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

B. “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

C.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D. 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该变化体现出

A. 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

B. 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C. 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

D. 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

 

(题文)皖系军阀徐树铮访问法国期间,在巴黎宴请宾客,席间徐树铮致辞:“今晚所备菜肴皆菲薄粗鄙,不堪招待”酒店经理听后认为徐树铮是对酒店的侮辱,蓄意损害其名誉,于是提起诉讼。这一事件从本质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低下

B.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

C. 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区别明显

D. 守旧势力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

 

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段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05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

5004.50

374.42

333.42

4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阅读上表,对此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需要农业支持

B.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C. “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使实征农业税有一定提高

D. 1963~1965年农业实产量下降反映国民经济混乱

 

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A. 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 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 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 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这一年(1992年),作家张贤亮高调发表《文化型商人宜言》:“中国的文化人只有参与了经济生活才能干预社会生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是强有力的,我们的手腕将会强壮起来,我们要把中国的市场骑在胯下,在上面展并优美的‘托马斯全旋””由此可知张贤亮主张

A. 社会文化要凌驾于经济之上

B. 商人应加强自身文化修养

C. 社会生活应经、义、体并重

D. 文化人应积极下海经商

 

胡适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直到民国八九年间梁启超先生发表他的《欧游心影录》,科学方才在中国文字里正式受了“破产’的宣告。”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传播的科学与理性主义宣告破产

B. 梁启超受到西方一战后反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C. 胡适赞同梁启超的观点

D. 梁启超反对新文化运动

 

《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

A. 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 唐朝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C.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D. 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市民阶层的发展

B. 监察制度的完善

C.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

D. 阶级矛盾的消除

 

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里写到:‘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阂、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锁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双林镇:

①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②商帮、会馆对促进市镇发展作用大;

③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④外来商人融入当地社会,基层社会关系变动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其实这种类似技“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     )

A. 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    B. 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

C. 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    D. 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

 

西周铜器铭文中常有卿大夫、王之近臣在前王死后,由新王重新任命其继续旧职的记载,如《辅师嫠簋》铭文说:隹王九月既生霸甲寅,王才周康宫,即位,荣伯入佑辅师,王乎乍册尹册命嫠,曰:更乃祖考司辅,哉赐汝缁钹,素衡、銮,今余增乃命,赐汝玄衣、黹纯、赤祓、朱衡、戈彤綾瑞口、旗五日,用事。”这说明西周时期

A. 奴隶主贵族的官爵世代相传

B. 宗法制有利于王权的稳定性

C. 世袭制与分封制有一定矛盾

D. 权位继承主要遵从先王祖训

 

先秦到秦汉之际的史籍对早期华夏史的书写形成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将传说的古帝王及其他一些有来历或无来历的部族人物,都按血缘关系的远近编制谱系,特别是大量追本于黄帝,以构成自黄帝以来世代相传承的宗法系统。这表明了当时

A. 华夏统一的意识逐渐形成

B. 儒家思想影响史书记载

C. 宗法制维系统治集团稳定

D. 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中国人抱着一种复杂且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中国有着悠久的美食传统,当看到西方人吃着半生不熟的牛排、带着腥膻味的牛奶乳酪,喝着冰冷还要加冰的饮料,手持杀气腾腾的刀叉时,一种蔑视的心理油然而生,再加上饮食本身的固有惯性,国人在对待西式饮食的态度上,表现出的是鄙视与排斥;另一方面,当看到西方人体格比我们强壮时,又不禁把它与西方的坚船利炮和强权政治联系起来,认为就如西方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胜过我们一样,饮食方面一定也有胜过我们的地方。因此,也有人主张吸收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强壮国人的体格、振奋国人的精神,以达到与西方人并驾齐驱的目的。

材料二  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外国邮政始传入我国,邮局自设于我国口岸。同治五年(1866年)驻京各国公使邮件改由总税务司署管理传递,此为我国自办邮政之始。光绪二年(1876年)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奏请钦设邮政。光绪四年(1878年),北京设送信官局,开始发行邮票,并收寄普通人之信件,但仍归税务司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之洞疏请举办国家邮政,次年3月20日获皇帝谕允,此日即成为中国邮政纪念日。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2月20日正式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我国邮政事业才独立发展。

材料三  互联网自1994年正式被接入中国,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几乎在中国完全普及。很多人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了。有人戏称:“众里寻她千百度,有了‘百度’,就不愁找不到那个‘她’了。”

—据相关材料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发展趋势如何。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具有的时代特征并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说明互联网对中国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互联网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国近代饮食结构的变化和邮政事业的发展有何区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土豪”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 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 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王大妈要组织一个广场舞团队参加比赛,为了尽快购齐比赛服装,她用了不到一小时就通过手机从淘宝网上订购好了服装。这得益于

A. 电视的普及

B. 报纸的宣传

C. 互联网的发展

D. 电台的传播

 

2018年4月1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式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检阅海军部队并作重要讲话。人们通过中央电视台及时目睹了这一盛况。这主要体现了电视媒体的功能是

A. 知识普及

B. 卫生保健

C. 艺术欣赏

D. 实时新闻

 

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A. 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 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 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 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19867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B. 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C. 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D. 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1908年,《申报》在光绪帝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密切关注,连续报道其病情的变化消息约30次,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 脉案和药方。在报道中,文章还经常标明据内廷人云据内监云等。据此可知,当时《申报》

A. 刊发的消息主要来自官方通报

B. 重视新闻报道信息的准确性

C. 该报的相关报道成为独家新闻

D. 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标准杂乱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记载:“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________、《湘学报》等……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材料中“________”部分应为

A. 《申报》

B. 《时务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1872年,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的“纸”,实际上指的是

A. 报纸

B. 书籍

C. 账单

D. 信件

 

腾讯历史频道推出《转型中国1864~1949》系列原创策划,以年份为单位,逐一梳理近代史关键命题。下列各项中可能作为1920年年度事件的是

A. 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破裂

B. 中国出现首个电报机房

C. 无线电台开始进入中国

D.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开通

 

近代有大量竹枝词对西方新事物进行了赞叹,如“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渡)重洋。顷刻音书东海来,机关错讶有神仙”。该材料反映的是

A.电报传输            B.无线电传输

C.电话传输             D.因特网传输

 

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

B. 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C. 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

D. 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吴淞的客运铁路。不久,火车在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清政府遂以28.5万两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路轨并抛大海。段史料说明了

A.美列强企图控制中国铁路运输

B.中英两国对铁路修筑权的争夺激烈

C.政府对修建铁路的极端恐惧

D.中国民众官府对修筑铁路缺乏正确认识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其重大意义是

A. 首次打破了列强对中国运输业的垄断局面

B. 标志着中国实际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的诞生

C. 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D. 中国政府完全收回了铁路修筑权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