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专家指出,某次会议以后,“中共从指导思想到实际工作都已起了根本变化。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此开始成为党内公认的正路,成为党的新的传统,继续发展下去,一直贯穿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该会议是

A. 八七会议

B. 遵义会议

C. 中共七大

D.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30年,有人对北平市100位人力车夫进行了提问。他们对“什么是革命”的回答,有男女平权、争权做官、打倒帝国主义、打抢烧杀等答案。这折射出

A. 下层民众精神世界的保守与鼎新

B.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民众的共同呼声

C. 五四运动改造了民众激发了民智

D. 国民革命对途经地旧势力涤荡的不彻底

 

1924年5月1日,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亲到大会演讲。他指出:工人“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对这一情景的正确解读是

A. 新三民主义为其奠定思想基础

B. 它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产物

C. 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D. 这说明孙中山已接纳中共纲领

 

20世纪初,清政府设立商部,制定并颁行了《公司律》《大清国矿务正章》《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等律法章程。对清政府上述举措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它掀起了实业救国思潮

B. 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诞生

C. 它使民族经济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D. 它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无奈却实然之举

 

“政府压制民权,政府之罪也。民不求自伸其权,亦民之罪也。西儒之言曰:侵犯人自由权利者,为万恶之最,而自弃其自由权利者,恶亦如之。盖其相害天赋之人道一也。”该引文的作者最可能是

A. 魏源

B. 李鸿章

C. 梁启超

D. 袁世凯

 

清军将领邓世昌不畏强寇,直至战死沙场,其牺牲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其认识应该主要源于

①协定关税

②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③赔款2100万银元

④开放广州等五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清政府曾有规定:凡中国出洋商船,每艘只准装载作炊具之用的铁锅一口,每人只准携带作劈柴之用的铁斧一把,每人每天只准携带口粮一升、余粮一升。此外,茶叶每年限量出口50万担,大黄每年限量一千担等。对上述规定的认识,错误的是

A. 它禁绝了海外经商活动

B. 它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C. 它维护了官方垄断贸易

D. 它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外贸领域的体现

 

康熙帝相当重视与蒙古族的关系,以保证西北的安定统一。针对清初蒙古族的不同态势,他采取的相应措施有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北方

②设立木兰围场,加强管理

③实现多伦会盟,接受臣服

④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黄宗羲曾有这样的论述:“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他提及的“姚江”是

A. 朱熹

B. 陆九渊

C. 王守仁

D. 顾炎武

 

古代中国某机构的职责是“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一机构是

A. 刺史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有学者提出: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头枕三河(河内、河南、河北)面向草原”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转变。下列史实中,可以佐证这一转变的是

①南阳太守创制水排

②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③日升昌票号的创立

④粤海关“一口贸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 篆书

B. 隶书

C. 草书

D. 行书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依托。巴黎大学的学者亚历山大•内克姆在1180年写道:“在阴沉的天气和晚上,当水手们不能看清太阳,也不知道船首驶向何方时,他们就把针放在磁石上,针便旋转到指向北方而停止。”这一历史叙述

A. 是当时指向技术发展历程的佐证

B. 证实欧洲指向技术是由中国传入

C. 只是个例陈述难以具备历史价值

D. 需要更多考古成果以佐证其真伪

 

为酬劳谋臣武将以及优待皇室诸王,贞观十一年太宗定下制度:勋臣、诸王为世封刺史。当时,刺史是一州之长,唐初全国仅有州(府)158个。侍御史马周上书反对,他举史实为例陈述该制度的危害,太宗最终采纳马周之言,停止了世袭。这则史事

A. 折射出唐初政治的民主性

B. 蕴含了唐太宗施仁政的方略

C. 凸显了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

D. 反映了唐太宗开明的施政风格

 

《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则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卖酒)”之句。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与秦相比汉代

A. 商业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

B. 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放宽

C. 草市推动了农村经济进步

D. 特色商业街促进饮食业繁荣

 

有学者认为,秦国与匈奴战争期间,每消耗192石粮食才有1石供应到军队,完全可以说“运输决定战争”。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在征服南越的战事中,秦修建了

A. 郑国渠

B. 灵渠

C. 都江堰

D. 直道

 

史载,周文王“孝友二虢(文王同辈),而惠慈二蔡(文王子辈),刑于大姒,比于诸弟。……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文王父辈)而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讨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四家为文王子辈)。”材料说明

A. 文王政治以血亲关系为主干

B. 分封制成为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C. 早期政治权力的分散和微弱

D. 文王以嫡长子继承制维系统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苏联

1917-1930

张勋复辟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反对帝国主义三次武装干涉并获得胜利。俄共(布)通过“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1-1949

九一八事变。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日本宣布投降。重庆谈判。国民政府覆亡。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斯大林格勒战役。参加雅尔塔会议。苏联对日宣战。对德国的西占区实行“封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0-1977

毛泽东访苏。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跃进运动。刘少奇逝世,基辛格访华。恢复高考。

斯大林逝世。苏共召开二十大。撤走全部援华专家。武装侵犯中国珍宝岛。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78-2000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颁布第四部宪法。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汪辜会谈”。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武装入侵阿富汗。宣布单方面裁军50万人。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二十七大通过加速发展战略。叶利钦访华。

 

 

上表为20世纪中苏(俄)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苏(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在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决定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题进行一次主题纪念展览活动,以下是他们准备的一个展览主题的资料

请依据上述资料为他们确定一个具体的主题

A.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

B.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探索

C. 新中国建设的新风貌

D.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新

 

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A. 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 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 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及免于恐惧的自由;1947年继任的杜鲁门以“企业的自由”取代了“免于匮乏和恐惧的自由”,并宣称这“三大自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杜鲁门的“三大自由”

A.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 体现了自由主义的回归

C. 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D. 表明美国建成福利国家

 

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德国的正式分裂

B.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C. 美苏争霸的形成

D.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下表是关于冷战史研究中各学派的不同观点,由此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主要学派

观点

“正统学派”

强调冷战起源于苏联的扩张,迫使美国放弃大国合作的政策,转而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合理行动。

“修正学派”

坚持美国在冷战起源中的责任,美国以“贸易自由”为突出特点的经济帝国主义,使得苏联不得不采取防御性的措施,将东欧纳入其势力范围之中。

“后修正学派”

特别关注地缘政治和均势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分别以美苏为首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帝国”及其对战后国际体系演变的意义。

“新冷战史”

依据多国档案,从多边视角出发,尝试利用新的理论,重新解释冷战的起源。

 

 

A. 观点不一反映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B. 新冷战史的研究方式最为合理准确

C. 各种学派迭出不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D. 冷战起源是冷战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1930年美国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据统计,1932年美国从欧洲进口总值仅3.9亿美元,而1929年为13.34亿美元;1932年,美国向欧洲出口总值为7.84亿美元,而1929年高达23.41亿美元。该法案

A. 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根源

B. 促进了美国就业率的上升

C. 破坏了国与国之间的互信机制

D. 表明国家干预经济时代的开始

 

1941年,中央研究院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中国电力制钢厂;1943年,中央资源委员会又与云南省合作建成云南钢铁厂。两厂的建成投产是云南钢铁工业的开端。这体现了当时

A. 经济统制政策的确立

B. 工业经济的均衡发展

C. 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

D. 政府持久抗战的需要

 

甲午中日战争后和“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

A. 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 自然经济不断发展

C. 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D. 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A. 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 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 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A. 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B. 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

C. 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 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