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粉碎达尔文。而支持者称达尔文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实际上否定了上帝造人说”②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成为了宗教改革的指导思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A.导致中英两国政治改良          B.开始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C.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D.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法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曾经这样说过:不会产生两个牛顿,因为要发现的世界只有一个。牛顿所发现的世界是指

A. 微积分

B. 反射望远镜

C. 光的色散原理

D. 三大运动定律

 

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1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 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混乱

C. 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

D. 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

A. 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 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C. 规划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    D. 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准备

 

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分别是

A. 确立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

B. 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C. 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

D. 工业革命、文艺复兴

 

当代史学家西斯•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主要表现在

①以“理性”为核心

②将斗争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

③抨击教会的腐朽

④主张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社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北京大学马克垚教授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材料中伏尔泰没有认识到(  

A.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

B.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不同

C.儒学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D.儒学可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等级制度的武器

 

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表现在

A. 批判神权统治

B. 鼓吹人性解放

C. 倡导思想自由

D. 构建理性王国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

A. 人文主义    B. 民族主义

C. 天赋人权说    D. 三权分立学说

 

15世纪西欧一些地区成立了新式寄宿学校,课程设计围绕着教育学生快乐而健康地生活,使学生成为一名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课程设计理念体现了

A. 人文主义思潮

B. 理性主义思潮

C. 功利主义思潮

D. 现实主义思潮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启动了社会观念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光季年,中外通商而后,凡西人之以货物运至中国者,陆离光怪,几于莫可名言。华人争先购归,以供日用。初祗行于通商各口岸,久之而各省内地亦皆争相爱慕,无不以改用洋货为奢豪。     

——《申报》

材料二 在上海商业化、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条件下,购用洋货标志身份和财力的附加社会值更高,人们这种观念更为膨胀,因而争相购用,相习成风。而一些既物美且价廉的日用洋货如洋布、火柴、洋油、洋钉等广受人们欢迎。

                 ——李长莉《以上海为例看晚清时期社会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迁》

材料三 (时论一)“洋货之价较土货倍之,且数倍之。外观虽五色迷离,用之实易于窳败……谓我堂堂中国,自有朴而耐久之物,足供人之取求,何必忘其本原,转以银钱易此瑰奇之货。”

(时论二)“以其所有易我中国之所无,中国之人喜新厌故,无不趋之如鹜,是不啻以中国之利源,悉听西人之取携,而我亦莫之抗也。”

(时论三)“欲禁民人不用洋货,势所不能,则莫如中国自行筹赀,逐一仿造,庶几将中国之货易中国之钱,富者可便于购求,贫者更开无数谋生之路。按之和约亦所准行。而来华之洋货日稀,即银钱流出日少矣。”    

——《申报》

⑴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⑵ 根据材料三,指出三则时论对于洋货所持的态度并概括其各自的出发点。

⑶ 根据上述材料,概述材料一现象对近代中国社会观念所产生的影响。

 

1958—1962年间,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景象盛行一时,短时间里,大量妇女走出家门,成为新生的劳动力大军。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工业化进程加速

B. 妇女冲破家庭参与社会劳动实现了男女平等

C. 妇女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

D. 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工业生产需求

 

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话剧是由中国传统戏剧演变而来的

B. 话剧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想的载体

C. 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前已经兴起

D. 话剧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

 

民国初年,扬州的新式婚礼上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要行三鞠躬礼。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了

A.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1876年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京津地区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A. 西餐逐渐进入国民生活    B.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餐饮

C. 西餐经营者多为中国人    D. 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化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 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为维新变法奠定社会基础

C. 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 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1910年秋,京师禁卫平的官兵剪辫。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广东、京津地区、东三省、上海,香港等地“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遇制之势”。这表明

A. 剪辫易服顺应革命的潮流

B. 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

C. 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最高

D. 晚清习俗变革的大众化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公众在外交事务上越来越积极,成为美国外交不可回避的“公众向度”。国务院一位官员不无夸张的说:“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报纸,这份报纸就是《纽约时报》,在国务院如果没有《纽约时报》是寸步难行的。”材料表明

A. 报业巨头干预政府的决策

B. 政府职能受公众制约

C. 大众传媒推动外交民主化

D. 外交呈现多元化格局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崇洋之风盛行

B. 有利于服装的西化

C. 淡化了传统等级

D. 交际活动增加

 

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

A. 明末清初

B. 清末民初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下列有关“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政治色彩

B. 二者同时被取消

C. “去辫”首先是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发生的

D. 放足受外国传教会极力宣传的影响

 

近代人民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

①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②西餐逐渐由通商口岸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③日常西式食品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

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发生变化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

 

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体操王子”李宁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下列关于中国人体育情结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中美建交关系改善

B.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C. 思想观念更加开放

D. 民众心态趋于理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得到改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

A. 耕读传家,光宗耀祖

B. 穿西服,吃西餐

C.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

D. 休闲娱乐,追求时尚

 

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戊戌变法时期

D. 辛亥革命时期

 

著名作家林海音所著的《城南旧事)是一本非常适合少年儿童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是一部充斥了厚重的历史面貌和怀旧情绪的时代佳作。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A. 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

B. 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 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

D. 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示威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而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这反映了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 穿西装运动风靡全社会

C. 服饰陋习被彻底地革除

D. 社会风俗改革任重道远

 

“(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社会

A. 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B. 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通讯技术发展很快

D. 守时观念发生了变化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 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 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