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    )

尚书省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A.         B        C①②           D③④

 

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窦婴
 

免职
 

1年又2
 

李蔡
 

畏罪自杀
 

3
 

公孙弘
 

去世
 

2年又4
 

赵周
 

下狱死
 

2年又7
 

许昌
 

免职
 

3年又8
 

刘屈氂
 

下狱腰斩
 

1年又2
 

 

A.丞相在位时间较短                 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

C.君主专制加强                     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能仅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19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则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

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王夫之:

(1)生平: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

(2)地位: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

(3)著作:《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4)思想:世界是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是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是相对的、___________是绝对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

 

顾炎武:

(1)生平: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2)地位: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3)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4)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风;天下___________匹夫有责;

 

黄宗羲:

(1)生平: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2)地位: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

(3)著作:《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

(4)思想:抨击___________制,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张限制___________,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___________本;

 

(题文)李贽:

(1)生平: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

(2)地位: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3)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委》。他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等;

(4)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

 

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生平: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人;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2)地位: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

(3)著作:《象山先生全集》;

(4)思想:心是宇宙的本原,___________就是理,宇宙便是___________,吾心便是真理;穷理的方式是___________

2)王守仁:

(1)生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2)地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3)著作:《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

(4)思想:“___________、心___________、心外无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程朱理学:

1)二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生平:北宋时期湖北黄陂人;

(2)地位:学说也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3)著作:《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

(4)思想:___________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

(1)生平: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2)地位: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3)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4)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___________

 

三教合一:

(1)原因:汉武帝后儒学的繁荣;魏晋时期,佛、道教盛行;儒学吸收佛、道教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___________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隋唐时期;

(3)内容:隋朝时期出现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以___________为主,调和并吸收___________、道教的理论);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尊___________、礼___________、崇___________);唐朝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儒学大师___________提出复兴儒学;

 

儒学成为正统(原因):

(1)儒学家参与国家___________

(2)儒学成为政府___________的标准;

(3)从汉武帝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___________(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家___________教育;

(5)公元前124年,兴办___________学,提高儒学的地位;

(6)汉武帝在全国设立___________推广儒学;

 

董仲舒:

(1)生平: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人;

(2)地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3)著作:《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4)思想(新儒学):政治方面提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方面提出“___________”(三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___________思想。

 

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演变:

1)法家:

(1)战国时期(原因):___________的需求(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大转型);___________的需求;___________的影响;___________的要求;___________的影响;

(2)秦朝(原因):商鞅变法的影响;大一统的需要;

2)黄老之学(道家):

(1)原因:___________之教训;战争导致社会衰败;为了维护___________的统治;___________思想的影响;

(2)时间:汉初(汉高祖到汉武帝);

(2)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家(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1)原因:汉初经济实力的___________,人民生活的___________,社会的___________,国力的___________;社会危机(诸侯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___________的威胁);为了加强_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董仲舒新儒学的形成;

(2)时间:汉武帝到清朝;

(3)内容:儒学成为___________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

 

墨家:墨子:

(1)生平: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2)地位: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3)著作: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4)思想: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法家:韩非子:

(1)生平: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

(2)地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3)著作: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

(4)思想:主张“__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利用绝对的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

 

道家:

1)老子:

(1)生平:姓李,名耳,字伯阳;

(2)地位: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3)著作: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4)思想:政治方面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是___________的;社会方面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

(1)生平:约前369-前286年,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战国时期宋国人;

(2)地位: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3)著作: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4)思想:发展了___________,政治社会方面“___________”;哲学方面“___________”;

 

先秦儒学:

1)孔子:

(1)生平: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2)地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

(3)著作:整理《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他的言行记录于《论语》;

(4)思想:___________;政治方面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方面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

(1)生平: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2)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著作:《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4)思想:发展了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方面主张“___________”;

3)荀子:

(1)生平: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2)地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3)著作:《荀子》;

(4)思想:政治方面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伦理方面提出“化性起伪”的___________;在哲学方面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家争鸣: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奴隶社会转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崛起,___________重用;___________,私学兴起,形成了诸子百家(九流十家);

(2)时间:___________(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

(3)表现: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___________、形成百家争鸣;

(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___________;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牛顿给他所处的时代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在一定时期内,使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些中心概念和发展方向发生了确实是板富创造性的转变。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因为像他这样一个人,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为寻求水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在牛顿以前很久,已经有一些有胆识的思想家认为,从简单的物理假说出发,通过纯逻辑的演绎,应当有可能对感官所能知觉的现象作出今人信服的解释。但是,是牛顿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述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能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能同经验相符合。

—摘编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概括指出牛顿成就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牛顿在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近代科学史上的地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方升是商鞅变法留下的唯一实物资料

材料二

商鞅以重刑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刑既严峻矣,又作为相坐之法,造诽谤增肉刑,百姓斋栗(恐惧),不知所措手足也。赋敛既烦数矣……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摘编自(西汉)極宽《盐铁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商鞅方升上刻有两段铭文,一段是秦孝公十八年的铭文,一段是始皇廿六年的铭文,相隔122年。从时代变革的角度,分析两段铭文的相同点。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你是否同意该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康德在他的《什么是启蒙》(1787年)中说:“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这时候,西欧和整个世界对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提高了,理论变为行动、改良变为革命。社会结构开始改革,阶级关系、政治权力和政府组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启蒙运动是工业化的前奏,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在法国,参加启蒙运动的学者有200多人。启蒙时期长达一个世纪,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各个方面。美国的独立和建国是英法启蒙运动的扩大实践。

——摘编自周有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百家争鸣相比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来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自由贸易成为了英国的国策。“英国制造”从此在更大的世界市场里长驱直入…1849年,贸易垄断的标志,实施了近两个世纪的《航海条例》被废除了。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率先取得“工业优势”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期的相关史实,就“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发展”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独立后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尚在殖民地时期,最早移民的清教徒们出于家教原因就提出要与旧大陆区别开来,他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民主政权。在这些清教徒看来,美国“是一块未沾染旧世界罪的圣土”。独立伊始,英国军队仍驻扎在西部地区,拒不撤军,对新生的共和国虎视眈眈。法国则拉创着密西西比河,同样严重成胁着美国的独立。洁瀚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为美国领土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南北都是弱邻。“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其地理位置运离所有那些纷争不休的国度,除了与之通商外可以再无往来。”

—摘编自赵学功《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一种深厚文化传统》

材料二

1945年9月,美、英、苏、法外交部部长在伦教会,法国正式提出自己的对德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第一,不允许重建中央集权的德意志国家,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莱茵兰即莱茵河左岸地区脱离德国。科隆以南是入侵法国的通道,应该由法国永久占领“…”法国还要求大量赔款和拆迁德国工厂,这些主张形成法国战后对德政策的“法国方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否决了把鲁尔和莱茵兰从德国分离的提议…美英代表比苏联的态度稍微温和一些,但是,对于肢解德国的方案却坚决反对。

—摘编自姜南《法英关系与欧洲一体化(1945~1993)》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概括分析促成美国选择以孤立主义为核心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提出“法国方案”的根本意图。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3)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或调整?

 

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A.

B.

C.

D.

 

20世纪80年的美国漫画《谆谆教诲》(下图)中,总统里根对人民说:“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漫画所表达的是

A. 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

B. 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C. 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

D. “滞胀”危机影响重大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通过形形色色的艺术家、音乐家、作家和演员提供创作和演出的机会,使文化界出现了一股“书写美国”“描绘美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这说明“新政”

A. 注重恢复民族自信心

B. 具有文化复兴的特征

C. 带有狭隘民族观倾向

D. 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将近三年,劳动群众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1917年三八妇女节那天,俄国彼得格勒妇女走上街头,高呼“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的口号。各工厂工人纷纷响应。政府派警察和军队镇压,但军队支持罢工工人。当月27日晚,起义的工人、士兵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苏维埃及其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这次革命使俄国

A. 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解决了民众的温饱问题

D. 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