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xuè)      当(zhóu)      (chàn)动      旁(jī)博采

B. (chǔ)决      (jiá)袄       造(yì)        蓊(wěng)郁郁

C. (bó)       (sù)        (jìng)敌      混(hún)沌沌

D. (sào)帚      肄(yì)业        袅(nuó)       (sù)之高阁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某企业举办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小云经过反复酝酿,确定了创意主题和设计方案,并邀请小宏、小腾两位同学参加相关事宜。最终,小云领衔设计的参赛作品荣获了特等奖,获得了3万元高额奖金。

某报记者就奖金分配问题采访了他们。小云认为荣誉是三人集体合作的成果,表示要一起协商,合理分配奖金;小宏决定把自己的那部分奖金让给小腾,帮助他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小腾则建议大家把奖金都拿出来,设立创新驱动基金,以便鼓励更多的同学参加创新活动。

对于三人的想法,如果你是老师、企业家或家长,你倾向于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两处问题。

高二有个男生因其貌不扬比较自卑,甚至想放弃学业。年级主任鼓励他说:“其实长相并不重要,其貌不扬也有优势。其貌不扬的同学受到的干扰少,都会努力学习。只要努力学习,学习成绩就一定会优秀。所以其貌不扬的同学反而可能考到好大学。只要在好大学读书,人生就一定能取得骄人的成绩。你应该换种思路,向那些努力学习的同学看齐,在奋斗中寻找人生的成就和自信。”

①其貌不扬的同学不一定就会努力学习。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①________________。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谓“得道”,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而言,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兹定于本周日上午十点在艺术楼401召开会议,请各班班长、团支书务必准时参加,不准迟到。

B. 那些所谓的书法算得了什么?以后有机会我让您看看我的墨宝,体会一下什么样的书法才是真正的书法。

C. 小张刚到外地工作,有一天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小张对同事说:“先父要我多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请多指教。”

D. 市教育局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评出九位师德标兵,从今天开始,书刊将陆续刊登介绍他们先进事迹的文章,以飨读者。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要形成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生态,除了依靠法治手段,还要重视网络伦理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

B. 能否推动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密切双方在教育、旅游、体育等领域的联系,是引导中澳关系能够走向更为广阔前景的关键。

C. 任何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不得非法使用、收集、加工他人个人信息。

D. 在北京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典礼上,校长林建华寄语毕业生: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要为了一时的便宜丧失了对原则和底线的坚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

①这家新成立的私营银行里,营业员对储户热情周到、细大不捐,所以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9日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谈到中朝经贸合作时说,作为 一个原则,中朝作为两个邻国保持正常贸易关系是无可非议的。

③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k市市场上只剩他们五家企业平分秋色

④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大地黄金灿灿,送走了七月流火的酷夏,夏去秋来,迎来美好的金秋。

⑤欧洲杯决赛场上,随着葡萄牙前锋埃德尔在加时赛第109分钟的一脚劲射破门,整个球场顿时沸腾起来,葡萄牙球迷热情的欢呼声、叫喊声不绝如缕

⑥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A. ③④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②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在《师说》中,韩愈指出 老师职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凉。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辛弃疾立志收复中原,可惜朝廷早已将他遗忘,他只好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当时诗人寓居于此。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与语法结构上上下相承,前后不能颠倒),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奔放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1.下列对于材料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 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没有合理性。

C. 材料三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可能存在的隐患,也对现有已出现的不妥做法提出了批评。

D.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E. 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3.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本文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头描写了冬天室外昏暗的天色和寒风凌冽的景象,与后文室内的温馨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B. 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透过“我”和“妻子”的对话,使读者对小说主人公有了了解,也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C. 小说描写“我”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巡夜老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先扬后抑,表达了“我”对巡夜老人的理解、同情。

D. 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一方面丰富小说的内容,另一方面突出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小说主旨。

2.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老人吆喝声的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策》到底是不是历史学著作

《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其与《左传》《史记》《国语》等一道归入“春秋类”:“《战国策》三十三篇,记春秋后。”四部归类法出现后,人们多将其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宋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予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盖出于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此。”此后,高似孙《子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都把《战国策》归入子部。那么,《战国策》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籍呢?在笔者看来,主张该书为历史学著作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策”不是“册”

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如近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书林余话》卷1中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校注》中也有类似看法:“窃疑周秦游士甚重此书,以策书之,故名为策。以其札一长一短,故谓之《短长》。比尺籍短书,其简独长,故谓之《长书》《修书》。刘向以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定其名曰《战国策》。以‘策’为策谋之‘策’,盖已非此书命名之本义。”

然而考诸古字书,可知这一理解并不符合事实。《说文解字·竹部》:“策,马箠也。从竹朿声。楚革切。”《说文解字·册部》:“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楚革切。”叶德辉和王国维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故而认为“策”就是“册”,因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但《说文解字》对“册”字形的解释并不合理,因为从出土简册来看,虽然有长有短,但在同一部简册里,简的长短都是一样的。《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战国策》所载非史实内容甚多

《战国策》所载不少内容并非史实,比如“冯谖”,《史记》作“冯驩”。但先秦典籍中除《战国策》《史记》出现“冯谖”这个人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出现。韩晖根据缪文远《战国策考辨》一书所述,在《试论〈战国策〉之性质》中认为,“今本《战国策》中属于拟托之作,有98篇, 而今本《战国策》据上海古籍重校本有497篇,鲍本有494篇,姚本486篇,以百分比统计分别占19.7%、19.8%、20%”。以此来看,似乎《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实对应上。

这里的史实是对《史记》而言的,但《史记》所记都是史实吗?单就冯谖来说,此人只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出现,如果《史记》参考《战国策》内容的话,那么二者的可靠性就都值得怀疑。据郑良树《战国策研究》统计,《史记》中的《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齐世家》等11篇“世家”及《韩非列传》等23篇“列传”中涉及战国史实的文字总计4362行,其中与《战国策》所记大致相同的有2112行,占48%,涉及103章之多。如果《战国策》不是史实的话,《史记》中的相似内容就不是史实。如果将《战国策》中的伪托部分看作非史实的话,《战国策》中的非史实部分就绝不止20%。因此,以《史记》作为参考,从而将《战国策》看作历史类典籍是不全面的。李叔毅在《试论〈战国策〉之为书》中认为,“《战国策》不是史家为存史实而写的史书,而是另一种人按照特定目的而收录的一种资料。这不是说它没有历史价值,而只是说它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这一看法是比较客观的。

《战国策》为策士修习的教材

《战国策》又有《长书》《修书》《短长》等名称。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权变”意思,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他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是优劣得失之意。傅定淼在《“短长书”释名》中提出,足本或稍足本名“长书”、“修书”,存、佚错杂者谓之“短长”。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里面介绍了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初到秦国游说,希望得到接纳,但秦王并未重用,于是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经过勤奋自学,后来他联合六国对抗秦国,威风一时。苏秦在自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书籍,例如“太公阴符之谋”之类的谋略之书。笔者认为,除了这些书目,他还会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但这样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苏秦如果要去秦国,需要了解秦国的局势,然后根据自己平时做的笔记大纲,找出游说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就属于《短书》的内容。

据此,笔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刘向名之曰《战国策》,是取其内容而言的。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学者叶德辉说“余意当时以一国之事为一策,而其策有长有短,故又谓之《短长》。刘向又谓为游士策谋,盖不知策为简策之意”来说明“策”即“册”,他认为《战国策》是历史著作。

B. 本文作者认为《战国策》里有80%左右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大都能和《史记》对应上;所以《战国策》80%左右的内容是历史事实。

C. 战国时期有一个特殊阶层——策士,策士们知晓天下机变,通晓各种权术,有很好的口才和辩才,能解决诸侯国棘手的问题。

D. 作者认为《战国策》是“秦火”后留存下来的战国时期“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部归类法出现后,人们多将《战国策》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唐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

B. 人们以《战国策》为史学著作的依据之一,是认为“策”即“册”。汉代刘向、清代王国维、近代学者叶德辉等人的所有著作中都有此观点。

C. 作者认为《战国策》的“策”如果是“书册”之义,刘向可以直接用《战国册》的名称,不必用“策”来代替“册”。可见,这里的“策”是“策谋”,不是“简册”。

D. 叶德辉和王国维认为册“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因为他们试图将“长短”的名称和《说文》对“册”的解释联系起来,认为“策”就是“册”。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家洲在《“短长”释义》中认为,短长既不是杨宽在《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史料价值》一文中所认为的简牍规格形制大小,也不是叶德辉、王国维认为的 “权变”意思。

B. 孙家洲在汉末应劭和魏人张晏提出的“短长”应是“纵横之术”的解释上,认为“短长”是优劣得失之意。

C. 《战国策》中记载了苏秦的故事,他勤奋自学,本文作者认为苏秦读的书中有一些类似“案例教学”的书或者笔记,这些“案例”也可以汇集成册,用于平时反复学习,“简练以为揣摩”。这样的书比较长,所以就称之为《长书》或《修书》。

D. 战国时,大部头的简册不容易随身携带,方便携带的都是一些比较短小的书,类似今天的“手册”、“宝典”或“锦囊妙计”,这样短小的书称为《短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③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容若)

④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⑤门外的繁华不是我的繁华。(钱钟书)

⑥打铁还需自身硬。(习近平 重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是某中学读书节活动学生筹备委员会发给本地某知名作家的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三 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我校第五届读书节将于 2017 年 10 月 25 日至 10 月 28 日举行。作为家乡学子,我们特向 您发出诚挚邀请,恭请您莅临指导并给广大莘莘学子发表演讲。虽然您现在已是炙手可热的 公众人物,事务繁忙,但我们仍十分期盼您的惠顾。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臭氧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是正还是邪,___________:在距地面10~50千米的高空,臭氧能吸收紫外线,_______________,是当之无愧的地球卫士;到了距地面10~100米的近地面,臭氧就换了一副面孔,_______________,使人头痛、胸闷甚至产生肺气肿等病症。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然,“空巢青年”也不会一直空巢下去。就连比较开放自由的美国人,    对婚姻存在质疑,    未婚者中依然有超过  90%的人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选择结婚。     ,社会的压力却往往不给“空巢青年”喘息的空间,每逢过年,④    上演逼婚的 戏码,也总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空巢青年”——仿佛一个人生活,⑤    生理有毛病,⑥    心理不健康。

A. 即使    但是    由于    总会    不是    而是

B. 虽然    可是    但是    都会    不是    就是

C. 即使    可是    可是    都会    不是    而是

D. 虽然    但是    所以    就会    不是    就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 G20峰会,首先要考虑采取措施确保全球经济治理更加高效,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完善包容关联紧密的经济部署以及处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等。

C.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D. 食药监总局28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工作的意见》,表示要对保健食品进行严格监管,严格保健食品原料。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代君王很多自以为圣哲,常固执己见、师心自用,遂致臣下多曲意逢迎,不敢进言。

②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④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⑥《中国在梁庄》以真实而辛辣的笔触,展示出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民的生存百态,可谓力透纸背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①⑤⑥    D. ②④⑤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1)《庄子·逍遥游》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阐明逍遥自在、无所待的状态。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作者恰似一只倦飞的鸟儿返巢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与邻翁登山亭

陆游

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

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1.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B. “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C. “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

D. “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

E. “野老逢迎一散怀”写出了诗人在朋友相继离世后只能与乡野老翁相处的无奈。

2.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杞,字伟长。父镐,荫补将作监主簿,知建阳县。强敏有才。闽俗,老而生子辄不举。杞使五保相察,犯者得重罪。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知横州。时安化蛮寇边,杀知宜州王世宁,出兵讨之。杞言:“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愿择文臣识权变练达岭外事者,以为牧守,使经制边事。”改通判真州,徙知解州。盗起京西,掠商、邓、均、房,焚光化军,其旧职,兼京西转运、按察使。居数月,贼平。

会广西区希范诱白崖山蛮蒙赶反,有众数千,袭破环州、带溪普义镇宁砦,岭外骚然。擢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广南西路转运按察安抚使。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次宜州,蛮无至者。杞得州校,出狱囚,脱其械,使入洞说贼,不听。乃勒兵攻破白崖、黄坭、九居山砦及五峒,焚毁积聚,斩首百余级,复环州。贼散走,希范走荔波洞,杞遣使诱之,赶来降。杞谓将佐曰:“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乃击牛马,为曼陀罗酒,大会环州,伏兵发,诛七十余人。后三日,又得希范,醢之以遗诸蛮,因老病而释者,才百余人。御史梅挚劾杞杀降失信,诏戒谕之,为两浙转运使。明年,徙河北,拜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知庆州。杞上言:“杀降者臣也,得罪不敢辞。将吏劳未录,臣未敢受命。”因为行赏。蕃酋率众千余内附,人以兵索酋而劫边户,掠马牛,有诏责杞。杞言:“彼违誓举兵,酋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酋不可得,既而兵亦罢去。

杞性强记,博览书传,通阴阳数术之学,自言吾年四十六死矣。一日据厕,见希范与赶在前诉冤,叱曰:“尔狂僭叛命,法当诛,尚敢诉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B.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C.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D. 岭南诸郡无城郭/甲兵之备/牧守非才/横为邕、钦、廉三郡/咽喉地势险阻/可屯兵为援/邕管内制广源/外控交阯/

2.下列对原文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补,也称奏荫、补荫、恩荫等,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

B. “署”表示暂代官职,在文言文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假、摄、权等。

C. 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 夏,宋朝的藩属党项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杞聪敏有才,长于地方治理。担任建阳知县时,针对当地的不良风俗,他让五户相保互相监视,并规定若再发生便处以重罪。

B. 杜杞足智多谋,战功赫赫。他先后镇压多地叛乱,善于与西夏周旋。围剿区希范、蒙赶时,先劝降,后进攻,最终迫使区希范、蒙赶投降并将其杀害。

C. 杜杞性格倔强,敢于坚持原则。蕃人首领率众降宋,夏派兵索要那位首领,乘机抢劫边民,朝廷下诏责备杜杞。杜杞坚持原则,不交回抢走的财物,则得不到酋长。

D. 杜杞博闻强识,通晓阴阳术数。他能算出自己四十六岁就死。一天上厕所时,见被他残杀的区希范和蒙赶在面前诉说冤枉,就严词斥责,不久去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次真州,先遣急递以书谕蛮,听其自新。

(2)贼以穷蹙降我,威不足制则恩不能怀,故数叛,不如尽杀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 “词”, 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所以,“诗词” 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在当时,诗就是辞。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与歌辞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 字。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 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的。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诗的延伸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诗的剩余产物,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从此以后,“词”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1.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B. 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诗词”。

C. 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不再等同了。

D. 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连用,也是用来指“诗的文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下常常带有“辞”字,后来简用做“词”字。

B. 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C. 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是指具有 歌词意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 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如《菩萨蛮》就是依“菩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如果从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 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 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诗余”这一名词的出现,使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 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是意识到了“词”可以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②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⑤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读了上面苏轼的六句诗词,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下面一则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有三处错误,请把修改意见写在下面横线上。

全校共青团员:

经研究,定于五月二日下午五时召开团员大会,布置召开“五四”青年节纪念会的有关工作。希大家按时参加。

2017年5月1日

前进中学团总支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大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①___________。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而②___________。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③___________,城市几乎是人在一统天下。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太原街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B. 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C. 他勉励新上任的领导说,新官才疏学浅,切忌好大喜功,施政要兼顾“软”“硬”实力。

D. 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B.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C. 不仅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 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把“身体健康、节日快乐”说成“身体快乐”,这是父亲衰老的信号——曾经出口成长的父亲如今已是语焉不详。这不禁让人慨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②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③消费者入住酒店,最关心的当然是服务质量,酒店管理方和消费者如果能够互相包容,相敬如宾,相关纠纷就不可能发生。

④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家喻户晓的名人,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⑤第二期华阴老腔培训班在华阴市文化馆开课,主办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老腔,让这门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薪尽火传

⑥一些老师担心,如果学生满足于网上搜索素材,很容易使写作流于复制和拼贴,这并非杞人忧天

A. ②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③④    D. ①⑤⑥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排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琅琊山有晦有明、交替变化的朝暮景象。

(3)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____________”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1)问遗:赠予。(2)绍缭:缠绕,装饰。(3)拉杂:堆集。(4)妃呼狶:妃,悲:呼狶,唏嘘。(5)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6)高:同“皓”,东方发白。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 诗人以“双珠玳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作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感情变化。

C. “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D. “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E. 本诗通过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

2.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根据两首诗内容简要概括。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