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以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等社会风尚习俗的变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此风尚影响最大的是

A. 太平天国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抗日战争

 

1847年,英国商人的一个组织的报告书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洋货冲击中国货所凭借的优势主要是

A. 经久耐用    B. 免除关税    C. 特权经营    D. 价格低廉

 

清代的盐商经常主动捐资“报效”朝廷,争相讨好官府,或者为治河提供经费、或者为镇压农民起义捐助军饷。迫使盐商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是

A. 商帮的迅速发展    B. 盐业管控的严密

C. 吏治的日益腐败    D. 抑商政策的调整

 

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了邛竹杖、蜀布。大夏国人说,他们是从身毒(今印度)购买来的。这一记述可以用来证明

A. 张骞正式开辟了丝绸之路    B. 大夏国和身毒贸易关系密切

C. 从四川到南亚存在商路    D. 中国与中亚的贸易关系早就存在

 

美国现代小说《愤怒的葡萄》,描写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曾获得1940年美国普利策文学奖。1948年,华盛顿却要求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政党斗争的需要    B. 冷战形势的加剧

C. 国家干预的加深    D. 新闻自由的衰退

 

新中国代表团运用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处理国际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万隆会议

C. 日内瓦会议    D. 古巴导弹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学法律专业的课程对各国家的根本大法大多以“国家法”作为教学的名称,而1954年后则都一律改为“宪法”。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法律教育模式的影响    B. 中国法律教育理念的成熟

C. 新中国法制建设进展的影响    D. 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

 

在19世纪中期,当自由资本主义蒸蒸日上之时,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于是出现了向正统的自由主义发起挑战的学说。这些学说中除了乌托邦式社会主义外,还有

A. 启蒙思想    B. 生物进化论

C. 空想社会主义    D. 科学社会主义

 

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颁布惩治贪污的条例草案,同时还制定了干部管理教育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以俸养廉制度。这表明边区政府

A. 注重以制度建设来防腐    B. 脱离了国民党的腐败统治

C. 高度重视政治民主建设    D. 着力提升人民的政治素养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从中可知

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 中国民众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彼美国者有两重之政府,而其人民有两重之爱国心者也。质而言之,则美国者以四十四之共和国而为一共和国也。”这里主要是指美国实行

A. 共和制    B. 代议制    C. 联邦制    D. 三权分立

 

修昔底德曾如此评论雅典公民:“你们是悦耳言辞的俘虏,就像是坐在演说家脚下的听众,而不像一个讨论国事的议会。”这表明当时雅典

A. 民主政治由演说家主宰    B. 参政议政是公民的义务

C. 政治野心家的活动不受制约    D. 民主政治带有非理性一面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元朝时,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和御史台分掌军事和监察。与这一机构设置最为相似的朝代是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下列材料中,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中国早期政治中“家国同构”特点的是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街,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辑,联翩方栽,钰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资治通鉴长编》记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从功能、规模等角度指出北宋东京城市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越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越大;中国工业发达越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越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2)根据材料二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著名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大批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国家富强,结果都失败了。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 实行币制改革”    B. 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 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据统计,九一八事件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

A. 19世纪70年代

B. 19世纪80年代

C. 19世纪90年代

D. 20世纪20年代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下表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 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B. 国货运动的推动

C. 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D. 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据史料记载: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 属近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B. 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 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 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 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

B. 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C. 开埠最早,自然经济瓦解最早

D. 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 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 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愈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