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虞指出: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迫亦散。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

A.旧文学         B.旧道徳       C.君主专制        D.愚昧迷信

 

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以下符合这种绘画风格的是

 

A.图1战国《人物龙凤图》

B.图4清代《墨兰图》局部

C.图3明朝《本草纲目》插图

D.图2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

 

1867年,曾国藩奏称,中国之民久已痛深水火,生计日蹙,今若“听其创置电线铁路,则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其余如小轮铁路等事,自洋人行之,则以外国而占夺内地之利,自华人附和洋商者行之,亦豪强而占夺贫民之利,皆不可行。”可见,曾国藩尚未清醒认识到

A. 外资入侵的危害性

B. 工业时代的必然性

C. 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D. 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杰出成就,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说法正确的是

A.对外来科技排斥和不兼容,形成了独立的科技体系

B.比较注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C.富含理性探索精神

D.不断发展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紧密关系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12月1日,万里说:“包产到户不同于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仍然是一种责任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是搞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根据万里的指示,一篇名为“联产计酬好处多”的文章在1980年4月9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上全文刊登。文章登出之后,反响十分强烈,大部分是赞成的,但是,很多人仍对包产到户怀有疑虑。1980年春天,内部刊物《农村工作通讯》第2期上发表的《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一文,指责包产到户是“分田单干”,违背了党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摘编自葛福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走向》

材料二  1980年以前,70%以上的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例开始减少,但1990年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仍有60%。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快速发展,但其比重低于其他产业,1990年为18.4%,之后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94年,二、三产业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2.7%和23%,第一产业为54.3%。1978~1996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从占总数的70.5%下降到50.5%,平均1年下降1个百分点。

—李京文《国民经济管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1998年增加到2162元。1978~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速度达7.9%,比同期农业发展速度快1.4个百分点。2000年以后,在中央政府“惠农”政策的刺激下,农民人均收入从2000年的2253元,增长到2006年的3587元。

—曾昭春、张浩杰、梁永国《我国农村经济政策的历史和现状评价及展望》

(1)材料一中万里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包产到户受到指责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包含了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逐年下降的原因。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综合三则材料,你对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有何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5年2月,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可供调动的流动资金只有43万元。1955年9月起,上海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势头。1956年1月14日,上海永安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合营后,定股保持原来的750万股不变,每股1元。其中,永安系列私股约占82.96%,年息5厘。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永安百货公司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材料二  196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达到58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2%;粮食产量达到3200亿斤,增长8.5%;油料产量达到3684万担,增长10.4%;生猪年末近1亿头,比上年增加了2440多万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8.8%,轻工业由27.8%提高到28.9%,重工业由37.7%下降到32.3%,

—摘编自孙钢、孙东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和贯彻》

材料三  有学者经研究后得出如下数据: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7.1%,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4.9%。具体到各年,动乱最严重的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余各年均为正增长。阶段发展指标:1976年与1966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9%,社会总产值增长77.4%,国民收入总额(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53%。

(1)据材料一,谈一谈你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公私合营的认识。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对“文革”期间经济发展的认识。原因何在?

 

2009年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在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其中“转换的阶段”包括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②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③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④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

 

学者郑永年提出:“南方谈话直接造成了史无前例的变化,不仅产生了强大的改革新动力,而且为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方向”主要是指

A. 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

B. 积极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C.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农村人为了挣得一口饱饭吃,穿越层层铁丝网,泅渡到资本主义地界去打工;截至2012年底,深圳拥有1000多万人口,综合经济实力、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内地大中城市前列。出现这一显著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实行对内改革

B. 深圳紧靠香港

C. 深圳人民吃苦耐劳

D. 深圳最早成为经济特区

 

(题文)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A. 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

B.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 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下图是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庆典的场景。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证券业和股份制经济开始占统治地位

B. 标志着改革开放向更纵深推进

C. 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

A. 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 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某地的所有制结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B. 公有制经济不再起主导作用

C. 我国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走向单一

D.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

 

从1978年10月起,四川重庆钢铁公司等6家企业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到1979年底,全国企业扩权试点达到4200家,到1980年又发展到6600家,占预算内全国国营工业企业总数的16%,产值的60%和利润的70%。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改革后这些企业不再是国营企业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改革提供了支持

C. 城市改革由试点企业逐步扩展

D. 很多企业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持观望态度

 

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一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促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D.发展了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

 

下列图片是某研究小组收集的研究资料,据此可推断其研究主题是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

B. 城乡文化事业发展

C. 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副对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 人民公社的推行

C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万里同志曾说:“中国农村改革,没有邓小平的支持是搞不成的,1980年春夏之交的斗争,没有邓小平的那番谈话,安徽燃起的包产到户之火,还可能会被扑灭。光我们给包产到户上了户口管什么用,没有邓小平的支持,上了户口还可能被‘注销’的。”万里这番话主要表明

A. 1980年农村经济改革尚不到时机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充满波折

C. 安徽农村包产到户具有探索意义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多次反复

 

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

④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他是指当时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 “以阶级斗争为纲”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据统计,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其中,工业总产值比1971年增长6.6%。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达3968亿元,比1972年增长9.2%。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革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革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施行的生产队在全省占比85.4%。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这说明

A. 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 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某期《人民日报》的社论赞扬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称其像初升的太阳 一种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组织。这一组织(    

A.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B.极大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

C.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根本性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

 

19587,《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 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 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 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 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这是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

B. 这表明人民对于经济落后的现状极为不满

C. 这一论断得到了认可并长期执行

D. 这一论断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下图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发行的特-13邮票《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第四枚“石油”,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A. 我国重工业基础非常雄厚

B. 到1955年“一五”计划已完成

C.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D. 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

 

1952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副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在随后的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在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打烂旧机构”和“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 实现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既定目标

D. 借鉴近代企业合理化的管理模式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