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   )

A. 《颂》    B. 《雅》    C. 《风》    D. 《九歌》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王国维曾说:“盖自唐宋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这一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元杂剧兴盛的直接原因    B. 文化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C. 中国戏曲产生的社会根源    D. 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 族谱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 理学是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 先秦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上主张(   )

A. 理想主义    B. 尊重人性    C. 大爱精神    D. 个人主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 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 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 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 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由此可推知苏格拉底和孔子、朱熹、王阳明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探讨(    )

A. 人类的普遍道德标准问题

B. 抽象意义上的哲学理论问题

C.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问题

D. 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问题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爱莲说》)与元代王冕的《墨梅图》颇有相通之处。两者所体现的认识论与艺术手法的相同之处分别是(   )

A. 格物致知、浪漫主义    B. 格物致知、托物言志

C. 知行合一、写实主义    D. 反省内心、变化万端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 大一统    B. 强化中央集权    C. 皇权至上    D. 君权神授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在这种日常现实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慰安。”据此对儒家思想分析正确的是(   )

A. 独善自我修养,兼济天下    B. 主张“重利轻礼”

C. 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D. 外在的“仁”改造内在的“礼”

 

据史书记载:关羽兵微将寡屡战强大的曹军而不克,于是改用水攻而淹曹七军,一战成名;盛名之下,关羽渐骄,最后败走麦城。关羽的一生,暗合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的观点。该思想是(   )

A. 老子辩证法思想    B. 孔子仁的思想

C. 墨子非攻思想    D. 韩非子法治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选举之。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摘编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材料二  制宪会议代表麦迪进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的与会者担负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以无比纯正的动机,彻底的献身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惑,全心全意投入会议工作,以实现人民所寄托的伟大目标,即设计并提出一套完整的宪法体系,补充原有宪法的不足。

——摘编自戴维·惠特尼《美国总统列传》

材料三  宪法在各州的通过是艰难的,并附加了一些条件。当南卡罗来纳州偏远地区的农民听说他们的州已经批准了宪法时,他们将一口棺材涂黑,拉着它举行丧礼,并庄严地把它入土,以象征公共自由的寿终正寝。

——摘编自佟德志《美国宪法的民主批判》

材料四  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认为:美国宪法制定的动机是取决于制宪者各自所寻求的经济利益,其制定过程明显反映出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角逐的过程,而宪法之制定便是此种角逐的结果。

——摘编自查尔斯·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试图解决当时存在的哪些矛盾。

(2)根据材料二、三、四,分别概括他们对1787年宪法的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领导人的演讲或致辞能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们在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中,如果不是因虔诚的感恩而得到某种回报,如果不是谦卑地期待看过去有所预示的赐福的到来,那么,通过众多截然不同的集团的冷静思考和自愿赞同来完成改革,这种方式是不能与大多数政府的组建方式同日而语的。

一一美国总统华盛顿第一次就职演说

材料二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我相信,我们必须帮助自由民族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命运。

一一杜鲁门的国会演说(1945年4月)

材料三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一一尼克松在堪萨斯域的演讲(1971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演讲的时间,并说明“刚刚完成的联邦政府体制的重大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演讲所反映的美国政策实质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演讲的背景,并归纳尼克松为迎接这种挑战在亚洲的战略调整。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一文中说:“当时美国、苏联等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日本右翼文人这一言论主要阐述了(  )

A.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经济原因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国际原因

C.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经济原因    D.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经济原因

 

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明代

A. 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 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政治环境的严重恶化

 

1940年,美国合众社驻北平的记者曾发出以下电讯:“自华军部队在河北开始大规模进击之后,北平四周之华军,亦实行响应,甚为活跃。现北平日军极为震动,平津铁路,昨日不通。”这反映了

A. 敌后战场的抗战作风顽强

B. 正面战场会战得到有力配合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形成

D.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公民法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境内的国际法。下列关于公民法、万民法评述正确的是:

A.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否定   

B.都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C.根本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D.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

 

《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荡灭前圣之苗裔,靡有孑遗。”这说明秦朝采取的制度是

A. 皇帝制度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世袭制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 领导人的话改变了,也就跟着改变。该讲话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变有法不依的现象               B.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C.改变一些领导人专制作风            D.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 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长期大一统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A. 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 分封制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马克思曾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他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笼络上层阶级

C.罗马法为巩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法律依据

D.罗马法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下列哪一宪法(法律)的颁布首先批驳了孟德斯鸠这一观点(  )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1911年英国通过新的议会法,规定首相必须来自下院,后来英国《上院贵族法》又规定,世袭贵族可以放弃世袭头衔成为平民,参加大选成为下议员。可见英国

A. 贵族制度已经消失    B. 贵族与平民矛盾得以缓和

C. 下院成为权力中枢    D. 法律保障贵族政治特权

 

分封制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

 

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

A. 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 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 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二战后,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所有国家,它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给非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下列各项对“烂苹果理论”理解不准确的是

A. 为战后的美国遏制战略造势

B. 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如出一辙

C. 主张加强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D.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美苏博弈的缘起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相关关系。据此,下列历史推断或结论合理的是

A. 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B. 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是一直是美苏争霸

D. 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