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    )

A. 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变是以循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士大夫们相信五德转移、三统相承;老百姓则称之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种古老而又懵懂的循环论,首先是被维新派的两本著作打破的。它们是

A《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

B.《海国图志》、《天演论》

C.《变法通议》、《新青年》

D.《孔子改制考》、《天演论》

 

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 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B. 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 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 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倡导用科学的态度、精神、思想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传统观念和社会问题,以至于人生。二者的区别是

前者重在科学技术,后者重在科学精神、方法

前者属于制度层面,后者深入到文化层面

前者用于反侵略,后者推动思想解放

前者思想来源于西方,后者思想源于传统文化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 实行三民主义

B. 实行对君主立宪

C. 推动民主进程

D. 建立共和政体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就社会转型问题曾说:有人主张寻求文明应先取其外形,但一旦遇到障碍,而又束手无策;我主张先求其精神,排除障碍,为汲取外形文明开辟道路。按照他的观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进程应该是

A.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 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C.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故争后,湖南人郭嵩焘赴英出任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消息传开以后,朝野骂声四起,家乡的科举考生曾商议要捣毁郭宅。大臣刘坤一质问郭嵩焘:何面目以归湖南?更何以对天下后世?这反映出当时

A. 天朝上国心态尚未根本改变

B. 人民群众爱国热情高涨

C. 民众自觉维护国家主权

D. 思想解放深入基层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5年江苏卷)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A. 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 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 “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

A.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 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 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

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 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 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观察下图,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 1952年的私有制经济中包含有个体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B. 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C. 1956年国民经济的成分比例变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要求

D. 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此时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由县委讨论,最后又由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中有可能正确的是

A. 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完全虚构

B.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C. 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D.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1978年第三季度,国务院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题干反映了

A. 改革开放后“左”倾错误一度占主导    B. 1978年中央最早提出市场经济观点

C. 中共中央不断探索经济体制的改革    D. 中央继续发挥计划经济的辅助作用

 

1978年元旦正式定名的《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即现在的《新闻联播》,起初只有国内新闻,没有国际新闻,1980年,增加国际新闻,同时节目从20分钟扩展为30分钟。在此之时的新闻联播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美国新经济取得突破,中美有望加快合作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正式提出

C. 特区建设如火如茶,浦东发展趁势借东风

D. 国有企业改革迈开步伐,少数地区进展快

 

1982年陈云在阐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说:“这就像鸟一样,捏在手里会死,要让它飞,但只能让它在合适的笼子里飞,没有笼子,它就飞跑了。笼子大小要适当,但是总要有个笼子……”。陈云主要强调

A. 市场的调节要在计划许可的范围之内    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利于企业发展

C. 计划经济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D. 市场经济容易引起社会性质变化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风阳小岗生产队的村千部和十几互户农民,按手卬立下大包干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理论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说明农村经济休制改革

A. 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B. 彻底改变了汁划经济体制

C. 广大农民由不理解到积极拥护

D. 在全国农村同步开始

 

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它们反映出

A. 媒体宣传对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B. 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 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 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报纸是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下面报纸所反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是

A. 开始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

B. 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增强企业活力

C. 标志着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D.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 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荗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小平同志边观光市容,边同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小平同志说,深圳的建设成就表明特区姓“社”不姓“资”。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然后,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要坚持两手抓,这两只手都要硬。小平同志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小平同志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的《东方风来满眼春》

(1)根据材料,指出邓小平深圳谈话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邓小平谈话的背景和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来,在毛泽东的每一个“逢十”整数诞辰,都会举行高规格座谈会或纪念大会,时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也会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从1983年以来,领导人的每次讲话各有侧重。

1983年,胡耀邦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九十周年的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继续推行他晚年错误的一套”、“担心公开揭露他的错误会造成信任危机”、“把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因晚年失误而一笔勾销”三方面的看法,都是不可取的。从1993年开始,每个整数年份的毛泽东诞辰纪念大会,领导人讲话都会重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评价: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同时,每一代领导人都会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加上新的表述。1993年,江泽民在前述表述的后面加上了“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2003年,胡锦涛在江泽民讲话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2013年习近平的讲话,又新增了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新表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性贡献。

(2)结合材料,谈谈评价毛泽东的基本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笫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杈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3)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4)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5)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1984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北京大学的游行队伍在经过天安门城楼时举出一幅小平您好!的横幅。这一横幅主要反映了民众

对邓小平的崇敬之情

拥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拥护改革开放政策

对祖国成立35周年的喜悦之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的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举措是

A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B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的论断

D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