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民同乐”“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妊察焉”“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梁启超在他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提出政为民政、政以为民,他认为先民徒言“民为邦本,政在养民,而政之所从出,其权力乃在人民之外,此种无参政权的民本主义……是我国政治论之最大缺点”。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具有浓厚重民色彩思想十分称道,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   

——一摘编自韩丽雯《近代中国民本思想演变的机缘和桥梁》等

(l)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孙中山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并分析其影响

 

1950 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次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西欧各国实现煤钢“联营”,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这表明(  )

A. 西欧形成了统一自由市场    B. 西欧各国竞争消除

C. 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关键    D. 美苏争霸受到冲击

 

1960年,在美国的积极倡议下,联合国成立了国际开发协会,作为世界银行的附属机构。它的宗旨是通过对不发达国家给予条件较宽、期限较长、负担较轻的贷款,促进其经济发展,减轻贫困,提高生活水平。这一机构的成立

A. 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B. 加强了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C. 抵制了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扩大了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影响力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

A. 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

B.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

D. 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

 

雅典陪审法庭的陪审员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组成十个审判庭。哪个人到哪个庭,由抽签决定;审理哪个案件,也由临时抽签决定。在审判时,先让原告、被告和证人发言,然后陪审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秘密投票,得票多者胜诉,得票少者败诉。这反映了雅典

A. 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B. 案件判决结果公平公正

C.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 法律体系达到完备程度

 

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

A. 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 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

C. 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 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几乎没有哪种刊物不谈论苏联, 不发表有关苏联的文章,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这些讨论(  )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B. 高度赞扬苏联对国共合作的支持

C. 表明中国知识界不认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D. 为国民政府战时经济体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1908年梁启超著的《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

A. 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

B. 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

C. 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

D. 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

 

1898年,《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得基厚??1905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

A. 竞争与交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

B. 洋务运动扩展到农业领域

C.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

D. 实业救国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唐宋时期,州县官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 监察制度不断发展

D. 社会稳定官员晋升较快

 

如图所示分别是《商朝形势图》、《西周初期形势图》、《秦朝疆域图》,这反映了

A. 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转型

B. 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C. 华夏为主体的汉民族形成

D. 集体耕作向个体农耕转型

 

周朝以王畿的方言作为雅言,相当于现代所谓“民族共同语”,当时各诸侯国都以雅言作为标准语。秦汉时期,各地方可使用本地的方言,政府任其自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秦汉时期

A. 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D. 大一统思想的出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墉幼时家贫,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乃自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光墉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委光墉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因此阜康钱庄获利颇丰。他还协助左宗棠开办企业……他还操纵江浙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由于辅助左宗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同治十三年,筹设胡庆馀堂雪记国药号,胡光墉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光墉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三亿文库

材料二

胡雪岩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树立了很坏的榜样,他是中国清代浙江很有名的商人。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与胡雪岩崛起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胡雪岩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树立了很坏的榜样”的理解。

 

材料如图所示

图中左图是某地空投的情景,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及其盟友都在向该地运输给养物资;下图摄于1951年夏天,一个朝鲜姑娘背着她年幼的弟弟,他们身后是一辆美军坦克。

——摘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中两幅图片的拍摄者都是“西方人”,请提取它们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

(2)这些历史现象对上述两个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国际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周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元代实行匠籍制度,官府工匠世代不得脱籍,不允许从事私人生产。明代匠籍制度下的工匠必须定期到官府作坊服役,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低下。明代民户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匠户最为卑贱。其中“匠”世代不能转业脱籍,不得做官。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一四八五年),发布了班匠以银代役的法令,根据法令,凡愿出银者可以出银代役,不愿者仍旧当班,这是双轨并行的办法。清王朝建立后,于顺治二年就下令废除匠籍。班匠制度废除后,官营手工业缺乏必要的技术工匠和一般工匠,致使官营手工业逐渐趋于衰落。

——转引自《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匠籍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分析清朝废除匠籍制度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口的职业结构

 

大类

比例

细类

专业人员

5%

政府部门

官员、胥吏、职业性的安保人员等

社会部门

职业文人(老师、作家等)、医生、牧师、僧人等

商业人员

30%

个体批发商

商品经纪人、钱庄主、批发坐(行)商、买办等

个体零售商

零售店老板、小额高利贷者、饭店老板、游商等

雇员

账房先生和学徒、商业劳动者等

运输人员

30%

运输代理人、船主与水手、长途挑夫、从事当地运输的驮夫等

制造业人员

10%

工匠、手工作坊的学徒和雇工等

建筑人员

10%

技工、建筑学徒和工匠等

农业人员

5%

土地耕作者、牧畜饲养人、渔民等

边缘群体

10%

保镖、门房、家仆、艺人(卖唱、说书等)、乞丐、无业者等

 

 

——摘自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

解读材料,围绕“社会变迁”提取一个合理的历史现象,并结合晚清历史的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归纳的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图

材料二从19世纪初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茶叶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仲为民《茶叶与贸易: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15-19世纪大西洋两岸贸易和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的异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中英贸易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经济影响。

 

观察漫画(如图),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合理主题是

A. 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B. 美国追求单极世界

C. 狭隘民族主义泛滥

D. 全球化趋势的困惑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留下一串闪亮的人名: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霍布斯、牛顿、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以下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A. 反对专制追求共和制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B. 他们为人类社会提出的理想已经实现

C. 资产阶级统治确立是思想家产生的前提

D. 理性与科学是他们对抗神学与君权的武器

 

公元前445年,罗马保民官坎努利斯提议平民有权当选执政官,因贵族的执意抵制,改设贵族、平民均可当选的军政官,行使执政官职权。贵族随即提出增设检察官,只从贵族中推选。该历史现象说明了

A. 罗马对外征服过程中的矛盾突出

B. 罗马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C. 万民法的出现是历史选择的产物

D.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尖锐复杂性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

A. 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C. 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    D. 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如表是1952年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据此可知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法国

印度

原煤(亿吨)

0.66

5.1

2.6

0.4

0.5

0.3

原油(万吨)

44

26671

3788

29

15

25

发电量(亿度)

73

3887

912

449

330

51

钢(万吨)

135

8785

2733

484

865

146

水泥(万吨)

286

3872

1019

446

742

266

 

 

A.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 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情绪

C. 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落后

D. 冷战形势制约了中国战略选择

 

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 开辟为通商口岸有利于城市发展    B. 科学技术也是巨大的生产力

C. 上海引进西方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D. 工业革命扩展到了上海重庆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抗暴自卫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其意图主要是

A. 论证中国抗日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

B. 揭露日本侵犯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 希望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暴自卫

D. 呼吁世界各国制止日军的侵略行径

 

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德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文化教育的兴盛

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印刷成本的降低

 

在明朝,粮食的主要产地是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但江南所产粮食不能满足本地需要,以至于“吴中等地,全恃湖广、江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城市居民的迅速增加

B. 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C. 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

D. 重农抑商事实上的松弛

 

“缁衣之众,参半于平俗;黄服之徒,数过于正户。所以国给为此不足,王用因之取乏。”材料反映出南北朝时期

A. 佛教势力已对政权构成威胁    B. 刑罚严酷社会矛盾尖锐

C. 民族融合导致服饰丰富多彩    D. 割据混战造成人口剧减

 

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 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 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 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 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前11世纪,兴起于陕西关中的周国,击败了强大的商王国,代之而为中国的主人。对此,周人提出“天命糜常,惟德是亲”的理论。以下相关评论正确的是

A. 甲骨文是了解这一史实最有价值的材料

B. 周克商,显现出周人的文化制度优势

C. 周人认为天命和道德是政权存亡的关键

D. 周克商,开启了古代王朝更替的序幕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