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显示的中国革命圣地与选项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南昌         井冈山      遵义会议会址      延安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C.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这一政策

A. 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

B. 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C. 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

D. 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下列抗击我国侵略的斗争中,属于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卢沟桥守军奋起抗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 私犯中规定: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 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    B. 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

C. 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    D. 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湖北工业史》载,1861年俄国茶商李凡诺夫在汉口开设顺丰砖茶厂。到1873年将原来的手工制作砖茶改为用蒸汽机器压制,从而成为湖北使用机器生产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这表明

A. 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已合法化    B. 部分民族企业由手工工场转化而来

C.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列强入侵客观上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罗马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罗马法不断积累与完备。下图所示法律出现的原因是

A. 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权

B. 对外扩张使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大

C. 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D.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五四运动时,人们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中不可能出现的口号是

A.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B. “打倒亲日派卖国贼”

C.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资本论》的内容,概括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原因?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图(图) 

材料二  洋布、洋纱、花边布、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  一组反映建国后我国农村状况的图片

      

农民张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                              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种基本生产模式?它有哪些特点?

(2)材料二反应了什么新的社会现象?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的表现并概括其核心内容,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A. 铁路运输    B. 航运    C. 航空    D. 电报通讯

 

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的标志是

A. 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内河航运    B. 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C. 轮船运输事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D. 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纸杂志         D.铁路交通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易服.废止缠足    B. 倡导婚姻自由    C. 全盘西化    D. 反清革命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气息。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挖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②①③④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 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结果

C. 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 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前年卖粮用箩挑,去年卖粮用船摇,今年汽车装不了,明年火车还嫌小。这是一首江西民歌。它可能产生于

A. 1950年    B. 1956年    C. 1958年    D. 1979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 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 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 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深刻细作产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栓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这是50年代中国某地的一首民歌。如果将其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景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毫无疑问,我国人民还必须为解放台湾而斗争,还必须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还必须为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材料内容相对应的是

A. 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    B. 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C.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一五计划实施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工业化基本实现

 

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是因为它们

A. 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 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斥着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请指出造成他困惑的原因                 (   )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B.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斥着中国市场

C.美国经营商业的技术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官僚资本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 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 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    

A.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

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事件客观上减小了F2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

C. 国民党发动内战    D. 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