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由此可见,其与察举制相比

A.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选官的范围

B. 有利于提高儒生的地位

C. 为庶族地主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D. 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

 

据统计,雅典大多数公民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当议事会议员的机会,出任审判员的机会更多。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

A.轮番而治             B.人民主权

C.小国寡民             D.依法治国

 

《民法大全》认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罗马帝国制定“全人类共同的法律”主要是为了协调

A. 罗马帝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B. 罗马平民与贵族的关系

C. 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

D. 罗马公民与奴隶的关系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

A. 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B. 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C. 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D. 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

 

《论语·八佾》中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①“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②“吾从周”是指孔子尊崇周礼

③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④《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但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特别的政府部门中的成员指(    )

A.丞相          B.殿阁大学士        C.尚书令      D.军机大臣

 

罗马社会的发展,推动罗马法不断完备。而罗马法的不断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下列叙述与之不相符的是

A. 公民法的实施,调动了广大平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

B. 提高了国家官吏的办事效率,规范了他们的从政行为

C. 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 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下图这件青铜器,内底有铭文120余字,主要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该出土文物的主要历史价值是

A. 说明周王朝实行宗法制

B. 说明周王朝实行井田制

C. 体现周朝时甲骨文已成为成熟文字

D. 证实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

 

下图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分割宰相职权

D. 改革科举制度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敲响了祖国危亡的警钟:生物不断在“变”、不断在进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社会也是如此。既然人力可“与天争胜”而终“胜天”,只要人治日新、变法图强,国家就可永存,种族就可不坠,此所谓“存亡生死,其权仍操之我手”!因此,中国变法救亡不仅合理、可能,而且刻不容缓!

—改编自严复的维新思想

材料二  我们如果还要把这个国家整顿起来,如果还希望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占一个地位,——只有一条生路,就是我们自己要认错。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个衰病的民族,救这个半死的文化。

—胡适《介绍我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严复挽救民族危机的思想观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胡适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并简述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做出的突出贡献。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中国梦”的内涵。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

——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经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末至一战前

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赛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

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

一战期间

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沟相对减少,关、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做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

 

 

—摘编自齐兴荣主编《世界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某史官《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汉代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材料二中唐太宗对于丞相作用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画线部分可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则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

 

 

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题文)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没有提兴民权、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变法开始后,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勿去旧街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这说明康有为

A.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B. 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

C. 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

D. 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A.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 阳明心学张以行代知

C. 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 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在唐代,饮茶习俗逐渐风靡全国,许多著名的茶园占田大,产量多,唐中期的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宋代,川陕地区的茶园买卖频繁,交子成为交易的重要中介。这说明

A. 饮茶之风带动了农民增收

B. 农业规模经营加速商业化

C. 交子扩大了政府财政收入

D. 海外贸易与交流逐渐加强

 

西汉御史指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盐铁官营

A. 具有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

D.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早期启蒙”模式

②“冲击——反应”模式

③“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

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读下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引起表中数据出现先降后升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B. 租佃关系的不断发展

C.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D. 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审查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为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掌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选官、用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于是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摘编自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下面是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材料二  **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

—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特点,分析该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 强化君主专制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B.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目的

C.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D. 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新的权力机构的出现

B.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C. 清代丞相权力过大

D.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