一一肚皮不合时宜……所评《水浒传》,玩世之词十七,持世之词十三,然玩世处亦俱持世心肠也,但以戏言出之耳,高明者自能得之语言文字之外。”这体现出李贽

A. 深受佛道思想影响

B. 文学修养极高

C. 具有社会批判精神

D. 对儒学的反叛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撰写了许多阐述民族大义的著作,但长期遭到忽视。清末其思想始见盛行,受到了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推崇。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王夫之的思想严重脱离明末清初的社会现实

B. 王夫之最早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康有为借鉴王夫之的思想阐释维新的合理性

D.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王夫之思想有内在一致性

 

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 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

A. 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关系    B. 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D. 天下为主君为客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故事中的问题。

故事一 帕罗椰是个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三十岁,他是家庭中的男主人。今天是个太阳高照的日子,他要去雅典参加公民大会。

故事二 帕罗椰的妻子海伦也想跟着丈夫去公民大会瞧瞧热闹,帕罗椰说不行,但实在拗不过妻子,两人一同前往。到了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在门口执勤的监察员看见帕罗椰夫妇,大声地冲着帕罗椰喊道:“喂!你的妻子不能来这个地方。”

故事三 海伦怏怏地离开了会场,帕罗椰一个人进去后,听到执政官宣布今天的议题是投票选出民主的妨碍者。每个有投票资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选区的入口处领取一块陶片,陶片一人一张,写下名字后,交给工作人员。帕罗椰不识字,他只好请旁边的一位体面的贵族代写,写了谁他也不知道。……

故事四 公民大会结束后,帕罗椰有资格参与法庭审判员的抽签,倒霉的帕罗椰在参加第无数次抽签后,这一次终于如愿地抽中了黄豆而不再是黑豆。他成为民众法庭6000名审判员中的一名,这次他审判的对象是苏格拉底。哲学家苏格拉底,现年70岁,被控犯有“不敬国神”、“另立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行而送交审判。在法庭上,苏格拉底为自己辩护,并再一次重申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帕罗椰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但他竞然听见苏格拉底说,像自己这样目不识丁的人没有资格参加审判!被激怒了的帕罗椰决定举手投他有罪!可能大多数人也有这样的想法, 结果表决以360票通过了对苏格拉底的死刑判决。

(1)故事一,公民大会的职责是什么?

(2)故事二,帕罗椰的妻子为什么不能进入会场?

(3)故事三,这项议程反映的民主制度有什么历史作用?

(4)故事四,帕罗椰为什么可以审判苏格拉底?如果你是当时民主法庭上的一名审判员,你会投票允许苏格拉底申辩吗?

(5)结合上述故事,你如何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在伯里克利时期,所有官员和议事会议员都必须接受陪审法庭的任职资格审查和卸任后的账目审计,陪审法庭还有权审查官员的任内表现。这说明,在当时的雅典

A. 陪审法庭拥有监察权

B. 陪审法庭主导城邦事务

C. 公民参政权受到限制

D. 分权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实行“陶片放逐法”,把多数公民确认为损害城邦民主的人放逐国外,但特别规定不得动其财产。这体现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

A. 人民主权原则    B. 贵族享有特权    C. 保护私有财产    D. 违背民主原则

 

一般认为,克利斯提尼的改革在雅典建立起奴隶制民主共和国。因为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为治”的特点,但这时的民主尚不充分,三、四等级公民的政治权利仍受限制。其“民主尚不充分”主要在于

A. 陶片放逐法沦为封建统治的工具

B. 四百人议事会排斥第四等级公民

C. 由最大部落所选将军出任执政官

D. 梭伦改革的财产法定资格仍有效

 

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之一,曾为雅典城邦屡建功勋,但后来却贪赃受贿,甚至出卖国家利益,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这种处置方式产生于

A. 城邦最早出现时期

B. 梭伦改革时期

C. 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

D. 伯里克利改革时期

 

梭伦改革之后,戏剧成为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喜剧甚至经常指责和讽刺政府元首和政府部门。这反映了当时的雅典

A. 商品经济发展激发公民意识

B. 人文主义精神起源

C. 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D. 城邦制度日益衰落

 

伯里克利以后,雅典民主政治盛极而衰。有学者对此指出“少数人的压迫是邪恶的,多数的压迫更邪恶。”雅典城邦出现“多数的压迫”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表决权

②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③排除妇女和外邦人的国家决策方式

④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梭伦在推行改革中,把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的根据是

A. 出身地位

B. 官职大小

C. 财产多寡

D. 教育程度

 

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属于公民范畴的男人是( )

A. 温杜德 男,35岁,没有读过一天的书,大脑中度智障,居住在雅典的自由民

B. 麦克卡 男,28岁,满腹经纶,文武全才,来自波斯帝国,现暂住在雅典

C. 索斯丹 男,33岁,武艺超群,因无钱给父母治病,被迫卖身为奴

D. 艾梵德 男,11岁,雅典自由民,公认的神童

 

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 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 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 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 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他为了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决定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

A. 克利斯提尼    B. 伯利克里

C. 梭伦    D. 亚里士多德

 

穿越时光隧道,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时,你不可能看到公民( )

A. 正在抽签选举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 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参加公民大会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 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古代雅典政治中能够体现直接民主特点的是(  )

A.五百人议事会         B.公民大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执政官制度

 

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

A.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B.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陶行知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4分)争论的结果如何?(2分)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ACT设立的初衷,(4分)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2分)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 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 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 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许多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一些大学成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各国学者著书立说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40年12月23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旂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届连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四字,以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 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 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 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 康熙帝    B. 乾隆帝

C. 光绪帝    D. 宣统帝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