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赋、元杂剧、明清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发展繁荣看,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A. 平民化

B. 贵族化

C. 神秘化

D. 宗教化

 

关于宋词的描述,错误的是

A.词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城市市民阶层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  

B.著名的词作家有婉约派的李清照、柳永    

C.词起源于宋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    

D.其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代表作之一

 

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

A. 原始岩画

B. 中国文人画

C. 汉代帛画

D. 民间绘画

 

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觉得最适宜的是

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D.明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

A. 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B. 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 重视民意    D. 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上是                     

A.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C.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复兴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下列关于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中,不包括

A.主张工商皆本                       B.主张学以致用 

C.主张追求人性                       D.主张君主立宪

 

点击“指南针”进入网站的相关页面,我们不应该看到以下内容

A.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发明的

B. 指南针是利用磁石的特性来实现指示功能的

C. 中国在北宋时发明了司南

D. 促进远洋航行,迎来地理大发现

 

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 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宋代出现的新的儒学体系

B. 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 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 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下列属于董仲舒的思想观点的是

春秋大一统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三教合归儒       三纲五常孝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

A. 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 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C. 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D. 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A. 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 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 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讼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把这份恰如其分的评价给予了

A《水浒传》

B.《西游记》

C.《聊斋志异》

D.《儒林外史》

 

下面是某电影中唐太宗卧室的场景,其中合乎历史真实的是(    )。

他用毛笔书写诏令                墙上挂着宝剑和火枪

墙角放着一个古色古香的青铜器真品     桌上摆着翻开的《三国演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在明清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否定君主制

B. 实行君主立宪

C. 推行三权分立

D.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下列何者,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

A.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B.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 “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D.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 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

D.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 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

B. 乙生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C. 丙生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D. 丁生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就可以了

 

“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 重视礼仪教化

B. 主张礼法并施

C. 强调严刑峻法

D. 提倡为政以德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韩非子主张“法治”。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A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代表的阶级不同

C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D所处时代不同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 仁者爱人

B. 忠恕之道

C. 克己复礼

D. 中庸之道

 

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③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