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9月23日,列宁在给美国工人的信中提出俄国劳动者希望得到持久和平,并表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列宁

A. 利用资本主义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B. 与资本主义妥协,革命意志消退

C. 放弃社会主义理想

D. 为了获得资本主义帮助而放弃原则

 

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拉法格称恩格斯是马克思的alter ego(“第二个我”)。这主要是指

A. 马克思的观点被恩格斯完全继承

B. 恩格斯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C. 恩格斯是马克思一家最亲近的人

D. 恩格斯是马克思从事革命活动出色的合作者

 

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马克思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是在(    )

A. 《共产党宣言》    B.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C. 《莱茵报》    D. 《德法年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

——毛泽东(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

材料三: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苏联)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中央文献出版社《邓小平年谱》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拿本本来”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表现。为改变“一味盲目执行”,毛泽东在实践中提出了什么理论?有何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第二次结合”的重要论著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新长征”的含义是什么?为了加快新长征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4)概括指出材料四中“问题”的核心内涵。为此,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设想?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共同之处。

 

2017年是邓小平□□□□二十五周年,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科学回答了实践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文中的“□□□□”应该是

A. 一国两制

B. 恢复高考

C. 南方谈话

D. 科教兴国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是如何实现这一观点的(  )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21世纪初,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彻底放弃计划经济手段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争论,邓小平坚定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时他这样做直接针对的是(  )

A. 经济上计划与市场的纠缠    B. 政治上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C. 指导思想上的“两个凡是”    D. 外交工作中的“自我封锁”政策

 

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

A.彻底清除了倾错误      B.破除了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2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基于此,我国积极探索

A. 发展外向型经济

B.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C. 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习近平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要把老祖宗的话说对,把新话说好。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我们要照搬老祖宗的话来治理国家   B.对社会主义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和发展

C.对待社会主义理论要分时段区别对待 D.对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新旧都要严格执行

 

解放思想往往是改革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思想解放的相同点有

①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②以反对个人崇拜为重点内容

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④有利于破除计划经济的束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并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列对它们的评述正确的有 (  )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②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③都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④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智慧

 

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当时邓小平讲话的现实意义有:

有利于恢复和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批抨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有利于打破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近平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八一九”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的行动是(  )

A. 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B. 决定拨乱反正

C. 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南方谈话和召开中共十四大

 

前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曾说“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以下观点不能够印证这种“全新理解”的是(  )

A. 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B.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暴力斗争

C.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手段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 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 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1957年,我国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

A.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C.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什么时期?

A. 国民大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当年八十八岁的邓小平登上南下的列车,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的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南方谈话”发表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 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1997年,邓小平的辞世不仅令整个中国万分悲伤,同时也令大洋彼岸的美国倍感失落。在最后一次以邓小平为封面的《下一个中国》专题中,《时代》周刊的记者以晦涩而模糊的笔触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的悲观:他们肯定中国的改革,但担心下一任政府会偏离方向;他们不回避中国的巨变,但坚称这是抛弃社会主义的结果。这些看法反映了(  )

A. 社会史观    B. 全球史观    C. 现代化史观    D. 革命史观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A. 体制改革

B. 拨乱反正

C. 经济建设

D. 对外开放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贽(1527-1602年),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李贽认为,不论圣人、凡人的“生知”“德性”都是一样的,故而所谓的“道”也是一样的,并提出“人即道”“道即人”的观点。他认为,犹如水无不在的一样,人无不载道,这是自然之本性,故而“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即是“当下自然”之“道”。他认为,物质享受是每个人之所欲,即使是圣人亦不例外。他反对违背自然本性的“礼”,反对用统一的“条教禁约”来整治人、束缚人。提倡使千万人“各遂其千万人之欲”,达到“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的理想社会。李贽用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封建等级制的同时,又以人人有不同的个性,且都应得到发挥来反对名教的束缚。他提出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物情不齐”的个性说。他指出,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要“因材”“并育”,使之“各从所好,各聘所长”,发挥各人不同的长处。在李贽看来,人的本性即“童心”,必须冲破束缚求得“真心”的恢复。李贽还倡导是非“无定质”“无定论”,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而变化,不能有“定本”。他批判儒学和儒学圣贤,否定儒家的独尊地位。李贽继承了泰州学派的学术传统,非儒非道非释,亦儒亦道亦释,却把泰州学派的思想理论发展到了顶峰,闪烁出市民意识的光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李贽的思想主张。

 

材料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对此美国社会的反应是既愤慨又感到耻辱,民众和海军强烈要求对日复仇,决策层有人主张把主要兵力和资源用在太平洋战场。然而,罗斯福总统和军方高层最终决定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对于美国来说,“先欧后亚”的战略思想最早出现在美西战争之前。由于此时美国与日本争夺夏威夷以及美国越来越难以容忍西班牙在古巴的殖民统治,1897年5月美国提出:“首先对付西班牙,同时在太平洋进行防御作战,直到将西班牙打败再集中力量对付日本。”其给出的理由是:美国的人口、工商业和金融中心位于美国东海岸和东北部,相对于日本,西班牙地理位置上更靠近美国。当法国败亡,欧洲只剩下英国独自抵抗时,罗斯福清楚,英国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欧洲法西斯主义胜利的必然结果,不但意味着美国本土将受到威胁,而且对美国赖以立国的民主价值观也是一种严重的挑战。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对美国构成的威胁更严重,但从长远看最终的强敌还是德国。自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在数年之内日本并没有将赢弱的中国彻底征服,这多少也让美英低估它的军事力量。方人对日本人成亚洲人存在“普遍的种族傲慢”,这种贬低日本或亚洲人的种族观念,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这一战略无疑使中国成为“被遗忘的盟友”。

——摘编自耿志《“二战”中美国为何采取“先欧后亚”战略》

(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中美国采取“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战场的影响。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近代意义的教育法制始于晚清,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凸显,统治者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需求赋于教育以救亡图存的责任,洋务运动强调器物层面物质和技术的学习,传统教育开始朝向科学和技术、实业转型。甲午海战后,传统教育的改革呼声再次高涨,维新运动主张实施变法以图强,将政治体制和制度改革与传统教育改革相结合,主张通过法律确立近代化的教育制度。1901年的清末新政,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教育规程。1902年清政府借鉴西方办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引入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颁布的《学校系统令》等文件,构成“壬子一癸丑学制”:一是缩短了修业年限,增加了普通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机会,更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二是取消奖励出身,废除与宗旨不合的课程和教材,停办贵胄学校;三是打破了清末只许私人办中等以下学校的律令,规定除高等师范学校外,个人皆可开办;四是提倡男女平等,废除了男女在教育权上的差别。1922年的新学制即壬戌学制,构成了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法律体系基本框架,以《学校系统改革案》为主要内容,首先规定了新学制的宗旨,一是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二是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三是谋个性之发展,四是注意国民经济力,五是注意生活教育,六是使教育易于普及,七是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其次,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章,明确规定了普通学校制度。

——摘编自张兰、崔林林《中国教育法律体系近代化轨迹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历史背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一出自王信《明清外貿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

图是公元1000年以来是中国、美国、日本、印度、西欧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百分比,请依次指出每条线所代表的国家,并任选其中一国分析其发展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福利行政制度发展至宋代,基本完备。宋代社会福利救济制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于常平仓、义仓之外,专设广惠仓,以为社会福利救济粮的基本储备。第二、设福田院及居养院,以救济“老疾孤穷丐者”。第三、令全国各州县置居养院、安济坊。居养院收容残疾、无家可归者及孤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就读,免学费,官为制衣。安济坊是依寺庙而立的医院兼疗养院,“募僧主之,为贫病无力求医者治病并收住养疗”。第四、一般官方济贫施舍制度。“凡鳏寡孤独瘾老疾废贫乏不能自存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之;无(户绝屋),则居以官室,以户绝财产充其费,不限月,依乞丐法给米豆。”第五、漏泽园与丧葬救济。于京城近郊佛寺买地,以痊(埋葬)死之无主者,官府拨给棺钱。第六、医疗卫生救济制度。仁宗时颁《庆历善救方》于天下,其内容大致是关于救病医方及官府施药费办法。京师大疫时,仁宗曾命太医出宫内药品和药救民。又令太医官到各县为病民诊治授药。

——摘编自范忠信《中国古代福利救济制度及其精神》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以后,瑞典的社会保障体系陷入了危机,主要表现在:公共开支比例过大,各项福利开支(养老、医疗、失业、生育、伤残等)大约占政府公共开支的85%,公共开支占GDP的比重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35%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70%,财政不堪重负。过度福利对劳动者积极性起反激励作用,造成了“福利欺诈”和“福利依赖”的现象。高福利导致高税收,1980年,瑞典个人所得税平均的边际税率为56.8%,个人所得税占个人劳动收入的比重为65.2%,占GDP的比重为47.7%;由于税收过高,导致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失业率提高,迫使企业提高工资,引发通货膨胀;高福利使得个人缺乏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影响经济长期发展,瑞典人均CDP在OECD(经合组织)成员国的排名从1970年的第4位下降到了1995年的第16位。

——摘编自《福利国家理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利救济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瑞典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并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我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有何启示?

 

二战后,路德维希·艾哈德主张打破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阶级界限,消除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敌对情绪,实现生产来和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名义工资的大幅度增长,维持低廉而稳定的物价水平。为此德国建立

A. 社会市场经济

B. 国家统制经济

C. 混合市场经济

D. 社会主义经济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