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别列举二战中三个战场的三次转折性战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即“___________”;民权主义即“_________”;民生主义即“____________”。1924年,孙中山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的三大原则,并将___________发展为___________,后者成为国共合作的________,推动了_________的展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年的__________是本次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 战略的破产;1916年2月,德国发动了___________,是大战中具有______意义的一战;6月下旬,英法联军在法国北部发动了_________,是大战中规模_______的战役,并在此次战役中首次使用________;在海上战场,英德海军之间爆发了__________

 

马、恩的合作被后人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合作”,下列革命理论和实践属两人共同完成的是

①改造正义者同盟

②写作《共产党宣言》

③完成《资本论》

④参加1848年欧洲(德国)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恩格斯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的第一小提琴手。”这段话说明

①恩格斯始终视自己为马克思的助手

②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合作相当默契

③恩格斯十分珍惜与马克思的友谊

④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新三民主义能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

A. 孙中山提倡的

B. 有了共同的阶段斗争目标

C. 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

D. 明确了反帝要求

 

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战争,以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这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落后的法国的胜利

B.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严重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失去了国内支持

C.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

D. 在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

 

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孔子整理的“六经”和其著作《论语》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C.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

D.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

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秦能完成统一的历史原因有

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

②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使诸候国数目减少;

③长期战争使人民渴望统一;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题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C.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D.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本史学著作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①④

D.

 

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A. 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 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C. 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D.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反映的制度是什么?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3)材料三中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什么时候废除了丞相?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结构

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

(1)依照例子填空。例: A.皇帝制度

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

(3)依据以上材料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并说明其在政治领域产生的主要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政治制度各有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左:“皇帝信玺”右:秦朝主要郡所示意图。

材料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下表是史学家对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叙述:

学者

内容

徐中约

它鼓励社会流动并减弱阶级划分,使来自全国各地和各种生活背景的受教育者集合到政府之中,也产生了一种统一的动力。

张岂之

他杜绝了隋唐之前选官制度中“唯门第是准”的现象,有效地提高了封建王朝官员队伍的素质。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两项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各自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明清两代“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它”指的是哪一选官制度,依据材料概述其历史作用。

 

(15分)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就中国古代某制度评论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指

A. 世卿世禄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度

 

近期,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在梅州举行,历史上客家人在迁徙时,把族谱、家谱敬若神明,视之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A. 分封制度

B. 宗法制度

C. 礼乐制度

D. 宗教信仰

 

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

A. 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 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 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 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差等。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公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班固这两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怎样的历史概念?

A. 因果概念,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

B. 时序概念,从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

C. 证据概念,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事证

D. 变迁概念,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

 

《封神演义》第一百回写道“今天下底定,宜分茅裂土,封之以爵禄,使子孙世食其土,以昭崇德报功之义。其亲王子孙,亦当封树藩屏,以壮王室”。从中我们可知

①分封制弥漫着神权色彩

②分封的对象有功臣、亲族

③分封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④分封是为了拱卫王室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古人对于祭祀非常重视,祭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祀先祖。这种对先祖的膜拜出自于我国古代的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皇帝制度

D. 王位世袭制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

A.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C.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D.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大权

 

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明清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A. 御寒功能

B. 标识功能

C. 装饰功能

D. 遮羞功能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该机构是

A. 唐代门下省

B. 宋代枢密院

C. 元代中书省

D. 清代军机处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