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朝秦暮楚”有多种解释,既比喻反复无常,又比喻行踪不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从侧面说明中国古代

①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②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③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④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C.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题文)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一位生活在唐朝前期洛阳的商人,他不可能使用下列哪种瓷器

A. 越窑青瓷罐

B. 邢窑白瓷瓶

C. 大邑白瓷碗

D. 景德镇青花盏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技术先进

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

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列关于下图(曲辕犁)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B.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C. 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

D.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下列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

③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④往往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 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B. 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 促进井田制瓦解

D. 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个体生产是封建农业的标志。个体生产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铁农具的推广程度         B.牛力等畜力使用程度

C.封建政府重视程度         D.土地私有化发展程度

 

“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是某人为2010年春节编写的楹联,其中的“牛”“虎”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 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C. 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D. 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在军事上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武则天时期,随着均田制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唐玄宗时期,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府兵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雅典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公元前621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进行改革,制定了成文法。德拉古制定的法律,课罪极重,处刑严峻。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从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安全出发,竟允许债权人可以将逾期不能归还负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至国外或沦为奴隶。对纵火、杀人、渎神乃至一般的盗窃,即使只是盗窃水果或蔬菜,也都要一律处以死刑。公元前594年,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梭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田为负债而被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在政治制度上,梭伦根据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2)对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改革与民主政治(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一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材料二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作者认为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 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B.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C. 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D. 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梭伦改革前雅典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其中“海岸派”的主张是

A. 实行僭主政治    B. 实行寡头政治

C. 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    D. 实行温和的改革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

②平城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③平城经常受到北方强敌柔然的骚扰

④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在研究商鞅变法时,有学者引用“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工业化的过程

C. 农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恩格斯在评论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C. 创立四百人会议

D. 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 商鞅变法

B. 戊戌变法

C. 孝文帝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 革除了陈风陋习    D. 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是

A. 废分封、行郡县    B. 移风易俗

C. 制定连坐法    D. 重农抑商

 

《雅典政制》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一个叫吕锡马库斯的人犯有死罪,行刑吏准备执行。在他正坐着等死的时候,优美里德斯救了他。优美里德斯依据法律提出,公民未经陪审法庭判决不得处死。到了陪审法庭举行审理的时候,吕锡马库斯被判处罪名不成立,得以免罪,于是他得到了“鼓槌下人”(即免于刑杖之人)的绰号。这一记载侧面反映出陪审法庭是当时雅典的

A. 最高权力机关

B. 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C. 最高行政机关

D. 最高立法机关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