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庆节假期第一天,广州一对老夫妇前往南京看望在A大学就读的女儿。没想到见面之后,女儿不仅责怪父母不经她同意就来南京,而且丢下他们和提前约好的同学前往苏州游玩。老夫妇俩只好返回了广州。

国家某家庭类杂志针对此事在网上展开了讨论,请从“老夫妇俩”或“女儿”中任选一个角度,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日剧《深夜食堂》是一部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翻拍成中国版后,也一定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好评。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众多,所以只有在中国,才能拍出以美食为载体的优秀剧作。只要喜欢中国美食,就会被美食背后的故事所感染。

①原作经典受人喜爱,翻拍后不一定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好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① ______________,用于写信的简则称为“书简”。在书写之前,要挑选青竹简,在微火上烤炙使之脱水,就是把竹简的水分蒸发出来。经烤灼,② ______________,犹如人体出汗。经烘干的竹简易于书写,且不易虫蛀,③______________,“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

A. 他年近古稀,但高堂与家母依然健在。

B. 你的事情,我当然会海涵,不会计较的。

C. 不必这么客气,做这点小事只是举手之劳,何足挂齿。

D. 你的设计方案我看过了,其中的不妥之处,我已经斧正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济南文化西路的慢行一体路使用彩色沥青打造,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景观效果,增加现代化都市气息,而且也可以避免普通沥青路面黑色的单调性,提高司机和行人的注意力。

B.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多处目标3月21日晚遭到西方国家战机的空中打击。这是自19日以来西方国家第三次空袭的黎波里目标。

C. 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 老教授终于被他的言行所打动,答应为他修改毕业论文。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② 我和他性格不同,观点各异,方枘圆凿,很难合作。

③ 哪知都督传见他后,东问西问绕了好大的一个圈儿,后来图穷匕见,道出本意。

④ 大家赞扬这个方案犹如抱薪救火,一定会把这次改革的“三把火”烧得更加旺盛。

⑤ 《战狼2》在我市上映时,电影票极其难买,电影院内中途退场的观众也是凤毛麟角

A. ①  ②    B. ②  ④    C. ③  ④    D. ①  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呈现出一种朦胧、娇羞美,而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中的荷花却呈现出一种艳丽美,其句子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的作品多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苏轼《赤壁赋》中用大胆的想象来描绘箫声超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第一个中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怀疑、厌倦。

B. “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寄意深刻,韵味悠远。

C.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作者撷取萧瑟秋风、纷飞落叶这两个典型的秋色秋景,慨叹被贬后的无聊,以哀惋的笔调道出人生百无聊赖之情。

D.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以想象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稍为缓解;“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忧国之心,身世之感。

E. 本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2.本首词与《赤壁赋》为苏轼同一时期作品,《赤壁赋》中作者内心已趋于平淡、释然,本词的思想感情是否与其相同,结合“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项王怒,亨陵母。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及绛侯周勃等,皆 曰 高 帝 定 天 下 王 子 弟 今 太 后 称 制 欲 王 昆 弟 诸 吕 无 所 不 可 太 后 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

                                              (节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

注:①亨,即“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B.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C.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D. 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古代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B. 古代对“死”的称呼不同,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称“卒”。

C. 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三是降职,通常称“左迁”。

D. 唼血为盟,古代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唼血: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陵善于审时度势。高祖在沛县起事,攻入咸阳时,王陵不肯服从沛公。等到汉王回师攻打项籍,王陵才带兵归汉。其母死后,王陵才最终跟随汉王平定天下。

B. 王陵敢于直言。吕后想立吕姓之人为王,王陵因“白马盟誓”而坚决反对吕后的做法,太后十分不高兴。

C. 王陵性格耿直。当陈平、周勃赞同吕后分封吕氏做王时,王陵责备他们逢迎讨好、违背盟约,有什么脸面在地下见高帝。

D. 陈平具有大局观念。陈平虽然“与高帝唼血而盟”,但他为国家安定、刘氏后代的大局着想,并没有反对吕后的做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  

(2)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近年来有关部门和企业持续推出网络提速降费举措,对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会议要求有关方面进一步顺应社会期盼,继续深挖潜力,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加大电信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公众要理解这一过程的复杂和艰辛,多一些“过程意识”;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问题意识”与“过程意识”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世界日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网络提速降费不仅有助于建设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也有助于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让网络更加便民、利民,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整个社会将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

(摘自2017年2月24日新华网)

材料二

自提速降费提出以来,我国相关部门、三大运营商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我国网络架构和网络运行监测手段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到去年底,三大运营商共建设4G基站超过245.6万个,发展4G用户6.85亿户;光纤宽带普及率不断攀升,流量单价持续降低;推动取消长途漫游费……

“近年来提速降费工作得到稳步推进,国务院、工信部的计划目标运营商都达到了。”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整体正在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移动互联网推动消费模式共享化、设备智能化和场景多元化的趋势正在显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部分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问题。

付亮表示,提速降费工作开展以来,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往往会在套餐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流量,比如赠送本地流量和闲时流量等,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还是有部分用户感受不明显。在下一步调整资费时,应更多从民众感受入手,选择用户群规模较大的资费种类加以调整,让更多人感受到电信普惠服务的便捷和实惠。

目前,我国网络覆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宽带普及度逐年提升,但在部分城市核心地带,光纤难进小区“最后一公里”等“卡脖子”老大难问题仍然不少,政策的落实和推进尚存不小提升空间。

(摘自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强调有关部门提出“提速降费”举措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措施。

B. 材料一指出网络“提速降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公众要多一些“过程意识”,相关方面多一些“问题意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网络提速降费才能凝聚更多的价值共识。

C. 材料二指出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网络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信基础建设和服务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服务项目不合理、光纤入户难、普惠范围有限、创新乏力等。

D. 材料二认为运营商在规划制定套餐时,虽然流量平均单位价格下降了,但套餐价格根本没有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实惠。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为合理的两项是              (   ) (   )

A. 材料一中提出只要网络“提速降费”举措能落实,就会推动经济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拉动消费、便利和丰富群众生活。

B. 材料一认为网络“提速降费”有助于塑造低成本、高效率社会,是进一步促进创业就业和经济转型,乃至整个社会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前提。

C. 材料二是新华社的评论,代表政府的声音,相比材料一,逻辑性更强,措辞更加谨慎,但在“形象性”上就逊色得多。

D. 材料二首先肯定了三大运营商在“提速降费”上做出的贡献,但“提速降费”在基础建设和政策的落实和推进方面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E. 两则材料均以“降费提速”为中心论述,但重点不同,材料一重点说的是“提速降费”的意义,而材料二重点说明“提速降费”的具体问题和措施。

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提速降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的气味

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形象地生动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诱惑力。

B. 北京城很大,作者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特色,是季节变换的代表。

C. 文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秋的气味”应该够大,但作者围绕“炒栗子的香”和“牛羊肉的膻”着笔,这样的细节写出了作者的欣喜和欲望,足以让人玩味不已。

D. 本文语言精炼,娓娓道来,本色真实,自然天成。作者笔调平实,京味儿纯正,文化底蕴厚重。

2.请结合文章,分析老五的人物形象。

3.《秋的气味》中“气味”具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先秦“忠”观念的演变

解颉理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是一定社会形态在思想意识和语言文字上的反映,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作为中国古代伦常德目之一,不仅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亦内化为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于人们的心理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源于“中”,“忠”乃“中”之引申义,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忠”这一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对其军事首长及其他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本义。虽然“忠”字在字源上出现甚晚,但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则显然早已存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忠”观念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的时期。“忠”的主客体之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基本完成,并且日益成为主要的政治道德信条,“忠”观念的这一演变趋势下延至战国晚期,经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使之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 作为政治伦理的“忠”,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其内涵表示的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深沉的自觉意识,“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非仅为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随着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则越来越强调对于君主个人的绝对服从了。

总的来看,在历史上具有丰富内涵的“忠”观念,到了秦代已经演变成了“忠君”,作为后世五伦之一开始定型下来。尽管到了后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忠”的内涵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即为“忠君”的模式、窠臼。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种观念适应了封建制度下君主专制的需要;只有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传统“忠”观念强调个人的公而忘私的诚信,追求廉洁奉公、公正公平,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视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强调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是传统“忠”观念的积极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是可以作为借鉴的,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优秀部分,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

1.下列对“忠”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表现为对他人、社会的一种责任心和道德行为,是中国传统道德最基本的规范之一。

B. “忠”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更内化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理。

C. “忠”观念在先秦时内涵丰富,秦代已演变成了“忠君”,作为五伦之一开始定型。在秦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发展变化,但基本上都没有跳出“忠君”的模式。

D. 传统“忠”观念既强调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有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最高要求,同时强调危难之际勇于献身,所以,传统“忠”观念具有一定的积极因素。

2.对“忠”观念演变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忠”观念起源于部落军事民主制下,在前文明时代就已广泛存在,它不仅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的确认与服从,而且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向往与追求。

B. “忠”观念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其本义主要以王道体现,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规范先于“忠”字字源,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日益定型和普及。

C. “忠”的主客体之变并成为主要的人生信条是在战国晚期完成的,荀子、韩非子的理论论证在“忠”成为主导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道德规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 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的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战国以后封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秦汉以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就越来越强调个人绝对服从君主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先秦时期,“忠”观念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不仅体现了个人行为准则,也体现了对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B. 在先秦相当长的时期,“忠”观念在政治伦理方面主要是一种对国家、社稷的自觉意识,其价值依据就是共同体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个人关系。

C. 封建制度下“忠”的内涵基本上不会跳出忠君的模式,是因为忠君观念适应君主专制的需要。因此说,只有消灭封建制度,这种束缚人的思想观念才会真正地消失。

D.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可以借鉴传统“忠”观念,我们要真正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只有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

 

请以“不,这不是我想要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立意自定;(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本报阿布扎比10月20日电 (记者韩晓明) 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19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闭幕。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52名中国“年轻工匠”在本次大赛中共参加了47个项目比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中国队位列金牌榜首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世界技能大赛由世界技能组织每两年举办一届,是当今世界地位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那种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请解释加点成语的意思。

①寥寥无几:

②不毛之地:

(2)下列各项中排序恰当,且填入甲后能使上下文语意协调的是

①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

②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③可惜这样的地方又缺乏足够的精神给养

④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

A.①②④③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手  表 (欧阳明)

  高力在表店为父亲精心挑选了一块手表,瑞士名表。目的是为了感谢父亲,因为父亲当年曾给他买过一块上海牌手表。

  那块表当年买得很贵,七十二元,要卖几百斤谷子,是家里几年的现金收入。

  父亲买那块表是因为高力考上了大学。高力是村子出的第一个大学生。父亲为此走路腰杆都直了。当年,高力家在村子里最穷,从来就没人瞧得起,对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还供孩子读书,总是讽刺挖苦。

  母亲觉得父亲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问父亲,哪来的钱呀?

  父亲乐呵呵地说,借的。   

  今后拿什么还呀?母亲顿时满脸愁容。

慢慢还,儿子读大学,没块表,多丢人啦。父亲得意的笑着。后来为了那块表,父亲帮人打了一个多月的谷子,脸晒得黢黑,手上到处是伤。

  高力戴着那块上海牌走进了大学,走进了城市,开始了崭新的生活。那块咔嚓咔嚓不停走动的表,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能懈怠。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留在了城市,有了一个体面的职业。高力很爱惜那只表,除洗浴时怕进水取下来小心存放,其余时间都戴在手腕上。

  高力想,有钱了,一定得给父亲买块表。可工作了很多年,高力也没富裕起来。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

  高力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一个干部子女。可女孩的父亲坚决反对,说,看他戴的表,就知道家里穷,你嫁给他能有好日子过吗?女孩的父亲有好几多块瑞士名表。和女孩分手后,高力把表给了父亲。父亲说,你戴吧,上班好有个时间。高力说不用了。他没法给父亲解释。

  高力发誓要买块名贵的手表。他背着父母辞去了公职,没几年,竟奇迹般发了。有钱后,他相继买了8多块瑞士名表,块块价值不菲。但由于应酬太多,四处奔波,却把给父亲买表的事忽略了。直到上次回家,看到父亲手上的那块上海牌,才又突然想起。

  高力给父亲买表的另一个目的,是想靠这块表,改变父亲死活不进城的态度。

  有钱后,高力就一直想把父母接进城里居住。但父亲不答应,说空气不好,太嘈杂。父亲不同意,母亲自然也不敢同意。母亲一辈子都听父亲的。上次回去,父亲还是那个态度。

  回到家,高力对父亲说,爸,把右手伸出来。

  干啥?父亲问。

  伸出来就知道了。

  父亲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

  我给你买了一块表。高力把新表展现在父亲面前。

  父亲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说,不要,我有表。

  那表都20多年了,肯定坏了。高力说。

  又不是泥做的,怎么会坏!我每天都和新闻联播的时间对了,准得很。父亲说。

  这表很贵的,比那块贵几百倍,你辛苦了一辈子,该戴块好表了。高力继续劝。

  父亲坚决不换,说,表是看时间用的,又不是拿来吃的,都一个圈圈,有什么好不好的。

  高力无可奈何,摇了摇头,把表揣进了裤兜,直接说进城的事情。

  父亲没直接回答愿与不愿。问他,你是经过杨柳湾回来的吧?

  不从那里从哪里回来呀?高力不明白父亲究竟想说啥。

  看到那一片田土了吧?

  嗯,全是大棚蔬菜。

  那是高山承包的,搞农业开发。父亲说。高山是高力的堂兄,在城里搞房屋开发很多年了,比高力有钱多了。

  现在,他父母都回来住了,自己也搬了回来。父亲继续说。

  高力忽然明白了父亲转弯抹角的意思,说,你是想我搬回来?

  你爸看到这么多地丢荒太可惜了,想你也回来承包,还可以吃自己种的粮食。你们城里现在吃啥都不放心。母亲插话了。

  父亲接着说,搞农业不一定就不赚钱,再说了,钱赚多了也没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见高力不语,父亲突然伸出右手说,你看看这表,不管时针分针秒针,都只能围着表圈转,从哪里出发,还得回到哪里。人一辈子,就是转圈。现在,你们城里越来越不像人呆的地方了,我们跑去干啥?我估计,今后,说不定城里人会往乡下跑。

高力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时竟无言以对。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开篇叙述高力给父亲精心挑选手表及其目的,既可见出高力的专注与用心,反映其内心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也为后文情节的展开起到伏笔作用。

B. “美好的愿望,像月亮,一直挂在遥远的夜空。”这句话运用比喻手法,反映了高力一直渴望富裕起来的念想虽然纯洁美好而要实现却遥遥无期的内心感受。

C. 小说文字简洁,也重视细节描写,如 “颤颤巍巍地伸出了右手”“手像被蜂刺了一下,突然缩了回去”两处,看似简单,却真切地折射出人物内心细微的活动。

D. 小说突出了心理描写,尤其重视通过对话反映人物内心活动、情感变化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夫妻对话、父子对话的一张一弛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E. 小说的内容温馨而深刻,既反映人间亲情,又蕴含作者对人们游离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生活现象所作的观察与思考;结尾高力的“无言以对”意味无穷。

2.小说以“手表”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语段基本上很短小,甚至较多地使用一两句即成一段的形式。在情节安排上,作者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桂棹兮兰桨,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祖母刘愍臣孤弱,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__,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

(4)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5)曹操《观沧海》中描写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狂风停止之后云

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引出下文屋破又遭连夜雨的境况。

(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8)杜牧《赤壁》一诗中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相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墙往往而          是:这样

B. 变矣            再:两次

C. 二世              乳:用乳汁喂养

D. 大母余曰          过:经过

2.下面对选文画线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爨,炊也, 本意为烧火做饭。异爨,各自起灶做饭,借指分家。

B. 先,在文中是对死者的尊称。先大母即去世的母亲,先妣即去世的祖母。

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古代指男孩子15岁左右。

D. “象笏”,象牙手板。在明代象笏为一品到五品官员上朝所持,用以指画或记事。

3.下面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段文字主要写了三件事,一是大家庭的离析和破落,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

B. 本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的深切怀念。

C. 本段文字通过对语言、动作的刻画来追忆母亲和祖母,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法,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

D. 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忽辛传

忽辛,至元初以世臣子备宿卫。至元十五年,出为河南等路宣慰司同知。河南多强盗,往往群聚山林,劫杀行路,官军收捕失利,忽辛以招安自任,遣土豪持檄之。未几,贼二人来自归,忽辛赐之冠巾,且谕之曰:“汝昔为贼,今既自归,即良民矣。”悉放还,令遍谕其党。数日后,招集其为首者十辈来。忽辛命吏籍其姓名为民,俾随侍左右,夜则令卧户外,时呼而饮食之,各得其欢心。群盗闻之,相继款附。

大德九年,改云南行省右丞。既至,条具诸不便事言于宗王,请更张之,王不可。忽辛与左丞刘正驰还京师,有旨令宗王协力施行。由是一切民之政,悉革而新之。豪民①规避徭役,往往投充王府宿卫,有司不供给。忽辛按朝廷元额所无者,悉籍为民,去其宿卫三分之二。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忽辛与刘正反覆研鞫②,反状尽得,竟斩之。军粮支给,地理远近不同,吏夤缘为奸,忽辛籍军户姓名及仓廪处所,为更番支给,吏奸始除。

先是,赡思丁为云南平章时,建孔子庙为学校,拨田五顷,以供祭祀教养。赡思丁卒,田为大德寺所有,忽辛按庙学旧籍夺归之。乃复下诸郡邑遍立庙学,选文学之士为之教官,文风大兴。王府畜马繁多,悉纵之郊,败民禾稼。忽辛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所,民得以安。

广南酋沙奴素强悍,宋时尝赐以金印。云南诸部悉平,独此梗化。忽辛遣使诱致,待之以礼,留数月不遣。酋请还,忽辛曰:“汝欲还,可纳印来。”酋不得已,赍印以纳。忽辛置酒宴劳,令偕印入觐,帝大悦。

至大二年,以母老谢职归养。明年正月卒,谥忠简。

(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注]①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欺压百姓的人。②研鞫:审讯。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遣土豪持檄之        谕:告诉

B. 由是一切民之政      病:患病

C. 有司不供给          胜:承受

D. 令偕印入觐          讽:劝谕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B.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C.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D. 马龙州酋谋叛/阴与外贼通/事觉/宗王为左右所蔽/将释不问/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忽辛治匪有方。在河南任职时,面对猖獗的盗匪,他采取了招安的政策,并和投降的盗匪在一起吃饭喝酒,关系打得火热,终于解决了匪患。

B. 忽辛不畏强权。在任云南行省右丞时,他希望宗王能改革一些不够便民的政策,却遭到反对,后来和左丞刘正到京城报告朝廷,终于取得了成功。

C. 忽辛热心于教育。他从大德寺夺回了提供祭祀教育费用的学田归还孔庙,并在郡县普遍设立学校,选文学之士为教官,使文风大兴。

D. 忽辛智服边酋。忽辛派人招引来强悍的沙奴,以礼相待,留住数月不让他回去,逼迫沙奴交出金印,并设酒宴款待劝沙奴带着金印入朝觐见,皇帝大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辛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所,民得以安。

(2)至大二年,以母老谢职归养。明年正月卒,谥忠简。

 

下列对顾城诗作《远和近》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写于1980年6月)

A. 此诗反映了现实中人际间的隔阂、诗人内心孤独,也隐含诗人对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向往与希冀。

B. 诗中的“远”“近”,本是客观存在的空间距离,但在情感作用下,心理距离的远和近却产生了互换。

C. 诗句中“云”象征着美好淳朴的自然,“你看云时很近”,是通过观赏自然写出人与人心灵上的亲近。

D. 此诗匠心独运,认真体味,诗歌的语言中透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甚至含有一种神奇变幻的美。

 

下列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报告文学,融合新闻报道及文学手法于一体:既要求报道客观真实,又允许借助文学创作的技巧;但要以叙事为主,不应涉及抒情、议论。

B.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先河的鲁迅,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赋,起源于战国,是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篇幅长短不限,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它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陈手法。

D. 古代丧服有“期”“功”之说,期服指服丧一年;功服分大功(九个月)和小功(五个月)。服期服和功服的都是同族中血缘关系较近的人。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死水》是现代格律诗的典范之作,它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体现了严谨的“建筑美”,在辞藻运用方面,极富色彩感和画面感,具有鲜明的“绘画美”。

B. 《再别康桥》诗中描绘了西天的云彩、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水潭等意象,这些意象的总体特点是轻柔、秀丽、婉约,蕴含着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C.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诗人用“闪电”来比喻“幸福”,表达了他对幸福的体验或对生命的感悟,他所感受到的“幸福”是并不常在的,而是在某个瞬间感到的,仿佛是一刹那间的照彻。

D. 《十八岁出门远行》先用很大篇幅写少年出门远行碰到的悲惨事件,最后才回头写走出家门时欢快的情景。这样倒叙的作用是为了构成对比,突出现实世界的荒诞,表达了作者对找不到“旅店”的失望与愤怒的情感。

 

下列各句中,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物连眨眼的工夫都不到就过去了。

B.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译文:祖孙二人,彼此互相依靠着过日子,因为这种私情(或“发自内心的感情”)我不能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C.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文: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车篷一样了。

D.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等到对所达到的情景、地步已经厌倦,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了。

 

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 而祖母刘夙婴疾病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 何为其然也                                且何谓阁子也

D. 客有吹洞箫者                              仰观宇宙之大

 

下列各项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持一象笏至                          每览昔人兴感

B. 扣舷歌                                  呱呱

C.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州司临门,急星火

D. 足音辨人                              犹不能之兴怀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次:旁边,指水边

况修短随化,终于尽                          期:会合

B. 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申诉

后五年,吾妻来归                              归:回家

C.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胜:美景

纵一苇之所                                 如:到……去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                 喻:比喻

D.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食:享用

某所,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

固知死生为虚诞                               一:一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人才与环境的关系就像土壤与树木的关系,人才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哺育和滋养,人才发展环境的优劣已经成为当今人才竞争取胜的关键。

B. 古代印第安人已经学会用一些原始的方法提胶并制作一些产品,比如弹力球,有弹性的瓶子,甚至知道把胶涂在衣服或脚上能起到防水。

C. 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做出贡献。

D. 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起其他城市的效仿。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台湾的不少报纸都有文史版,专题刊载文学艺术历史等普及性文章,但曾几何时,这些文史版都被砍掉了。

B. 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合作是互帮互助。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世界经济如何冷暖,中国支持非洲的力度都不会减弱。

C. 十多年的知青生活使他备尝了人世的坎坷,后来他虽回到城里,但人到中年才当上一名小学教员,案牍劳心,含辛茹苦

D. 一个失意人,能在一群得意人之间谈笑风生,面面相觑,才是有骨气;一个得意人,能在一群失意的朋友间,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得意,才是会做人。

 

在下列各句中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环保公安联手,查小流域污染,       污染企业,还设置高达3000元的奖金来征集污染线索。

②人们对“中式卷烟”入围国家科技奖提出疑问,科技部就此事首度做出_____,称将于公示期结束后,提出处理意见。

③在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大力     “理解精神”无疑将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深远的意义。

A. 曝露     回应     弘扬    B. 曝光    反应    发挥

C. 曝露     反应     发挥    D. 曝光    回应    弘扬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嬉笑                寒喧             慢不经心          惊涛骇浪

B. 座落                废墟             遍体鳞伤          星晖斑斓

C. 穿梭                窒息             掉以轻心          熙熙攘攘

D. 修葺                笙萧             不可思异          猝不及防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