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典有关受贿的法律规定:“任何雅典人接受他人贿赂,或本人向他人行贿,或通过承诺腐蚀任何人,损害了人民的总体利益,或以任何方式和方法,损害任何个人的利益,则他将与自己的孩子一道被剥夺公民权,他的财产将被没收。”这从本质上说明古代雅典注重

A. 对贪污受贿实行严厉的惩罚

B. 维护大多数雅典居民的利益

C. 构建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环境

D. 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公民权利

 

下图为中国与日、美、欧、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据此可推知

A. 欧盟在国际经济地位上已有超越美国的趋势

B. 区域集团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全球化

C. 大国间政治关系成为影响进出口贸易的关键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中国融入世界

 

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决定

A. 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 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

C. 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

D. 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

 

表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不同派别关于当时社会性质的历史认知。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这一时期

代表人物

基本主张

主要刊物

陶希圣等国民党改组派

认为中国的社会性质不能被笼统地称为宗法社会或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宗法封建社会。“新生命派”成员多属于国民党改组派,所以也有“改组派”之称。

《新生命》杂志

李立三、张闻天等中共领导和一些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工作者

指出封建半封建经济在中国占支配地位,认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被称为“新思潮派”“中共干部派”。

《新思潮》杂志

任曙、严灵峰

与“新思潮派”针锋相对,他们都主张中国经济已经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当时也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动力》杂志

 

 

A. 南京国民政府在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

B. 中国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

C. 社会走向成为学界和政界关注的问题

D.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解体

B. 中西贸易发展

C. 经济结构变迁

D. 社会动荡加剧

 

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 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 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 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 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A. 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 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 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D. 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目前,在山东、四川、陕西、安徽、河南等地出土汉代普通百姓墓葬的画像石或画像砖上均发现有“射雀射猴”画像。如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树下两人持弓仰射,树上共计有20多只雀与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汉代民间形成了浓厚的尚武风气

B. 麻雀与猴类对小农经济破坏最大

C. 汉代的仕途开阔权力向下层开放

D. 黄河下游逐渐成为政治经济重心

 

商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远近之别,祭祀用品也有简单与隆重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人的祭祀。这说明商代

A. 男性与女性均成为重要受祭对象

B. 形成了宗法等级制和贵族分封制

C. 是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D. 注重借助人伦秩序维护专制王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咸丰五年(1855年),胡林翼被任命为湖北巡抚,他认为:民乱必由官贪,民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民,而是官的贪污腐败。他来湖北后,首先从整顿吏治开始,对那些庸官、劣官,或治罪、或撤换。人称赞道:“由于林翼之忠诚,储才之远识,果然使湖北耳目一新,人才之盛冠全国,一时为各方瞩目。”与此同时,胡林翼通过改漕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饷。他对绿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去弱留强,经裁撤后的绿营只剩下4000多人,与此同时,胡林翼严整军纪,严惩官兵私逃和奸淫掳掠,并以山乡农民、猎户为勇,大力扩编湘军,同时建成了自己的嫡系部队——楚军。经过胡林翼改革,把湖北“天下第一破烂鄂”变成了吏治最清明,风气最正的“天下第一富强省”,史称“湖北新政”。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胡林翼“湖北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胡林翼“湖北新政”进行简要评价。

 

【历史——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他认为,由于科技革命和全球问题激化,人类已经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核威胁在增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在加强,全球性问题在激化,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在全球性的核冲突中,“不会有胜者”。他主张“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当作敌人来对待”,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退居次要地位等等。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从1988年开始,苏联开始单方面终止军备竞赛。1990年,苏联与西方签署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和新的欧洲宪章。同时这一思想也导致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有的斗争,向西方社会全面无原则的认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国内外形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目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斌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是指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容户”一词在唐期主要是指流亡他乡的客寓民户,这些人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和国家法律的保护。宋代,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佃农和主户一样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有独立的户籍。宋代户籍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主户和客户还有相今数量的特珠户籍。宋兵宗年间坊郭户作为户种正式产生,坊郭户即市民家庭,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坊郭户在宋代单列户籍,是古代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和非农业人的增加,是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

——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l)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报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户籍制度变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94年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互宣战。

比较两则材料,指出一处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说明需史论结合,合理充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1958年,苏联政府宣布,向西欧国家出口的石油产品降价22.5%,向东欧国家降价6%;1962年,苏联政府再次将降价幅度分别调整为55.7%和8.3%.1963年,苏联向非共产党国家出口的石油,占苏联石油出口总量的89%.这些做法

A. 有利于苏联获得资金和技术

B. 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C. 推动苏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

D. 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反霸斗争

 

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这反映

A. 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    B. 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

C. 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    D. 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

 

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社会运动与工人斗争的诉求依次地表现为,在18世纪是“公民权利”,19世纪主要集中在“政治权利”,进入20世纪,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利”。“社会权利”的诉求表现为

A. 争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

B. 争取与个人自由相关的基本权利

C. 争取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权利

D. 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如表为古代罗马部分法律。这反映了

时间

法律

内容或影响

公元前450年

《十二铜表法》

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

公元前449年

《卡努雷阿法案》

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

公元前367年

《李锡尼—塞克斯法案》

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

公元前287年

《霍腾西阿法案》

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

 

 

A. 平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

B. 贵族的统治地位逐步动摇

C. 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 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该统计数据反映了

A. 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

B.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D. “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

 

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部分)阶级成分表:

据此可知当时

A. 中国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 边区政府注重革命根据地建设

C. 地主阶级在中国已经被消灭

D. 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成效显著

 

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

A. 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B. 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

C.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D. 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

 

齐如山(1875—1962)幼入同文馆,在回忆录中写道:初进馆,人不多,便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

A. 新式学堂招生难    B. 齐如山对同文馆的怀旧心情

C. 官办学校待遇好    D. 为培养政治精英不惜花重金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府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

A. 主张格物致知

B. 反对“天人合一”

C.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D. 主张克服私欲

 

史书记载:宋代的出口商品中铜钱是重要一项,政府屡禁不绝,实为一独特现象。铜钱几乎传遍所有亚洲国家,尤其流入日本甚多,并在当地通行。这反映了宋代

A. 货币铸造非常先进    B.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 冗官导致货币流失    D. 对外商品贸易频繁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

A. 科学研究注重总结

B. 科学研究重心南移

C. 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D. 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

 

周代的采诗官定期到民间收集歌谣。《诗经》是周王朝约五百年间社会面貌的形象反映,被称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雅》和《风》中有不少篇章是贵族和平民的讽刺诗。这表明

A. 周朝统治者非常顺应民情    B. 诗歌能够真实地再现社会面貌

C. 平民对政治有一定发言权    D. 《诗经》是周朝制定政策的依据

 

材料

明朝人王士性(1547-1598),好游历,相继在河南、北京等地做官,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相继写了《广游志》和《广志绎》等地理学著作,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概括。王士性全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对“人定胜天”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从理论上总结出“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 尤不可好于有为”。他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他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特别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在人文地理的各个分支,如风俗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乃至军事地理的研究都留下真知灼见。王士性注意观察与分析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处和短处,以确定环境对某种社会需要的适宜或者有利的程度。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者以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排外主义在美国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后,在19世纪末由民间运动发展为一股要求限制移民的政治势力,渗入到美国移民政策中,成为了国家政策。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1897年到1917年,国会又迫于“限制移民联盟”的压力,要求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后来这一条也成为了法律。1921年,美国又出台了《1921年移民法》,这部新的移民法规定,除了对移民强制进行读写测试,还对各国每年的移民数额要进行限制,即每年各国移民美国的人数是1910年人口普查时该种族在美国人口的3%,这就意味着,之前已受到移民法限制而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小的非西欧民族受到了更严格的限制。

——瞿茜、李其荣《论二战前美国移民政策中的排外主义》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移民政策中排外主义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移民政策中推行排外主义政策的原因。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02﹣1772英国的国外贸易增长了两倍;1715﹣1771年法国国外贸易的价值增加了4倍多。这时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770年前,英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是同欧洲大陆进行的,到1775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近的原料来源和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随着贸易的发展,西欧出现了许多从事国际贸易的繁荣城市。

伦敦垄断了英国对亚洲的贸易,是蔗糖贸易中心;利物浦是奴隶贸易的中心。阿姆斯特丹不仅控制了荷兰与亚洲、美洲的贸易,而且成了世界的商业中心和中介贸易转运站,法国、英国殖民地的产品经此地转运到中欧。里斯本支配着葡萄牙的对外贸易。加的斯控制了西班牙的国际贸易。此外还有法国的南特、波尔多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据材料,归纳其中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性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