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1)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智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它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    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

2)刹那间好像有一双阴冷的鹰爪,丝丝入扣地      我的咽喉,顿觉手指发麻,眼冒金星。

3)我在五样中的鲜花一栏旁边,打了个小小的“×”,表示在无奈的选择当中,将最先放弃清丽      的花朵。

A.依仗   扼住   绝妙      B.依靠   压住   绝妙

C.依靠   扼住   绝伦            D.依仗   压住   绝伦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菲薄(狂妄)     鬼迷心窍(认识和思维的能力)

B.无可非议(不能议论)      高无上(最,极)

C一夫当关(一个人)        一如既往(从前,以往)

D忐忑不安(心神不定)      苟延残喘(延续)

 

作文:

岁月的流逝,带给我们每一个人一份礼物。健康的身体、丰富的学识是礼物,难忘的经历、深刻的教训也是礼物………这些礼物,无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请以岁月的礼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邸宅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析】
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

“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选自《台湾文学》)

1.联系上下文说说“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一句中“好像”一词的深意。

2.如何理解“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这个句子。

 

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名句。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一片神鸦社鼓。

(3)________________,吾将上下而求索。

(4)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_______,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____________,扼腕墓道,____________

(6)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

(7)臣心一片磁针石,____________________

(8)已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同时代的_______和宋代______“三苏”、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填入两个人名)

(2)本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个表达拟人的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3)《晚春》是韩愈诗中颇富情趣的小品,人们对诗意的理解众说不一。请对第三、四句中“杨花榆荚”的形象作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

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青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日:“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日:“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八月,天祥提兵至临安,除知平江府。上疏言:“宋惩五季之乱,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其中。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阁远,书奏不报。

明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元大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辗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二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从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日:“汝何愿?”天祥对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不忍,遽麾之退。天祥临刑殊从容,南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帝亲为第一                              拔:选拔

B. 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庶:希望

C. 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之                      与:结交

D. 拜而死                                乡:同“向”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① 君勉之               ② 缙绅而能不易志者

B. ① 建都督统御其中       ② 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

C. ① 为宰相,事二姓       ② 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D. ① 然不忍               ② 臣之壮也,不如人

3.根据文本,简要概括文天祥为挽救时局所做的事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

(2)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 “余额宝”是一项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 马航MH370失联后,中国政府一直牵挂着失联同胞的生命安全,启动全面应急和搜救机制,不放过任何疑点,表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

D. 中国珠算入选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经过历史上的风风雨雨,今天的人们对价值观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孔子曾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

依孔子的思路,是述其历史,是珍视历史中内含的价值,历史中自有价值,所以要述而不作

我们现在反思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理解到其中是有深刻含义的

现实中价值失落,所以才信而好古

此语颇为人诟病,被看作保守、复古。这恐怕是一种误解

A. ⑤①⑥②③④    B. ②⑥③⑤①④

C. ⑤④②⑥①③    D. ④②③⑥①⑤

 

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宁国府贾珍的儿媳妇秦可卿病亡,悲痛欲绝的贾珍决心为儿媳妇操办一场隆重体面的葬礼,然而妻子尤氏这时却偏偏卧病在床,不能料理家事,于是贾珍想到要请精明强干的王熙凤过来帮忙。(《红楼梦》)

B. 贾迎春,贾珍的妹妹,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后入栊翠庵为尼。(《红楼梦》)

C. 《欧也妮·葛朗台》以葛朗台的家庭专制、葛朗台与银行家及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欧也妮的爱情悲剧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串连小说,条理清晰,主次分明。(《欧也妮·葛朗台》)

D. 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又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下列四个选项中,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B.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去今之墓葬焉          买五人之头函之

B. 激于义而死            去今之墓而葬

C. 明死生之大          于是乘其厉声

D. 于其身也,耻师焉      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

 

下列各项中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几为巡徼所迫死(同“凌”,欺侮)                《指南录后序》

B.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人(自己)              《五人墓碑记》

C. 财以送其行(同“资”)                        《五人墓碑记》

D.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程度副词,十分,极)            《五人墓碑记》

 

下列各项中对有关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出使北营到南返福州期间的诗作结成的诗集,以表达作者心向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丹心。

B. 张溥,清末文学家。《五人墓碑记》被收为《古文观止》的压轴篇,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知。碑记又名碑志,刻在墓碑上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

C.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D. 楚辞是诗体名,战国后期由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楚国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又称为“骚体”。《楚辞》是总集名,由西汉刘向编辑屈原、宋玉及汉初东方朔、淮南小山的作品,编辑而成的诗歌总集。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走进公园,被一阵沁人心脾的芬芳所湮没,原来是鲜花在这里怒放,春姑娘踏上了大地,小草从土里钻出头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B. 这次考试我考砸了,班主任老师找到我,他漫不经心地跟我说:“跌倒了再爬起来,脚踏实地学好每一天。”

C. 爸爸他们球队一向是第一名的,这次竟然得了第五名,真是不可思议

D. 民族化的语言和传统戏曲中的表现手法,在电影制作过程之始终,被他们运用得出神入化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援例:引用成例。                      当国者:主持国事的人。

B. 寒暄:问寒问暖。                      貌敬:表面上表示尊敬。

C. 鳏夫:无妻或丧妻的男人。              邂逅:不期而遇。

D. 蹙眉:低眉顺眼。                      户牖:指古代的门槛很高的门。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shū祸      hùnfān     jūn巡       名zhuī

B. yān没      quán曲       逆 ān        遣qiǎn 绻quǎn

C. yáng狂      lóu      shē帐        门kuàng

D. 伛偻gōu lóu    熨yÙ贴         自duó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爸爸,为什么刚才吃饭的地方旁边的那一桌的人声音那么大啊?”

“那是因为他们比较开心吧。”

“那为什么你和我说话要那样小声说呢?”

“一个人心里不能总是装着自己,要考虑到身边还有其他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做到什么,却可以要求自己不去做什么。”

对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看法?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议论文,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某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工作流程,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清正的文化品格虽然为世人所赞扬,____,是很困难的。一是因为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在各种关系的牵制之下,影响了自我的判断与抉择。二是因为人生在世,___。欲望本无可厚非,但欲望多了往往被迷住心窍。因此,只有坚守原则,克制欲望,才能做到清正持守。海瑞敢于批评皇帝,那是把求生之欲看淡了,才有这份勇气;董宣面临湖阳公主的干涉,宁愿不要乌纱帽,也要顶住压力、坚持原则,___,才有这份担当。一个人只有能克制自己的私欲,才能像孟子说的那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了这样的大丈夫人格,才能锤炼出为官清正的文化品格。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这一辈子人,其实  ①  活一个心情。你每天多存入一些快乐,不比存入那些烦恼、忧愁、痛苦强吗?一生存入的快乐多了,你这一辈子取出的都是幸福;一生尽存入一些烦心事,你这一辈子就很难取出愉悦。地球  ②  成为生命的乐园,就是  ③  它存入了青山绿水  ④  蓝天白云——那是地球的一张张笑脸。  ⑤  ,这个快乐的星球,  ⑥  成为荒凉的地方。

 

A

还是

可能

由于

反之

B

就是

之所以

因为

否则

只能

C

不过是

之所以

由于

但是

才能

D

只是

因为

甚至

这样

只会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频发,已经成为社会一大公害,特别是近期发生的多起大学生被诈骗案,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对此类犯罪活动深恶痛绝。

C. 有关统计调查显示,近几个月我市空气质量下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环保专家分析认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污染源的首要因素。

D. 《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制作出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作品并不难,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感到甘之若饴。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夏以来,长江流域五风十雨,暴雨不断,水患连连,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②她上课前总要细看一遍教案,从来不用多媒体,一直手写,那些龙飞凤舞的板书是她对教学的极致追求。

③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新的问题是着急却没办法,跳脚而无抓手,试图创新而苦于缺乏思路,于是“跟随战术”大行其道。而跟随,说白了就是抄袭照搬,亦步亦趋

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③④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 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 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E.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2.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宿之曾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范汝为寇闽,以世将为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入境,韩世忠已平贼。迁尚书右司员外郎,又迁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会建昌兵变,杀守卒,婴城以叛,世将以便宜发兵讨平之。兵部侍郎,复知镇江。

未几,召为给事中兼侍讲,直学士院,复迁兵部侍郎。寻以枢密直学士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宣抚吴玠以军无粮,奏请踵至。世将既被命入境,约玠会议。蜀之饷运,溯嘉陵江千余里,半年始达。于是奏用转般摺运之法,军储稍充,公私便之。

绍兴九年,玠卒,以世将为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时关陕初复,朝廷分军移屯熙、秦、鄜延诸道。明年夏,金人陷同州,入长安,诸路皆震。蜀兵既分,声援几绝,乃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归河池。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金人逡巡不敢度陇,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还。诏除端明殿学士。

十一年秋,朝廷复用兵。会母丧,命起复。遂复陇州,破岐下诸屯,又取华、虢,兵威稍振。未几,疡发于首。除资政殿学士致仕,恩数视签书枢密院事。,年五十八,命有司给葬事。

(选自《宋史•胡世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B.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C.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D.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B. 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兵部尚书也称夏卿。

C.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D. 卒: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依据《周礼》记载,天子死用“崩”,诸侯死用“薨”,大夫死用“卒”,士死用“不禄”,庶人死用“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进士及第,后曾任尚书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退休时享受签书枢密院事待遇。

B. 吴玠因为军队缺少粮食,不断上书。胡世将受命入境后,与吴玠商议。因蜀的军粮运输困难,耗时长。于是上奏使用转般摺运的方法,使军中储备得到稍微充实。

C. 胡世将任川陕宣抚使时,金兵大举进攻关中,长安陷落;蜀军分屯各地,不能互相援助。胡世将巧妙用兵,“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返”。

D. 绍兴十一年,胡世将守完丧后,率军先后攻下陇州、岐下、华、虢等地,使军队士气得到了一定的提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建昌兵变,杀守卒,婴城以叛,世将以便宜发兵讨平之。

(2)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金人逡巡不敢度陇,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折射出当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B. 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主人公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C. 小说三处划线部分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D. “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2.小说以“把灯光调亮”为题有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3.“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联系实际生活并结合原文,试分析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原因以及解决这种困境的办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士筰:符号数字皆诗情

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筰,从小就刻苦好学。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冯士筰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筰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冯士筰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我国是风暴潮高发国家之一,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风暴潮的预报研究工作。而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还对风暴潮理论和我国风暴潮的实际状况几乎一无所知,风暴潮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冯士筰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

为了获得风暴潮的第一手资料,1970年冯士筰等人环绕渤海湾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渤海周围数省的4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其中的2000多公里完全是徒步跋涉的。他们走村串户向渔民、农民和盐民了解风暴潮的一般常识;走访当地政府、查阅当地县志,寻找有关记载;他们还反复到水利部门和验潮站搜集有关数据。冯士筰终于获得了国内第一批关于风暴潮灾害的珍贵资料。

要从本质上认识和最终解决风暴潮,当然首先要探讨其机制,因为只有弄清风暴潮的发生机制,建立一定的模式,风暴潮预报预测才能科学准确。研究中冯士筰发现:在南方风暴潮多由强台风引起;而在北方,寒潮也能在渤海掀起风暴潮。虽同为风暴潮,但二者的动力源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冯士筰的这一发现,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1975年,冯士筰及其合作者一连发表了数篇论文,系统论述了风暴潮的概念、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力学模型,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1982年,冯士筰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风暴潮导论》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风暴潮的理论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对于风暴潮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风暴潮研究之林,也标志着冯士筰已经跨入我国一流物理海洋学家行列。

1983年,冯士筰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飞抵美国旧金山,同美国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这次合作又使他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

“拉格朗日余流”是当时学界最有争议的前沿课题之一。冯士筰和他的合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欧拉余流理论的缺陷,深入分析了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期物质输运方程。该方程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回国后,冯士筰在对该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从根本上改造近海或河口环流传统理论的研究工作。此后十年,他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此理论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冯士筰的这一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悬浮质输运、海洋环境预测和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工作之余,冯士筰是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冯士筰很爱作诗,这既是他陶冶性情的方式,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这两句对仗工稳的诗句,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真实写照。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1964年,冯士筰在研究大洋风生环流模型时,发现了该模型的不足,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

B. 冯士筰发现,南北方风暴潮的动力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相当的实用价值。

C. 冯士筰深入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最终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D. 八十年代,冯士筰与美国相关单位合作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标志着我国海洋环保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2.下列对文章有关不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革”期间,冯士筰被关进牛棚,幸得赫崇本先生的帮助,渡过难关。1970年,在周总理的过问下,才被解放。

B. 冯士筰和其合作者一起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这一理论标志着我国风暴研究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C. 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早,但进展小。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依然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的困难。

D. 冯士筰的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等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E. 文章以“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作结,高度肯定了冯士筰对事业的忠诚,抒写了他的个人情趣。

3.请结合文章概括并分析冯士筰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关于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公共层面,阅读和知识类互联网应用成为资本掘金的热土,线上线下阅读活动遍地开花;个人层面,阅读固然还不像吃饭睡觉那么重要,却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耐人寻味的是,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正在被极大地重塑。如果只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无疑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虽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从头读到尾,但对任何一段文字的摄取依然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不过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在未来,数字阅读很可能进一步被颠覆。最近,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推出一段产品体验视频,以第一视角演示用户将如何在VR(虚拟现实)环境中使用各种互联网服务,包括自拍、点赞、评论、聊天,当然也包括各种“阅读”。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耽于唾手可得的享受,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不争的悲哀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他还能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一年读不到100本书说明阅读还改变不了你”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心得,会发现作者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在午后的阳台上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再如,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心血来潮网购一摞新书,半年都没翻开过几次,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快速更迭的科技和产业形态,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居高不下的教育培训成本,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南方周末》)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B.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关于阅读的观点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一度招致很多批评。

C. 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D.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阅读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形态上的贪多,心态上的求快是新时代阅读的特点。

B. 虽然阿多诺等人的观点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他们的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

C.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就是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D.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很多年轻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网购一摞新书,半年却没翻开过几次,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的“表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阅读的对象也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

B. 近年来,无论是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还是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从之前温文尔雅的哲言转化为急不可耐的训诫。

C. 细看一些读书心得,会发现很多人所读的多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使用的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的阅读技巧。

D. 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陷入阻滞的社会流动等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

 

前不久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他身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拒绝超越,刹车放缓了速度,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身后。最终,爆胎的埃斯特万获得铜牌,而纳瓦罗未获奖牌。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纳瓦罗表示,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是不道德的。

针对上述材料,你是怎么看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