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主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地踏进波兰。

——摘編自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爆发前,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模仿西方国家的基础上,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11年,正式颁布《大清新刑律》。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同时取消了君臣、官民、士庶等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的特权,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清末民初的法制改革,为我国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世纪60年代,松江、大仓一代洋布大行,本地布市消减大半,棉花大都折本……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设继昌隆缫丝厂,以蒸汽机为动力用机器煮茧,雇佣工人六七百人,产丝精美,行销国外。

伴随1912年共和制度的建立。制定宪法成为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性工程。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开始,到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正式文本公布,在形式上终于完成近代中国首部共和制宪法的制定。但是,民国初年的政治生态通常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不光彩的一页。在传统史家眼中,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社会失序就是叙述这段历史的基调,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是人们对民国早期政治的固化认知。

——摘编自李进斌《近代社会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军入关后,为安置满族诸王、勋臣、解决八旗官兵生计,顺治元年清廷在京畿地区大量圈占土地。史称圈地令,顺治二年,清廷下第二次圈地令,范围扩大到河间、深州、遵化。顺治四年第三次圈地,圈入顺天、保定、河间、易州、遵化、永平等42府。三次共圈占土地35万余顷,“圈田所到,田主登时逐出,其佃户无生者,反依之以耕种焉。”农民或流亡他乡,造成大量流民、乞丐的出现。清初战事频繁,所受地亩并未能悉心耕种,“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康熙八年(1668年)五月宣布停止圈池,准许壮丁“出旗为民”。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嗣后永不许圈”,圈地正式告终。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英国很早就出现圈地的現象了,不过到15世纪末羊毛价格迅迹上涨时,圈地运动才大规模开展起来。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他们变成新贵族,也大规模地圈占农民土地。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部土地2%,大部分圈占地变成牧场。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加速了圈地的进行,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

——摘编自蒋孟引《英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圈地运动的不同影响。

 

杜鲁门说:“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在他们身上的奴役。我认为我们的帮助首先应该是经济和财政援助,这是达到经济稳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所必须的。”材料中社鲁门的本质意图是

A. 促使西欧经济复兴

B. 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C. 抵抗苏联对外扩张

D. 稳定欧洲政治秩序

 

西方在进入20世纪后,除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外,工人阶级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能够把钱用于支付娱乐休闲和购买比较贵重的商品(家县、吸尘器、冰箱、收音机等)到二十年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赛狗和赛马也同时作为赌博和娱乐活动而风行一时,这些现象说明在西方

A. 大众消费社会兴起

B. 工业制造非常发达

C.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奢侈摩烂风气盛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在淡及工业革命时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在此作者强调工业革命

A. 增进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B. 是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C.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使科学家社会地位提高

 

下图反映的是辩论中的苏格拉底和战国时的“稷下学宫”,体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这种思想活跃的局面,两者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A.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B. 民主制度提供保障

C. 商品经济发展的促进

D. 社会大变革的推动

 

据统计,1949~1952年,山西忻县有83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都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已经全面完成

B. “一五”计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C. 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被提上日程

D. 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可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21旅团。”材料反映的战役是

A. 百团大战

B. 徐州会战

C. 大原会战

D. 武汉会战

 

晚清的留日学生刊物多以省名命名,如《四川》《江苏》《河南》《江西》《新湖南》《浙江潮》等,欧集甲在长篇文章《新广东》中提出“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

B. 晚清时期留学生救亡意识强烈

C. 维新变法后各种思潮并行

D. 民主革命思想在各省广泛地传播

 

下表是1850-1940年间南方沿海某乡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40年

473

0

77

396

 

 

这反映出该地

A. 人口辽徙流动频繁

B. 民族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C. 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D. 社会经济转型明显加快

 

清初学者颜元认为:“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这一观点

A. 开创了经世致用的新风气

B. 强调学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C. 认为人才主要是为朝廷服务

D.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

 

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为其《天工开物》所写的初版序中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微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 商品交换发展较快

B. 手工业生产繁荣

C.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D. 交通工具的发达

 

在东北,以粟末靺鞨为主体的渤海国,与唐朝往来非常频繁,在中原文明的强有力的影响下,社会经济如农业、蚕桑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有“海东盛国”之誉。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时

A. 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

B. 制度文明的先进性

C. 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D. 社会经济出现繁荣局面

 

商朝最后两位王竟将上帝的“帝”字用于王的名号,称为帝乙、帝辛,这直接反映了当时

A. 专制思想浓厚

B. 君权神授的观念

C. 统治者威望高

D. 人们敬畏大自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端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企图。

——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图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中美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l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俄两国领导人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俄、法、德决定建立首脑定期会晤制度。

——摘自《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5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美国战后初期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具体体现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出现的原因。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美关系发生了变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大国之间致力于建立怎样的关系?有何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监察官在行使监察权力时,一般说来不仅不受同级乃至上级行政长官的干预,也可以不受上一级监察长官的左右。隋唐时期,其独立性更加明显,一般御史在执行监察任务时,不仅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连御史台长官也无权过问,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且可以闻风奏事。清代还规定“御史言事,不先自台长”。

——摘编自张立武《试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古罗马监察官制度从公元前443年到公元前22年一共持续了421年。一般认为监察官制度在苏拉独裁期间被废除,因为在这近十年间没有作过人口普查。尽管后来在庞培和克拉苏任执政官期间,监察官制度又被恢复了,但其权力受到保民官克劳狄制定的一项法律的限制。该法律规定,监察官必须遵循特定的程序才能把某位元老驱逐出元老院,同时两位监察官必须就此处罚达成一致恚见。庞培第三次担任执政官期间废除了该法律,但监察官的权力和影响再也无法恢复。随后的内战期间没有再选举监察官,公元前22年以后,罗马不再设监察官。

——摘编自李阳华《古罗马监察官制度及其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古代罗马监察官制度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

A. 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主题

B.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 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D. 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

 

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他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这导致

A. 冷战局面正式形成

B. 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

C.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D. 中美关系逐渐恶化

 

1969年3月,中苏边防部队在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毛泽东认为:“中苏发生交战了,给美国人出了个题目,好做文章了”。6-10月,陈毅等四位元帅应中央要求,就当时的国际形势提交了《对目前局势的看法》等报告。陈毅等人对“目前局势”的战略性建议最有可能是

A. 积极改善中美关系

B. 争取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推动中日两国建交

D.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美苏两极格局建立

B.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 万隆会议顺利召开

D. 西欧一体化的进程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

B. 根源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C. 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

D.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助理秘书长米崔·蒂托夫在视察苏丹“DDR”过渡性培训中心时说:“非常高兴在这里看到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誊中国一直积极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这主要表明

A. 新时期我国外交呈现多元化特点

B. 积极履行世界大国应尽的义务

C. 在维和行动中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D.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有一段对“一个中国”政策的经典表述:“美国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说明美国

A. 就两国关切的问题作出让步

B. 支持中国政府“一国两制”构想

C. 宣布与台湾断绝所有的联系

D. 向中国发出改善关系的信号

 

2017年6月,台湾地区前任领导人马英九到台南市议员谢龙介服务处与干部座谈时表示,现在的台湾选择很有限,蔡当局不要老悬讲一些做不到的摹让民众困惑,他又表示,以“九二共识”与大陆维持互动是可行的。马英九所提到的“九二共识”是指

A.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海峡两岸实行同一种制度

C.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说:“尽管过去我们跟美国吵架也有过经验,但那是野台子戏;这次是一次正式的国际会议,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是一次正规戏、舞台戏,所以要本着学习的精神去做。”这次会议

A. 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B.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联系

C.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D. 打破了西方国家封锁中国的局面

 

“另起炉灶”要求外国政府与新中国建交务必遵循同台湾国民党残余政权断绝全部外交关系、承认新中国是全体中国人民唯一的合法政府、积极支持新中国恢复其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等条件。这表明“另起炉灶”

A. 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

B. 积极捍卫了一个中国的基本准则

C. 积极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D. 避免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史实

推论

A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秦朝最早设置郡县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统治

封建统治在中国彻底结束

C

古希腊地理环境独特利于形成民主制

地理环境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

D

《十二铜表法》颁布

平民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A. A

B. B

C. C

D. D

 

1980年,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我看不出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邓小平回答说:“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我们过去的一些制度,实际上受了封建主义的影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为此我国要

A.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C. 继续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D. 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