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汤粉

老柴是汤粉。脑残级别。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看了不下百遍,从头讲到尾,一字不差。

老柴没能考上大学,他父亲老老柴议内堤汤粉闹的。那几本破书老老柴之前藏房顶阁楼,老柴翻出后便如飞蛾扑火,之后书读得浑浑糊糊,写书唱戏倒痴迷。

老柴回花村种地,老老柴整日长吁短叹。老老柴近五十才得老柴这根独苗。老老柴祖上经商,村里那三进三落雕梁画栋外加戏台的大宅便是他家祖业,划成分那会被划地主,大宅充公。老老柴近四十才娶了位病歪歪的女人,女人生下老柴不久病故。

老老柴又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将这独苗呵护成人,原指望他好好读书无宗耀祖,重续柴家威名,没想他却一天到晚才扎进“四梦”出不来。

不久,老老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一口气没上来,也挂了。这年老柴23岁。

没了老老柴管制,只剩孤家寡人的老柴更加肆无忌惮。地种得敷衍了事,却整日抱本书哼哼叽叽,走火入魔,村民都摇头,哪有肯上门提亲的。

春去秋来,一晃,老柴三十好几,依旧孑身一人。有位远亲念及老柴家香火,给他撮合位二婚头,三天后女人走了,说老柴就一废物。

从此,再无人管老柴家事,这倒正中老柴下怀。从此,老柴守着破泥巴屋每日写书唱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村民也见怪不怪。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终于吹进老柴居住的花村,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之后或进城买房或把房建到交通便利的山脚,村里只剩老柴和另两位老人。老人过世后,老柴便成花村唯一留守户。

这年,一场大雨将老柴泥巴屋浇塌,老柴下山找队长,希望能住进自家老宅。队长征求之前里面住户意见,大伙想反正也不再回山里,与其任其荒废不如积份善心。

花村四面环山,海拔八百余米鲜有人踏入。偶有花村村民上山收稻想进村探探老柴消息,见大门紧闭,也只得做罢。

春去秋来,老柴像被遗忘般无声无息。

一晃又好几年过去了。一日,上面下派扶贫物资,队长想到老柴。从乡领回物资已暮色低垂,队长是急性子,想想上山抄近路也就七八里地,便挑起米、油上了山,赶到花村天色刚好完全擦黑。

队长站老宅门前喊半天,无人应。队长想或许老柴有事还没回,便坐门前石上等,不一会睡意袭来,队长头枕大米昏沉入睡。

半夜,冻醒。但见月色如银,老宅大门依然紧闭。正迷糊,只听隐隐传来戏曲声: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茶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队长伸手“嘭嘭嘭”擂门,边擂边骂:老柴,老柴!还以为你死了呢,害我在门口等半天,深更半夜倒唱得欢,死性不改,抽疯呢!赶紧开门!

戏声戛然而止。

队长心一惊,侧耳细听,冷风嗖嗖,半天没见动静。

队长也是见过世面的人,自然不信神鬼,当即对门槛撒了泡尿,壮胆刚想伸手继续敲门。

一女声又唱起: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队长当即吓出身冷汗。怎么还有女人?难道一—

夜色魆魆,月光渗白,队长再不敢久留,连滚带爬跑回山下。

第二天,十几位年轻人在队长带领下上山。翻进屋里,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寻遍,哪有老柴影子?

人们面面相觑,笑话队长准吓糊了。队长斩钉截铁争辩自己昨晚真真切切听到有人唱戏,一男一女。但没人信他。

后来几位驴友上山游玩,晚上露营山上,半夜有人尿急,听到一男一女凄凄惨惨唱戏,一群人吓得连夜滚下山。

人们这才信了队长的话。

关于花村老宅闹鬼一事越传越神,几位文物工作者也来到花村,老宅及其余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古街,加上花村山清水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他们欣喜若狂。不久,一位开发商听说了汤粉的故事,依照“临川四梦”,将这里打造成“梦园”,并拍了部电影。电影获奖后,人们纷纷走进花村,探梦、寻梦,聆听汤翁的故事,花村成了旅游胜地。

又很多年过去了,有在浙江遂昌打工的邻村村民。说看见过老柴拉把二胡,唱《牡丹亭》,一人唱两角。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

队长听了,脸上露出不经意的笑,嘴里却恶狠狠吐出几个字:该死的老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来表现人物,“侧耳细听”“连滚带爬跑回山下”将队长的紧张、恐慌描绘得活灵活现。

B. 改革春风吹进花村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并搬离花村,老柴成了唯一的留守户,这是因为老柴淡泊名利。

C. 花村和老柴的境遇非常相似:花村环境优美但之前却鲜有人踏入,老柴钟情于传统艺术但当时也没有人能理解。

D. 文章最后写邻村村民在浙江打工时遇见老柴,“他喊老柴,但对方说他姓柳”,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文中队长两次骂老柴,这两次队长的心理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称老柴为“汤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封建儒家思想的灵魂。而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环境范围内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休憩、愉快、生态、景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在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院"作为一种过渡,在人的思想内核中,是一处独立的冥想、思考的空间。 当人们回到家,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在“院"中获得沉淀和洗礼。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居住环境和方式的变化,邻里之间、亲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同住一幢楼不相识, 门对门之间不说话,父子在家中也是各做各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所以现代人们都希望通过建筑环境的改变来唤回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拥有一栋有院落的房子,的确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情。

然而,仅仅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式的模仿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真正的需求,“院”的营造蕴涵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智慧,它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传递着一代代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需求,现代越来越多人才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渴望。那么如何立足传统,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形式新建筑,仍将是未来建筑或室内设计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选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意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院落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一直到明清中国各类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B.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是能够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

C. 合院作为集合体,像一个小宇宙,万事俱备,能满足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功能需求。

D. 中国传统合院建筑能够营造出一种舒适私密的生活环境,很好地阻隔了外界的喧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顼是

A. 围绕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文章从院落的文化、现代意蕴及人的心理需求等角度进行论述。

B.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建筑和院落分别喻为“礼”与“乐”,并论证了二者关系。

C. 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证明:院落作为能让人独立冥想、思考的空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D. 作者用对比的方式,指出现代居住环境的弊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难以割舍的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代居住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日趋疏远,“院落”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精神向往。

B.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是一个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有效载体。

C. 院落建筑对内凝聚对外排斥,因此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

D. 现代人对“院”的渴望,让融传统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放眼今日中国,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二号完美对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纯正中国基因“非洲天路”通车,“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万米,……在发展的路上,我们绝不害怕,以非凡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在这些奇迹面前,我们也越来越变得不害怕自然,不害怕正义,不害头怕良知……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的标准只有一个:便宜。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海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莱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霜,大多在晴天形成。深秋的夜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掀开了被,散热颇多,____ ,水气就会凝结形成细细的冰针,或是六瓣的霜花。霜非霜冻,见霜时的温度比较低,要是继续冷却,____ ,危害庄稼。霜降时节,百花凋零,____ ,争奇斗艳,“撑住残秋是此花”。漫步于菊花丛中,虽寒意盈怀,仍似融入一片春光烂漫里。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李华在给编辑老师的信中说:拙作已草就,定有许多瑕疵,现奉寄给您,敬请斧正指教。

B. 你出身贫寒,家慈好不容易把你养育成人,她辛苦了一辈子,你现在应该好好孝敬她。

C. 老师,明天下午3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现场候教。

D. 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无人驾驶汽车拥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它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操作失误,还能依靠智能决策系统来跟车、变道,从而确保道路通畅,并且避免发生意外。

B. 取消医疗药品加成对广大医疗机构经营者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接受的,这需要政府部门做好相关的辅助工作,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C. 央视《朗读者》是一档以明星名人读文章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他们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带领观众感受那些无比动人的人物情态

D. 许多国家元首亲自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刚到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时,许多人还不认识。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灾难过后,这里一片废墟,尤其是广场一带,满目疮痍,早已今非昔比,以前的繁华已经荡然无存。

②面对前来观影的观众,导演表示很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可以口耳相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去感受电影的魅力。

③这篇散文很清新自然,不落言筌,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平常的事物创造出的意境是很有深意的。

④曾经的你一文不名,但是现在经过努力取得这样大的成就,确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⑤时光如行云流水,静静流淌,曾经年幼的他们现在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不由让人感慨人生。

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金砖会晤上的重要讲话,将更多的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黄钟大吕,言犹在耳。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讽刺秦朝统治者建造房子用的铁钉比谷仓中的谷粒还要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交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桥

王安石

州桥踏月想山椒,回首哀湍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鸣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注】①州桥:在汴京。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②山椒:山顶。这里指离王安石在金陵的住宅不远的钟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起句扣题,承句进一步阐释。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当年在州桥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

B. 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在金陵赏月,听着泉水呜咽,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C. 前两句实写了州桥和溪流,后两句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时空不同,虚实也就不同。

D. 本诗两次写到明丽动人的月色,以乐景写哀情,通过人事的变迁,表现诗人复杂的情感。

E. 本诗通过时空的切换或剪辑,以跳跃幅度很大的意象联结,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难以言传的情怀。

2.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请从内容和感情基调方面,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骧,字允升,世家蓟州。祖信,父唐,世以财雄边郡。后唐之季,唐知契丹将扰边,白其父曰:“今国政废弛,狄人必乘衅而动,则朔、易之地,民罹其灾。苟不即去,且为所虏矣。”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未几,晋祖革命,果以燕、蓟赂契丹,唐归路遂绝。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因不复行商,卜居睢阳,娶李氏女,生骧,风骨秀异。唐曰:“成吾志矣!”

骧十三,能属文,善词赋。骧太平兴国初诣贡部,与吕蒙正齐名,太宗尹京,颇知之。及廷试,擢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益州,赐钱二十万。迁右赞善大夫。会罢副使,徙知鄜州。召还,为比部员外郎。雍熙二年,改江南转运副使。洪、吉上供运船水损物,主吏惧罪,故覆舟,鞫狱者按以欺盗,当流死者数百人。骧驰往讯问,得其情实以闻,多获轻典,优诏褒之。又上言:“劫盗配流,遇赦得原,还本乡,雠告捕者,多所杀害,自今请以隶军。”诏可。迁正使。端拱初,拜主客郎中,俄徙知福州。累表求还,不俟报,入朝,召对便殿,延问良久。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命知审官院,迁御史中丞,以疾固让,不许。占谢日,命坐劳问,出良药赐之曰:“此朕所服得验者。”后骧以久病不能振职。真宗即位,改兵部侍郎。屡求小郡养疾,因入朝失仪,为御史所纠,特诏不问,命知单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工部尚书。

(节选自《宋史·许骧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B.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C.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D. 改兵部郎中/上言/蜀民浮窳易摇/宜择忠厚者抚之/为预备/既而李顺叛众/颇服其先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人,古代汉族称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狄人即北狄。

B. 廷试,指中国封建王朝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

C. 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 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骧生于富家,自幼颇有才华。他的祖辈和父辈极为富足,以财力雄厚闻名;他自幼颇有风骨,异于常人,文章词赋皆极为精通。

B. 许骧进士出身,仕途平衡顺利。他参加廷试,考中甲科;在各地为官时,都能够安于职守,尽心工作,最后官至兵部侍郎。

C. 许骧用典宽仁,处事分寸得当。他处理供运船一案时,让很多被判重刑的人得到了从轻处罚;对流配犯人打击报复的现象提出中肯意见。

D. 许骧忠诚可靠,备受皇帝器重。他时时以国家和百姓为重,虑事周全,颇有远见;他有病在身,皇帝亲自慰问,并赐以良药,恩宠有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以资产富殖,不乐他徙,唐遂潜赍百金而南。

(2)尝拥商赀于汴、洛间,见进士缀行而出,窃叹曰:“生子当令如此!”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英文,日文,俄文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沐浴之后特有的腥气,也许那尽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偶在黄冈,破如橡的大竹为屋。据说住在竹楼里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是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噬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敲,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都是,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吧,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注:(1)安东尼奥尼,意大利导演,曾于1972年拍摄过电影《中国》,真实记录70年代中国百姓现状。

(2)余光中,(928-2017),祖籍福建,著名文学家,诗人,作品有《乡愁》等,先后任教于台湾各大学,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去世。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二是表现因“雨滴在伞上,脸上”的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 “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深情。

D.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使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结合文章分析“冷雨”深刻的文化内涵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 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 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 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 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 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 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生;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除了“时禁”,先秦儒者也意识到适度消费的重要生态价值。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猎物、适度消费和以“先进”工具和方法大量获取猎物、过度消费两者之间,孔子选择了了前者,这和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怀是契合的。孟子也注意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费和连续性破坏已经严重超出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破坏了自然界生息繁衍的内在规律,使其自我修复能力失效,这样的过度消费当然会“无物不消”。

(摘编自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的直觉式体悟式思维方式缺少理性。

B. 孔子与荀子都表达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都认为应该顺应自然并合理利用。

C. 荀子对自然界“常”的力量认识深刻,他提出顺应自然并对自然合理利用的观点。

D. 孔子以传统工具和方法捕获猎物适度消费的主张虽消极却契合他“乐山乐水”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几位先秦大儒的言论进行综合,勾勒出比较立体、丰富的儒家生态伦理体系。

B. 首段提出观点,中间三段以递进结构论述“生态伦理思想”,尾段论证“生态伦理实践”。

C.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孟子和荀子更倾向于理性思维,孔子则体现为体验式思维。

D. 本文深入剖析了孔子、孟子、荀子的言论,从中可以梳理各自完备的生态伦理体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

B. 孟子以“不忍心”为基础,形成自己从“推恩思维”拓展到“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C. 有子认为自然万物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D. 孟子赞成“时禁”并减少对自然的连续消费,以避免出现“无物不消”的生态灾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片土地到了商人手里会升值百倍,因为他们懂得开发;一种工业原料到了加工厂,它们的身价也会倍增,因为加工厂可以使它们增值的;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开发自已,那么也必然会产生巨大的人生价值。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个人感悟、经历或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扎扎实实,马虎不得。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在老师讲课前读三到五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只要我们做好预习,就能掌握好课堂知识。其次要认真听课。在课堂上,要跟着老师的思路,梳理并理解课文的内容。有一些同学把课文背下来,所以不理解文章具体的含义,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是要坚持课外阅读。只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①不是只要我们做好预习,就能掌握好课堂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就这么一生,人就到这世上匆匆忙忙地来一次,___。如果该奋斗的我们去奋斗了,该拼搏的我们去拼搏了,但还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是我们一时无法实现的,有多少目标是我们难以达到的。我们在仰视这些我们无法实现的梦想,眺望这些我们无法达到的目标之时,是否应该以____。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于一件事,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我们就应该觉得很充实,很满足,而____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李教授的儿子结婚,刘高去恭贺说:“恭喜恭喜,犬子大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B. 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C. 弥敦道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D. 劳驾您把提包递过来。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能够提升清远市民的精神生活品位,而且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B. 小明瞒着班主任和班长悄悄地去做了这件好人好事。

C. 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看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D. 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共生现象,如燕千鸟从鳄鱼牙中啄取水蛭,为鳄鱼提供口腔卫生服务,同时也得到了所需的食物。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疾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②在世界文学史上,散文是备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③在这次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中,来自各班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选手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④人类因发明了语言,才能把外面所得一切印象分门别类,各各为他们定一个呼声,起一个名号。

⑤多年后,我南下广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能准确地闻到某一类人,他们瘦弱、苍白,平民的表情中透着一种清澈如水的东西。

⑥这是扬眉吐气的一刻!刚刚,一声巨响,一件大事发生了:中兴在纽约正式发布了天机AXON-M手机。图穷匕见,沉默已久的中兴公司,终于亮剑江湖。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③⑤⑥    D. ①③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昼夜和冬春更替、蕴含着生活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舳舻千里,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诗经·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夕

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注]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曈曈: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杨朴:北宋布衣诗人,他的诗别出新裁,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富有妙趣和哲理。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B. 七夕:节日名。夏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古代神话,七夕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牛郎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

C. “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月出东山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D.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两句设问:弄不懂牛郎到底打的什么主意,是怎么想的,非得邀天上的仙女来织满天的锦绣云霞。这里的“须”字,是一种怀疑和否定,从正面来解释,就是没有必要来邀请织女作这一切。

E.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己多”。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在赞扬人间的机巧,而是来了一个大转弯,诗人此时想起的不仅仅是人间创造幸福的巧智,还有行恶的智巧:有巧取牵夺,互相倾轧,以及繁复、杂多而又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

2.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中国民间的节日,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房宫赋

杜牧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一旦不能有,输来间        而问客曰:“何为然也”

B. 后人哀之不鉴之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C. 辞楼下殿,辇来秦          月出东山之上

D.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也    耳得之而为声,遇而成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宫”的本义与“室”同,上古时代,就是一般住宅,无贵贱之分。但“宫”与“室”所指范围有广狭之分,“宫”指整所房子包括院墙,“室”指房屋内部。

B. ,“赋”是古代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铺叙夸张,讲究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韵散结合,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自己的思想。

C. 四海,古人曾认为九州大地的周围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指世界各地。

D.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蜀山兀,阿房出。”极写修阿房宫工程浩大。一“兀”一“出”,一因一果,亦是一苦一乐。

B. “五步”“十步”极写楼阁众多,“廊腰”“檐牙”极写姿态生动,“各抱”“勾心”极写布局精巧。

C. “几世几年”,写时间之久,“剽掠”写搜刮之厉,“收藏”“经营”“精英”写物品之美,“倚叠如山”写搜刮之多。

D.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四个短语,每个短语中一贵一贱,用这样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弃掷逦迤”,揭露了“六国之人”荒淫奢侈、挥金如土的罪恶生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入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相关链接:

①一次,钱伟长应邀给国内大学生讲有关学习问题时说:“世界上没有天才,人的所有才能都是后天获得的,学习就要勤奋刻苦”;他诚恳地告诉同学:“大学毕业后,我也没停止过学习……我现在每天学习时间还比你们多,我每天晚上八点开始,这是我的学习时间,不到凌晨两点我是不停止学习的……”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摘自百度《钱伟长的故事》)

②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钱伟长妻子名叫孔祥瑛,是清华中文系的才女,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建国后,钱伟长又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在“文革”动乱中同样受苦受难,但他们始终相互扶持,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走过了61年的风雨岁月,不离不弃。(摘自《武林军事网》)

1.下列不属于钱伟长的人格魅力的一项是

A. 家境贫寒的钱伟长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就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

B. 钱伟长想进物理系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有训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有训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

C. 钱伟长“活到老,学到老”,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6岁学电池学,64岁学计算机。

D. 1931年,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 钱伟长和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表明了他们是相互勉励,要努力取得顶尖的成就。

B.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照搬苏联时,钱伟长勇敢的站出来反对,并不惜用政治生命与之抗争,说明了钱伟长有思想、很独立。

C. 钱伟长曾被错划成“右派”,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妻子孔祥瑛不离不弃,与他一起度过了最落魄不堪的日子。这对世纪恋人共同携手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

D.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从而一举成名。

E. 1948年,钱伟长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

3.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钱伟长读清华大学时弃文从理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为达目的做了哪些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本文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的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

B. 原文第2段写“我青年时最喜爱”这篇散文,这是如今听到有人朗读此文时心情变得“平静”、“清澈”的原因。

C. 第4段“五十年过去了”,“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这是如今听到中这篇文章“眼里还有泪水”的原因。

D. 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比喻生动。

2.作者说“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依据原文,作者想到了什么使自己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我”对鲁迅的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复杂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语、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家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人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力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祸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词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妮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鼓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为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大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家训”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  家书、家范等形式。

B.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 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为政、治国为最主要。

D. 家训中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 以正等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到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成文的家训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见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

B. 有些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C. 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在“家训”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

D. 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的家书,比板起面孔的家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历代的名人志士、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 “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体现了封建士大夫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家训内容。

C. “治家”中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祸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D. 封建士大夫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刘是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大四学生,今年他在老家进行贫困生建档立卡登记后,按照规定可申请6000元助学金生活补助,他准备从中拿出3000元购买一台电脑,用于专业课学习。但在审批时,学校却以“能购买笔记本电脑不算贫困生”为由,不给他发补助款。而学校依据的《高等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为2007年制定,至今已经有10年的时间。

你怎么看待学校的做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文)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中国文化主动走出去,能让各国人民近距离或直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势必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只要大批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具备了优良的素质和文明的举止,中国文化的地位就能随之提升。中国向世界提供尽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就会快速传中国文化。

①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一定会让各国人民改变以往形成的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非大猩猩莫属,两个物种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科学家通过对人类和所有灵长类的大脑结构分析发现,①__________:大同是指基本的结构是相同的,小异是指②__________。某个部位的神经细胞数量越多,所承担的功能就越发达。比如黑猩猩的瞬间记忆的能力超过人类,就是说在黑猩猩的大脑中,负责瞬间记忆的部位的脑神经细胞数量超过了人类,因此,③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面对徐悲鸿的邀请,齐白石辞谢道:“谢谢您的厚爱,我只不过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您的不情之请,恕难从命。”

B. 进入2017年以来,公司的效益连续下滑。在危急关头,他不计个人得失,主动俯就财务总监一职,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

C. 临近期末考试,本来想安安静静地复习,家里却不断有人来叨扰,复习效率极低,实在令人心烦。

D. 我翻开筹委会赠阅的《百家论坛活动指南》,看到许多名家都来出席,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让我受宠若惊。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气象条件如果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对京津冀大部分区域来说,即使是周边地区同时依据“大气国十条”规定的标准减排,也难以实现它所要求的浓度目标。

B. 由于航母在作为施加军事和政治压力的手段时所表现出的巨大作用,以及在执行“冒险”行动时所表现出的极高效率,是推动各军事强国不断发展航母的主要动力。

C. 北京滑雪场九成以上受伤者为初学滑雪者,大部分在未接受专业指导或训练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中高级滑道,从而导致自己受伤或撞伤他人概率更大。

D. 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围绕当地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产业开发的内容展示,成为许多展团的亮点。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