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特别报道对1953年以来的十二个五年计划进行了解读。以下是对其中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1958-1962年的“二五”计划、1971-1975年的“四五”计划、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的命名,你认为排序正确的是

A. 奠基之年跃进之年风雨之年改革之年

B. 跃进之年风雨之年奠基之年改革之年

C. 风雨之年改革之年奠基之年跃进之年

D. 奠基之年风雨之年改革之年跃进之年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制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 缓解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 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

 

下表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机床

产量

食品加工

纺织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年增

长率

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A. 建国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 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 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其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单位:亿元

年份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957

704

317

387

537

1958

1083

580

503

566

1959

1483

867

616

497

1960

1637

1090

547

457

 

 

A. 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B. 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进行

D. 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下图是1955年的政治宣传画,图中听毛主席的话,我自愿入社指的是

A.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特殊”、“新式”的原因是

A. 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 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D. 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B.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C.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对下表经济数据的分析解读,正确的是

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9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A. 中共“八字方针”的出台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

B. 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

C. 浮夸风、“共产风”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 1957年到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958年,美国—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髙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 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 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 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 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況不符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1949~1956)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上山下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

(2)材料一、二的主要观点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第一次被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的思想,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将其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是

A. 中共十四大

B. 中共十五大

C. 中共十六大

D. 中共十七大

 

对于物质生活的变迁,老百姓流传着这样的民谚: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这一民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十四大”

 

19843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下图是某县1978—1982年粮食产量变化示意图。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完成“一五”计划

B.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

——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2011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

——《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是什么?你又怎样看待苏联的解体?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赫鲁晓夫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一生。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浑身浮肿、跌跌撞撞、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材料三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

请回答:

(1)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降一升”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的两幅图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普遍种植玉米,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但是,通过改革,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1—1955年间,粮食的年平均产量3850万吨,1961—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肉类奶类生产也大幅度增加。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二: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20世纪祖国史》(俄罗斯教育部审定)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消极后果。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勃列日涅夫爱好虚荣,喜欢别人奉承,他提拔亲信、老相识、老部下,对干部不提严格要求,还为高级干部增加了不少福利。这种做法

A.推动了高度集权模式的形成

B.导致民众对苏共失去信心

C.是政治多元化的体现

D.使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A. 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城粮食的歉收

C. 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D.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和平演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 农业上大规模种玉米    B. 一味发展重工业

C.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D.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 斯大林执政时期

B.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C.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D.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实行余粮收集制 

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对下面资料解读的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表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1918年莫斯科工人的家庭开支

A.一战对该国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该国民众的食品得到很大的保障 

C.新经济政策使该国农业得到大发展

D.一战后该国立即大力推进工业化保障民生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