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也不需要由教士举行仪式。他主张“从头到脚改良教会”。上述观点主要反映马丁·路德的思想是

A.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B. 虔诚信仰并与上帝直接对话

C. 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D. 天主教徒不应盲从教会说教

 

下列关于宗教“异端”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②揭露教会的虚伪与腐败,要求教会改革

③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工商业经济的愿望

④“异端”运动发源于英国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 增加了财政收人,解除了财政危机

B. 解除了辽和西夏威胁

C.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高强者并兼山泽……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由此可见,孝文帝实施均田的直接推动力是

A. 巩固北魏统治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

 

商鞅变法规定:“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制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这一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 海禁政策

B. 闭关锁国

C. 重农抑商

D. 土地国有

 

梭伦改革使雅典奠定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

A. 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

B. 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

C. 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D. 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

 

梭伦改革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叫他儿子学会一种行业,他就不能强迫儿子赡养他。”在当时,“他”最不可能让儿子去学习的是

A. 造船航海技术

B. 商业经营知识

C. 手工业技术

D. 农业种植技术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曾提出“相对大国时代”的新观念:世界财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平衡”过程,多边政治和经济结构改革势在必行,在未来三四十年,我们将进入“相对大国时代”。下列对“相对大国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质疑美国的国际地位

B. 认为世界多极化加强

C. 强调欧洲地位的提升

D. 否认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1992年,前苏联加盟国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下降20%,其中俄罗斯下降19%,乌克兰下降14%,哈萨克下降13%。这反映出

A. “冷战”阻碍发展

B.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恐怖主义全面泛滥

D. 苏联解体的影响

 

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948年4月成立起几乎包括所有西欧国家在内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材料主要表明

A. 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张

B. 冷战客观上推动了西欧联合

C. 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

D. 欧洲一体化增强了整体实力

 

1962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公开宣布:苏联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所有美洲国家和平与安全的明显威胁”,美国对此绝不会听之任之。“苏联的行为”是指

A. 成立经互会

B. 成立华约组织

C. 修建柏林墙

D. 在古巴部署导弹

 

1947年,杜鲁门指出:“如果我们在领导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就会使全世界的和平受到危害——肯定也会使我国的繁荣幸福受到危害。”其根本意图是

A. 遏制苏联

B. 援助欧洲国家

C. 称霸世界

D. 建立“北约”

 

七月流血事件后,俄国官方正式的侦查结果是把七月流血事件定性为布尔什维克党受德国指使挑起的暴动,其目的是破坏俄国的军事努力以有利于德国及其盟国。其理由最有可能是

A.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民众公开夺权

B. 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C. 工人士兵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 布尔什维克党公开反对临时政府

 

1871年,马克思指出“不管这件事情的直接结果怎样,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新起点毕竟是已经取得了。”“新起点”的依据在于巴黎公社

A. 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第一次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 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从根本上取决于

A. 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B.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C. 统治集团和国家的利益

D. 国家权力机制的不断调整

 

1781年美国《邦联条例》规定:《邦联条例》的修改必须由“合众国国会同意,并经各邦联议会随后批准”。这一规定

A. 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B. 建立了联邦政府

C. 改变了初期的混乱

D. 不利于中央集权

 

《英国史讲义》写道:“许多原来的城市虽然已变成香无人烟的荒村……但仍有权选派代表出席会议。而新兴的工业城市虽人烟稠密,却没有取得选区的地位,无权派代表参加会议。”后来这一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得益于

A. 工业革命的开展

B. 内阁制的发展完善

C. 政党政治的形成

D. 工人阶级的斗争

 

发生在英国的这件大事“把近100年来困扰英国不休的主权问题解决了:既然议会创造了国王,主权当然在议会”。这表明,“这件大事”的主要意义在于

A. 建立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B. 改革了议会结构

C. 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 废除了君主制度

 

《十二铜表法》规定:“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愿多给者听便。”上述规定

A. 带有习惯法的色彩

B. 限制了债权人的利益

C. 兼顾了奴隶的利益

D. 适应了疆域扩大的要求

 

“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与这一改革成就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 苏格拉底

B. 梭伦

C. 克利斯提尼

D. 伯利克里

 

“近年来,中国政府多次举办以不同文明对话为主题的国际会议: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如以“中国外交交出‘和谐’答卷”为主题,材料所述属于“答卷”中的哪个要点

A. 发展大国关系

B. 建设和谐周边

C. 优化国际秩序

D. 汲取人类成果

 

新时期,中国提出了外交的“四个布局”,即“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其中中国发挥多边外交的最主要舞台是

A. 联合国

B. 亚非合作组织

C. 欧盟

D. 东盟

 

美国在中国内战中采取了“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又是在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中诞生的。基于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 “另起炉灶”

B. “一边倒”

C. 礼尚往来

D. 和平共处

 

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指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这表明邓小平

A. 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B. 即将着手收复台湾

C. 追求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D. 初步形成国家统一的构想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一次以国民党名义对国民党的暴动,是中共企图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此处“这”是指

A. 遵义会议

B. 北伐战争

C. 秋收起义

D. 南昌起义

 

某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清皇帝恩准□□人民带同所属家脊,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文中“□□”代指

A. 日本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下图为学生绘制的漫画《灭蚊行动》,蚊子和苍蝇代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一群热血青年正在积极地消灭蚊虫害。这一漫画所反映的内容是

A.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五四运动的开展

C. 国民革命的发动

D.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 唐朝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晋书·李重传》载:“弱冠,为本国中正,逊让不行。后为始平王文学,上疏陈九品曰:‘牧司必各举贤,贡士任之乡议……明责举之法。’”这里的“贡举之法”实际上是

A. 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世袭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