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 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 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 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 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汉初物资十分缺乏的条件下,由于官、私货币既多又轻,加上商人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操纵市场,以致引起币制紊乱,币值大跌,物价飞涨。及至武帝即位之初,由于与匈奴长期作战,加上当时为救济和安置七十万灾民,致使西汉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从元狩三年(前120年)直至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先后推行过多项改革方案,其更钱造币以瞻国用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导致了盗铸的加剧,物价的飞涨、币值的下跌和社会的动荡不安。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任用桑弘羊推行新的币制改革。他采取了以下措施:将铸币权收归朝廷,决定由中央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令”“技巧令”三官组成国家的铸币机构,分别负责钱币的铸造、成色审查和技术指导工作,并宣布新铸的三官“五铢钱”为全国唯一合法的货币;禁止地方郡国私自铸钱,并明令凡各地以前所铸的一切旧币(包括官、私铸币),均一律销毁;各郡销毁旧币后所得的铸铜,必须全部押运解送中央。至此,长达近百年的货币混乱局面,终于结束了。

——据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桑弘羊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指州桑弘羊币制改革坚持的其本原则,说明其改革的重大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雒邑,春秋时期开始。

前679年,齐恒公会宋、陈、卫、郑之国的国君于鄄。

前686年,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的不同情况征收赋税。

前651年,齐恒公盟诸侯干葵丘。

前606年,楚庄王至洛,问鼎中原。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亩征税。

前543年,郑子产为政,实行政治改革,征收土地私有者军赋。

前537年,鲁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四分公室。

前483年,鲁国实行“用田赋”,按田亩征发军赋。

——据林言椒等《中外文明同时空》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论述春秋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丞相多设左右二员。“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太尉,“自上安下曰尉,武官悉以为称”。秦皇朝建立后,一些重要活动,如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议帝号、二十八年琅玡刻石,也只有丞相、御史大夫,不见有太尉。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御史大夫,秦始皇始置。本来,早在周代就有御史,但当时只是一种低职微官。至秦代初年,改置御史大夫,擢为尊官,“位上卿,银印青段,掌副丞相”。“三公”之下,则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职务的“诸卿”。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贞观元年,唐太宗“盛开选举”,此后又通过科举考试选取人才。常举的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真正成为常举科目的,是明经与进士两科。明经看主要考帖经、经义及时务策;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经义......唐人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反映了进士科登第之难。士子考取进士后,还需由史部复试、复试合格,才可授官充当州县长官的幕僚,或经朝官推荐,以候补官员的资格正式入仕。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并未具体选任”太尉的原因,指出秦始皇把御史大夫擢为“尊官”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泰朝中央体制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基本特点,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影响。

 

621年,唐高祖废除五铢等重量钱,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其钱币名称反映出

A. 货币的作用发生重大变化

B. 把货币视为财富的观念增强

C. 铸币权力完全由国家掌控

D. 重农抑商传统意识受到挑战

 

裴矩佐隋炀帝时虽居高位,却“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己”。投唐以后,则一反常态,对唐太宗所作所为,敢于直言不讳地批评,极力劝阻,从而颇受唐太宗的赞赏。由此可见

A. 唐朝的政治比隋代清明

B. 人才作用的发挥需要安定的环境

C. 唐代谏议制度更加完善

D. 君臣关系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君

 

隋文帝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其意在

A. 防止滋生割据势力

B.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

C. 削弱世家大族实力

D. 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下表是魏晋时期的一些法律规定。这些规定反映出下表

曹魏律

殴兄姐加至五岁刑

南朝律

子贼杀、殴伤父母枭首,骂詈父母弃市

北朝律

子孙杀父祖处以车裂,父祖子孙用刀刃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卖子一岁刑。卖五服内尊长者处死,卖周亲、妻、子妇者流刑

 

 

A. 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

B. 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

C. 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

D. 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

 

汉武帝时代,经学日趋昌盛,一部经典的正文篇幅不大,解释它的文字竟长达百余万年,注解十分烦琐,但人们乐此不疲。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受功名利禄的驱动

B.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C. 皇帝重视儒家学说

D. 学校教育不断发展

 

据《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时代,“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所在县。使孔仅、东郭咸阳乘传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史。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这反映出当时

A. 政府采取鼓励商业发展的政策

B. 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

C. 一些盐铁商人转化为政府官员

D. 官府对商业的控制较为松弛

 

下图为1999年中国邮政局发行的《汉画像石》特种邮票中的一枚。邮票中的图画反映出汉代

A. 男耕女织是基本的生产模式

B. 已形成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 纺织是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

D. 已出现较齐备的纺织工具

 

据统计,秦代只有四十九个郡级政区,西汉增至一百零八个郡国,中央直接管理有很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

A. 创立了中外朝制度

B. 颁布了“推恩令”

C. 设立十三州部刺史

D. 实施了“左官律”

 

汉高祖死后,吕后擅权,形成了吕后外成势力。吕后死后,诸吕谋乱。齐王刘襄发兵西向。朝中诸臣趁势用计夺取吕禄兵权,并于宫中堵杀吕产,从而荡平诸吕,迎立汉文帝。这说明

A. 专制集权制度能有效遏制外戚专权

B. 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 同姓王国曾经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

D. 内部争斗是导致西朝衰落的主要原因

 

汉初流行的民谣说:“萧何为法,讲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 对秦法在继承基础上略有变更

B. 推崇黄老无为的治国思想

C. 注重完善法律以稳固统治秩序

D. 实行休养生息以缓和矛盾

 

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字《中国大历史》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的关键因素在于

A. 小农经济需要中央政权的强有力保护

B.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 古代中国有着健全而完善的税收制度

D. 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且不断完善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处死私下诽谤他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其做法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舆论监督

C. 反对以古非今

D. 维护皇帝权威

 

战国时代,齐鲁两国的儒生有套“封禅”学说,到泰山山顶上祭祀上帝叫作“封”,在泰山下小山祭祀叫作“禅”。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举行了封禅礼,成为儒家封禅学说的第一个实践者。其目的在于

A. 表达对中原各种传统文化的尊重

B. 促进儒家与法家两派的融合

C. 通过皇权与天命的结合稳固统治

D. 以迷信思想弥补法家的缺陷

 

战国时期,墨家主张“不别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其观点反映出小生产者

A. 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B. 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C. 对传统习俗的坚守

D. 对社会变革的反对

 

《荀子·富国》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 精耕细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

B. 小农经济已成为农业经营的基本模式

C. 粮食作物的品种已十分丰富

D. 政府的经济政策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载,春秋时期,晋国铸刑鼎,以法治国,孔子对此发表评论说:“晋其亡乎!失其度也。”这是因为他主张

A. 适时改革

B. 宽刑薄赋

C. 贵贱有序

D. 德主刑辅

 

下表中的资料均出自《左传》,这些资料表明下表

出处

内容

《左传》哀公二年

(赵筒子在作战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十七年

(约公元前680年)楚文王以彭仲爽为“令尹”,“实县申、息”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627年)晋国胥臣荐举卻缺有功,襄公赏以“先茅之县”

 

 

A. 春秋时期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权

B. 春秋时期地方上已经出现县的建制

C. 战国时县已成为地方基本的行政单位

D. 战国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卷二十六在描述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时说:“百室,一族也……其已治之,则百家开户纳之。千耦其耘,辈作尚众也。一族同时纳谷,亲亲也。百室者,出必共洫间而耕,入必共族中而居。”这反映出当时

A. 铁犁牛耕已经用于农业生产

B. 血缘宗法制度已相当完备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

D. 家庭成为生产经营的单位

 

周公东征后,“长子伯禽封镇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王室世袭父职,代代称周公,为王朝卿士”。这说明

A. 宗法与分封制度尚未紧密结合

B. 周代以功臣为最主要的分封对象

C. 周公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权力

D. 宗法制度是分封制度的基本原则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就东国,“夜衣而行,犁(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礼记·檀弓上》载:“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这些记载表明周代的分封制度

A. 向外拓展的历程较为艰难

B. 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C. 进一步扩展了西周的疆域

D. 引发了周边各民族的反抗

 

据古史记载,商代饮酒之风盛行。微子启曾指出股人亡国的原因:“我用沉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天毒降实荒殷邦,方兴沉酗于酒。”由此可以推断

A. 酗酒盛行是导致商亡的根源

B. 酿酒业的兴盛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C. 商代谷物生产获得一定发展

D. 商代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缺乏

 

在商代,巫史具有重要地位。“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巫能歌舞音乐与医治疾病,代鬼神发言主要用筮法。史能记人事、观天象与熟悉旧典,代鬼神发言主要用卜法。国王事无大小……必须得到巫史指导才能行动”。这说明当时

A. 已出现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

B. 王权受到神权压制

C. 已建立起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 专制体系尚未形成

 

《战国策·齐策四》云:“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吕氏春秋·用民篇》又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国”的数目减少主要是由于

A. 夏的暴政引发了广泛的反抗

B. 商期统治者对分封制的抵制

C. 国家统一的进程在不断发展

D. 宗法制加速了民族融合过程

 

下表是不同历史文献关于禹传启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下表

文献

记载内容

古本《竹书纪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

《庄子·人间世》

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

《史记·夏本纪》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A. 禹的做法曾引起激烈的反对

B. 有扈氏是当时势力最大的部落

C. “家天下”不符合时代潮流

D. 启通过战争巩固了王位继承制

 

近代民族工商业诞生后举步维艰,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1)结合史实分析“春天”到来的原因。

(2)列举这一时期民族资本发展涌现出的著名实业家。

(3)简析这一“短暂春天”的历史影响。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