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3年入主白宫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上台前猛烈攻击遏制战略,指责它使美国耗费了大量金钱,却不能取得应有的胜利.他上台后便立即着手制定美国的新战略.随后,艾森豪威尔批准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162号文件﹣﹣“国家安全基本政策”,称为“新面貌”文件.文件认为苏联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西方自由世界的敌视及对亚非拉国家的渗透和颠覆上.“新面貌”战略坚持了艾森豪威尔的“大平衡”思想,提出“应付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在这样做的同时,避免严重削弱美国经济或损害我们的基本价值和制度”.在缩减军费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军方的要求,文件强调“以进攻性打击力量实施大规模报复性破坏的能力”,要在核武器的数、质量上都保持对苏联的优势.不过在苏联已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认识到了进行核威慑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裁减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文件承认美国的联盟政策面临着种种问题,最使美国担心的是“西欧越来越不愿追随美国的领导”.因此文件强调使盟国相信“美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体安全战略.联盟必须扎根于对利益共同体的强烈信念,并坚信美国领导的稳定性和明智性”.另外,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心理战可谓情有独钟,它不仅设立了隶属于白宫的心理作战局,还把这种颠覆手段引为“新面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思、杜正艾《两霸争雄:美苏冷战及后冷战时代》

(1)根据材料概括新面貌战略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最使美国担心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二战后欧洲工人生活状况急剧恶化。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针对这种情况

A. 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

B. 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C. 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

D. 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

 

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该条约影响下

A. 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

B. 欧洲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C. 美国对苏联全面冷战

D. 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两部分

 

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控制和操纵联合国。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把它作为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工具

B.限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C.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世界各国 

D.控制广大的亚、非、拉美国家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日本为独霸世界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B美国面临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而迅速衰落

C中国在新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D俄罗斯凭借经济实力在国际事务中频繁施威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这段话应出自

A. 丘吉尔富尔敦演说

B. 杜鲁门在国会的讲话

C. 《北大西洋公约》

D. 国务卿马歇尔的计划

 

古巴导弹事件的结局反映出(  )

①赫鲁晓夫外交上的冒险政策  ②苏联军事力量与美国的差距缩小 

③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        ④“冷战”政策的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48年10月9日,丘吉尔在保守党年会上提出著名的三环外交方针:第一环是英联邦,包括英国及其自治领、殖民地。第二环是英语世界,包括英、美、加拿大等讲英语的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环环相扣,以英国为核心。丘吉尔提出此项政策的目的是(  )

A. 加强英联邦各种力量团结    B. 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

C. 试图恢复英帝国的国际地位    D. 鼓吹“冷战”,加速北约建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战后欧洲(   )

A. 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    B. 面临着美苏的威胁和控制

C. 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    D. 开始了一体化的进程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完成,这一转变是指(   )

A. 对苏联发出了战争叫嚣    B. 放弃了维护雅尔塔体制的政策

C. 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D. 发出了进行“冷战”的信号

 

“二战”后,莫斯科人们纵情欢庆胜利。时任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则发出惊人论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新的战争则刚刚开始。”“新的战争”表现在(   )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            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 ①②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冷战时期,北约和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

A. 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 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C. 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冷战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的世界发展,下面有关冷战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上的冲突导致了冷战的发生。

B.冷战期间美苏的除军事手段以外的全面对抗,造成了国际形势的长期紧张。

C.由于美苏均拥有核武器,都不敢轻易动武,造成了核威慑下的和平,所以冷战在某种意义上又维持了世界和平。

D.美苏两极格局与两大阵营的对峙贯穿着冷战的始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主义对制度关注的焦点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不断变化的。古典共和主义通常与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等要素相联系;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则通过把共和主义用于全部民族,而非小的共同体,并通过支持现代民主政体的引入,对共和主义进行了改造。这种改造,在美国版本中,意味着在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分离政府。

——摘编自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

材料二 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唯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新式者何?即化国为家是也。……故吾人今日由旧国家变为新国家,当铲除旧思想,发达新思想。新思想者何?即公共心。

吾人今日欲改造新国家,当实行三民主义。何谓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之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之今日均产主义。

——摘编自1922年孙中山《在桂林广东同乡会欢迎会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共和主义改造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对美国共和主义的发展之处及其原因,并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价值。

 

李大钊在《守常文集》中指出:“他整理了许多明末清初流下来以反清复明为基础的、后来因为受了帝国主义压迫而渐次扩大着有仇洋彩色的下层结社,使他们渐渐的脱离农业的宗法的社会的会党的性质而入于国民革命的正轨。”这里的“他”应是指(  )

A. 康有为    B. 孙中山    C. 陈独秀    D. 毛泽东

 

1905年孙中山明确地把“平均地权”作为民生主义的核心,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的精神②关注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③注重缩小贫富差距              ④实现了“平均分配土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孙中山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一主张主要体现了(   )

A.驱除鞑虏 B.民权主义

C.恢复中华 D.民生主义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A. 变法维新

B. 三民主义

C. 民主科学

D. 社会主义

 

下列四则史料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几种社会思潮,按兴起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

②“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③“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④“倾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此造端之事业也。……是故排满者,为独立计。”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④①

 

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指的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孙中山说:“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对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A. 是1905年提出的三民主义

B. 表明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

C. 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基础

D. 是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誓词

 

孙中山早期提出: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孙中山这番讲话强调( )

A. 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

B. 维护宗法体系的传承

C. 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 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

 

当二十世纪初,反满情绪己弥漫开来,所谓种姓革命己成为人们所欢迎、了解的时候,孙中山则强调指出,“兄弟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灭满族民族,这话大错。”“民族主义并非是遇到不同种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是不许那不同种族的人来夺我民族的政权。”(《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问题》)。这表明孙中山主张的民族主义

A.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B. 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

C. 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    D. 反对盲目排外

 

孙中山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实现他晚年最伟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

A. 护法运动失败的教训    B. 受新文化运动熏陶,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 受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D. 具有坚定的民主革命立场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有人说:“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指的是(  )

A. 反对君主立宪制度    B. 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C. 主张国民一律平等    D. 实行五权分立制度

 

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以下观点中最能体现孙中山“均富”理念的是(  )

A. 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 依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一代风流人物的登场》一文指出,1894年,未来中国的主导者开始崛起,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一大批政治新秀走上前台,他们因甲午战争改变了命运,更改变了人生态度和政治理念,中国历史则从此进入快进模式。他们主导的快进模式的特征是

A. 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任务    B. 以西方学说代替传统儒学

C. 以走资本主义道路为目标    D. 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在其中写道: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A.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D.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