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弥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美国建国初期)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材料中的“错误”指

A. 种族歧视

B. 黑奴制

C. 阶级歧视

D. 邦联制

 

有学者认为,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最终通过“利益谈判”实现“妥协”的“多元利益集团”,不包括

A. 大州与小州

B. 共和派与君主派

C. 南方与北方

D.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分权与制衡

B. 民主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共和原则

 

有学者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通过“比例制和平等制相结合的设计思想,对立法权进行再度分割,试图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集中体现这一设计思想及其实践的美国国家机构是

A. 总统

B. 最高法院

C. 国会

D. 邦联议会

 

程汉大在其《英国政治制度史》中称:“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下列各项,属于17世纪末这一“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的是

A. 国王“统而不治”

B. 内阁掌控行政权

C. 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D. 内阁和议会相互制衡

 

1861年,伦敦有家报纸报道称:“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9/10的议案是通过政府(内阁)之手”。这表明英国内阁具有

A. 立法权

B. 司法权

C. 行政权

D. 军事权

 

“因为欧陆的各国革命只是一些起义和随之而来的权力调整而已……实际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改变不大。若以调整大的政治格局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而言,并不能和英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相提并论。”英

国的(1832年)议会改革

A. 改变了原有社会制度

B. 促进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C.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保障了工人农民的权益

 

有学者认为,“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这次“革命”的直接结果是

A. 将国王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B. 建立起典型的君主立宪制

C. “君权神授”变为“君权议会授”

D. 形成了完善的责任内阁制

 

2016年6月,英国“脱欧”公投结果揭晓后,支持“留欧”的卡梅伦宣布辞去首相职务。依据英国的政治体制,卡梅伦内阁成员

A. 全体辞职    B. 由女王决定去留

C. 继续履职    D. 由议会裁定去留

 

特别国会于1689年1月召开,辉格党人觉得只需宣布威廉成为国王就行了,但其他许多议员无法容忍君主纯粹由选举产生,所以希望通过王位继承由玛丽担任女王。结果便是折中:王位由威廉和玛丽共掌。材料从本质上反映

A. “光荣革命”胜利结束    B. 资产阶级与旧势力妥协

C.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 王权受到议会的约束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当时世界的要求”主要是指

A. 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 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C. 议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力

D. 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

 

西方政治学家把因通信技术发展而推动的民主现象叫做“媒介民主”,“在传统上,政党是民众表达利益、愿望和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具。现在,媒介也作为政治参与工具出现。民众过去主要通过政党来做的事情,现在也可以选择通过媒介的途径来做。”材料旨在说明

A. 技术进步使媒介的政治功能增强

B. “媒介民主”逐步取代了政党民主

C. “媒介民主”实现了让人民当家做主

D. 媒介是政党与公众沟通的主要渠道

 

17、18世纪,西欧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19世纪初,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这说明罗马法

A. 是欧洲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典

B. 保障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

C. 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

D. 成为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下图中罗马民众围观的是《十二铜表法》。古罗马法学家评价这一法律:“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平民)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这表明它

A.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B. 消除了习惯法的影响

C. 实现了平民与贵族的平等

D. 突破了万民法的局限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表明了

A. 罗马平民对贵族斗争的胜利    B. 人们对法律概念的抽象思考

C. 西方的法律有了成熟的体系    D. 罗马共和制促进了法律完善

 

古罗马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后来,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这体现在罗马法的制定过程中

A. 通过贵族的妥协让步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B. 通过平民的不断斗争来保障平民的利益

C. 适度调整公民内部关系来稳定社会秩序

D. 借助频繁的领土扩张来维护帝国的统治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在行窃时当场被捕的奴隶,则鞭打之,并把他从悬崖上抛下”;第二十三条规定“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尔贝斯山崖上抛下”;第二 十四条规定“如暗地毁灭庄稼,则处以比杀人还严重的死刑”。这些规定反映出罗马法

A. 重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

B. 注重运用法律调节社会矛盾

C. 强调法律内容应具备广泛性

D. 具有原始简朴和野蛮的特点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某机构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其成员由抽签选出,每日在雅典城中的大会堂内召开会议,除了节日及凶兆日子外,会议皆会举行。这一机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陪审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在这种制度下,(古代雅典)彻底否定了政治上的特权,一个人无论官职多高,权力多大,都不可把太多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A. 陪审法庭制度

B. 陶片放逐法

C. 职务津贴制度

D. 轮番而治制

 

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法庭,负责审判苏格拉底。陪审团经过两轮,以多数票判其死刑。1000多年后,一位学者写道:“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点”。之所以称其为“污点”,主要原因是雅典民主制

A. 适用范围过于宽泛    B. 不适用小国寡民

C. 过于注重程序正义    D. 参政方式导致权力滥用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这从侧面说明雅典民主

A. 直接民主的特点    B. 城邦利益高于一切

C. 是少数人的民主    D. 建立在城邦基础上

 

恩格斯在评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由于实施这个新制度和容纳大量被保护民——一部分是移民,一部分是被释放的奴隶——血缘制度中的各种机关便受到排挤而不再过问社会事务”。材料中“新制度”指的是:

A. 财产等级制度

B. 陪审法庭制度

C. 以地域划分选区制度

D. 陶片放逐制度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写道:“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氏族制度又遭受新的失败。”这项措施是

A. 颁布“解负令”

B. 设立陪审法庭

C. 成立“四百人会议”

D. 按收入多寡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从古希腊历史看,演说雄辩之风在公元前8—6世纪蔚然兴起,公元前5—4世纪成为政坛时尚。与演说雄辩之风的兴盛直接相关的是雅典

A. 政权机构的建立

B.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贵族势力的削弱

D.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雅典公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决定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了维护雅典大众的思想“纯洁”,剥夺了异议者的基本权力。这些反映雅典民主暴露出的问题有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④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保证所有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伯里克利采取的措施是

A. 召开公民大会

B. 组成五百人会议

C. 设立陪审法庭

D. 为公民发放津贴

 

“(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A. 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 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 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 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朱元璋曾说:“夫元氏之有天下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为杜绝“元之大弊”,朱元璋

A. 创立军机处

B. 设置枢密院

C. 废除丞相制

D. 实行内阁制

 

针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清赵翼说“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也有学者对此指出:“始密且速矣。”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便于严格保密

②利于提高效率

③加强君主专制

④其实是有吏无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宋、明朝经筵(御前讲席)是由士大夫教化皇帝,清代经筵则是当经筵宫讲毕,皇帝发表一通御论,然后讲官门跪赞皇帝圣学高深,发从前所未发,昭示万世。这种变化反映了清代

A. 文人政治地位低下

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 儒家统治地位衰落

D. 君主权威扩至思想领域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