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落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若委实冤枉,如今是三伏天道,下尺瑞雪遮了窦娥尸首。看这楚州亢旱三年。”这种文学的表达形式,在何时最盛行(  )

A.魏晋       B.唐

C.宋          D.元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着重大历史史实,以下对联和“诗圣”有关的是

A.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B.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C.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见下图)。此画的风格应为

A. 宫廷画

B. 文人画

C. 民俗画

D. 人物画

 

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下列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A. 《抱朴子》    B. 《武经总要》    C. 《萍洲可谈》    D. 《梦溪笔谈》

 

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在中亚怛罗斯发生战争,唐军战败被俘虏2万余人,其中包括一些手工工匠。学者季羡林称这一次战争是“中阿之间第一次技术转移”,该技术可能是

A. 指南针

B. 造纸术

C. 活字印刷术

D. 火药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中,最能体其民主性的是

A.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B.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C. 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D. 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心外无物

D.知行合一

 

为保证理想社会政治秩序的建立,宋代士大夫亦努力“致其君为尧舜之君”。为此,朱熹认为儒学应该致力于

A. “正君心”

B. “格物致知

C. “本心体悟”

D. “致良知”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 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 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

A. 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 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 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 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老子和孔子的主张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主要是   (    )

 A.用政治变革代替军事战争           B.用古代的治国方法或模式解决现实的问题

 C.承认矛盾的存在但力求回避矛盾  D.在教育思想上都承认私学的重要意义

 

他不懂得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全面结构变革,任何局部的变革从长远看对富国强兵都无济于事,传统结构的留存,相应的整体功能保持不变,国家的现代化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上述观点适用于评价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洋务运动 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 明治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行“殖产兴业”  ②废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B. 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C. 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

D. 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列宁评论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防止不了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防止不了”1905年革命的原因是(  )

A.1905年革命借助了1861年解放后的农奴的力量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

 

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废除农奴制)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 维护农奴制度

B. 废除农奴制度

C. 推翻沙皇专制

D. 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马丁·路德认为人的“原罪”使得人的本性败坏,只有内心信仰虔诚,才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去恶向善,获得上帝的拯救,外在的一切苦修与事功都达不到这个目的。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其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作用及其神学权威

B.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 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势力

D. 维护了德意志各阶层的利益

 

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天主教徒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会对他说

A. 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B. 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C.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D. 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

 

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把王安石的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保甲法等类比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税收、警察体系。这说明

A. 梁启超赞赏王安石的锐意改革及大胆创新

B. 梁启超对变法的超前意识做了批评

C. 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昙花一现

D. 梁启超指出了壬安石变法走向失败的原因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这是利用封建权力干预经济    ②它有利于大商人趁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

A.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

B.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

C.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

D.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以下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A. 改革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    B. 改革壮大了本国实力

C. 改革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D. 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惨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 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 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 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 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