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个体手工业

 

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安土重迁的思想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 ①②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

 

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 土地私有制度

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出土文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下列文物图片解读正确的有:

①春秋战国时已经使用铁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步推广

③春秋战国时耕作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

④春秋战国时冶铸业获得划时代的发展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

材料三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而美国借助扶植西欧又不断加强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四幅图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由欧共体改为欧盟,说明—体化进程有了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3)为什么阿登纳说“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B.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

C. 世界银行主宰世界经济

D.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欧盟成立后不断扩大,2007年达27国。促使欧盟不断发展大的原因有

①近代以来欧洲人渴望建立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

②欧洲统一市场和货币联盟逐渐建立

③东西欧文化传统接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④国际政治格局变动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

A. 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

B. 1992年,《欧洲联盟条约》签署

C.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

D. 1999年,欧元问世

 

1967年,欧洲的三个机构正式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这三个机构不包括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联盟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D.欧洲经跻共同体

 

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联合开始于

A. 经济领域

B. 政治领域

C. 文化领域

D. 军事领域

 

二战后,欧洲联合与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这一愿望是建立在惨痛的历史教训基础之上的,历史教训是   

A.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B.自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

C.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

D.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由美国挑起的关税战,激起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和愤慨。有33个国家提出了抗议。到1931年底,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2年英国在渥太华举行英联邦会议,决定在英帝国内部建立关税优惠制……这就形成激烈的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1933年3—4月政府先后命令居民和私人银行把黄金全部交售给联邦储备银行,停止以银行券兑换黄金,禁止黄金出口。1933年3月和1934年1月,联邦储备银行两次增发新钞,总数达60亿美元,实行通货膨胀,并宣布美元贬值40.9%。在整顿金融业的同时,政府利用实行通货膨胀所掌握的钱款,积极进行失业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帮助恢复了美国民众的信心,避免了资本主义的崩溃,也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化的道路,但另一方面,罗斯福的金融货币政策并没有使美国走出萧条。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却使国际金融和经济体系失去了一位稳健的领导者,也失去了一位负责任的参与者,这给其他国家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也直接促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分裂,这种分裂局面反过来又造成了1937—1938年美国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延长了美国经济萧条的时间。

——摘编自叶江、吴忠超《论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货币政策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进行关税战和市场战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经济的直接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在金融领域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罗斯福新政的金融货币政策产生的不利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危机的解决方法及结果中,我们要吸取哪些教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美国总统胡佛说,罗斯福“新政”:“具有很大的法西斯性质”,1933年6月16日颁布的工业复兴法是:“(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的劳资协会式的国家在美国的翻版……鲜明地标志出美国的法西斯主义的倾向……危险的法西斯式的计划……是向富人敲竹杠……是烤百万富翁”。

——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问题》

材料二:罗斯福逝世时,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在1945年4月14日的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佛关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罗斯福新政的知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给罗斯福这样高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选举前后,富兰克林·罗斯福驱车巡视全国,失业民众的贫困惨状和悲愤绝望的目光令他极为震惊。他到迈阿密演说时,一个精神崩溃的失业者狂呼着“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冲出人群,举枪对罗斯福开火。幸好有人推挡了一下,他才没被击中,却把身边的芝加哥市长打死了。选举前后的遭遇使罗斯福

①更坚定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决心

②彻底抛弃民主党那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政策

③在民众的期盼和国会全力支持下,与智囊团紧急研究对策

④把通过尽快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作为上台后的首要任务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胡佛说:“我们没有达到目标。但是,只要给我们机会,我们会继续执行过去八年的政策。”这里“过去八年的政策”是指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 解决经济大危机的政策

D.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的经济理论应属于

A. 凯恩斯主义

B. 自由放任主义

C. 重商主义

D. 行动主义

 

为了渡过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对失业者、老人和残疾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社会保障法》发挥的重大作用包括

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后顾之忧,起到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②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避免国家政权的法西斯化

③被其后继者所沿袭和进一步完善.从而开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先河

④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伯顿·w·小福尔索姆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

A.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 美元贬值,加剧邻国危机

C. 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D. 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

 

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

A. 调控农产品市场,对农民实行补偿

B. 通过立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 推行以工代赈,多方增加就业机会

D.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这一特点的措施是

A. 实行社会救济

B. 兴办公共工程

C. 调整农业政策

D. 强化社会保障制度

 

对罗斯福新政的最确切的理解是

A. 提供了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 改变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

C. 整顿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银行业    D. 采取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的措施

 

下列措施中,不符合胡佛总统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政策的是

A. 反对政府干预,否定国会救济方案

B. 要求工商界和老公组织自愿联合起来

C. 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

D. 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20世纪30年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一种体制向另一种体制的过渡”最具代表意义的事件是

A. 罗斯福新政

B. 纳粹体制建立

C. 雅尔塔体制形成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为此新政采取的措施有

保障存款,恢复银行信用

发起蓝鹰运动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兴修田纳西水利工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不包括

A.大力发展国营企业               B.整顿财政金融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B.工业革命后的晚清政府

C.大危机后的罗斯福新政            D.赫鲁晓夫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的税。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A. 抑制贫富分化

B. 稳定金融秩序

C. 保护私有财产

D. 摆脱经济危机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