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材料闸述的主要观点是

A. 民主共和

B. 三权分立

C. 人民主权

D. 社会契约

 

下列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紧扣某研究性学习的主题。该研究主题应是

A. 资本输出的历程

B. 黑奴贸易的兴衰

C. 世界工厂的出现

D. 世界物产的交流

 

“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材料蕴含的罗马法基本理念是

A. 小国寡民

B. 自由平等

C. 公平正义

D. 独立自主

 

20世纪80年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这一构想吸收和发展了

A. “另起炉灶”政策

B. 结盟政策

C. 睦邻友好方针

D. “求同存异”方针

 

下面是2007~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表(单位:亿元)。据此可知中国

A. 外贸盈余呈下降趋势

B. 贸易逆差趋势较明显

C. 入世后外贸形势恶化

D. 外贸结构在不断优化

 

《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日,几时强迫变风?”这反映了

A. 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 社会启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C. 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

D. 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

A. 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 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 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 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下面是1921年和1936年中国部分近代工业品产量比重变化图。图中的信息可说明

A. 国民经济比例趋向了平衡

B. 国家重点发展了民生经济

C. 重工业经济有了较大提高

D. 中国工业近代化有所发展

 

《中国近代史新编》:“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材料中“又割台湾”所指事件为

A. 鸦片战争的爆发

B. 《马关条约》的签订

C.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洋务运动的兴起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可信度相对较高的资料是

A. 《史记》记载

B. 秦简记载

C. 研究论文

D. 民间传说

 

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材料中的“它”指的选官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著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 专制集权的巩固

B. 封建经济的衰退

C. 理学思想的影响

D. 审美意识的觉醒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礼记・大传》载:“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租,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敬爱百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土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据此可知,与先秦儒家家庭伦理观形成的制度因素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1年8月8日,数以千计的墨西哥农民在首都游行示威,抗议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和亲“美国”的农业政策

材料二  2004年11月19日,近5万名智利民众在首都圣地亚哥举行大规模游行活动,反对经济全球化和美国总统布什访问智利回答:

(1)墨西哥和智利人民反对经济全球化有何代表性?结合学所知识说说他们为什么反对经济全球化?

(2)除上问涉及的问题外,全球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3)反对全球化是科学的态度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集中在哪两个省?为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什么阶段?其中江苏开放的城市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建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漫画《三代人赶集》形象地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出

A.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B.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C.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相继成立。这些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 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

B. 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C. 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D. 有利于形成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的大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灾区如需向国际机构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最有可能得到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帮助?

A.

B.

C.

D.

 

以下三幅图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 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D. 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

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A. ①④③②

B. 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题文)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 个人电脑

B. 长袍马褂

C. 粮票、布票

D. 移动电话

 

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 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人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某班举行了一场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

 

 

正方:克服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反方: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正方:克服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反方: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A.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鲁晓夫改革

D. 勃列涅日夫改革

 

(题文)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 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 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 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