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任何一个部分,,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的问题。只有把部分放到整体里面去,才能正确认识它。部分在整体里面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同样地,。同时,中国的思维方式也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强调此中有彼,彼中有此,强调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总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学校食堂开放日”,30名学生家长和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走进该校,体验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监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

B. 庄子的文章、六朝小赋、唐宋散文,能够超越一时的文风雨流传下去,取悦千秋万世的读者,正是基于其文采焕然的独到笔墨。

C. 在CBA第四轮比赛中,四川品胜男篮在哈里斯伤退、新外援仍未到岗的情况下,老将刘炜独得31分,带领四川队击败江苏同曦男篮。

D. 甲状腺减低症简称“甲减”,发病率高达5%,但在人群中知晓率却很低,多数人不但没听说过这种病,甚至还不了解这种病。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近,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不断被“丢书大作战”刷屏,这个公益活动源于英国伦敦,现在也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②江苏宜兴的朋友告诉我,只有保证了泥质、工具、款制,甚至做壶的心境等诸多条件,才能做出一把珠圆玉润的精品壶。

③达尔维什作为一个享誉世界诗坛的诗人,除了在阿拉伯世界耳熟能详,也为中国诗人和诗歌读者熟知。

④在本次公益阅读推广活动中,与会专家们对儿童图画书、童话诗、幻想文学等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学理分析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

⑤元好问认为,写诗就是要抒发真性情,要表达个人的感受,如果人家如何,自己就跟着如何,随人俯仰、陈陈相因,就太可怜了。

⑥动物专家认为,在人类对待野生动物的问题上,“天地之漠漠无亲”是大慈悲,人类的小德小惠反是不仁。希望大家广而告之,众口铄金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一句写行人面对路途的艰难、山的高危,只好手按胸膛而无可奈何。

(2)荀子在《劝学》中明确提出要善于利用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批判了士大夫以社会地位为借口而耻于互相学习的心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东北十里处。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 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 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不像一般送别诗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诗人用笔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2.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日:“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日:“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寺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煲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搏击:督察举发。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腰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 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和“人”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 “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 “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 “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迸言劝诫,很受器重。

B. 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燹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C. 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D. 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4.把原文匦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2)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魏景超(1908~1976),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1933年。他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193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在水稻病害研究、真茵分类学及植物病毒学研究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大学毕业后就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金钥匙”奖,并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放弃节假日休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参观实验室和农场、访问老教授,以获取知识,汲取经验和新的见解。在学校里,他更是抓住学校资源,勤奋刻苦。图书馆里,他埋头钻研;实验室里,他观察切片、制作标本,孜孜不倦。爱恩、善学、勤问的他。努力摄取国外新知识、新技术,汇集大量的宝贵文献与读书笔记。可惜的是,回国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魏景超积累了四年的书籍、笔记随交运的美国轮船一起在日机轰炸下沉于太平洋底。

回国后执教于金陵大学的魏景超,面对国内农业教材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边执教边精心编写讲义、教材。外出采集标本、调查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拍摄照片、绘制讲解图表等,身体力行。他先后讲授过普通和高级植物病理学、作物病害、真菌学、细菌学、植物免疫学和病毒学等课程。出版有《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真菌重要目、科、属分类检索表》等优秀教材、书籍。

魏景超十分注重课前准备工作,细致地整理授课内容、思路,并结合当时最新研究成果的讲  解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确保课堂的高效授课。课堂上,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实验室里,他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操作,及时指正规范;野外实习时,他认真传授观察作物病情和采集标本的知识。他注重因材施教,对低年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把握,对高年级学生侧重独立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对跟随他研究学习的十几个学生,他按各人的进修计划进行个别指导,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抗日战争期间,他常到外校兼课,将其所得资助家在沦陷区或家境困难的同学,竭力培养农业人才。他要求年轻助教作充分的课前准备,上课时还经常跟班听讲,对缺点加以指正,给予必要的示范。严谨的态度、躬亲的姿态,用“心”教学的魏景超对学生和其他老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水稻病害方面,魏景超先后发表8篇重要的学术报告及论文。他实地调查试验,足迹遍布江、浙、沪、闽、粤、桂、皖等近10个省市地区。他编写了《水稻病原手册》,详细记载了我国已发现和国外报道过寄生于水稻的约250种微生物,对重要病原茵简要说明其诱致的症状、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该书作为诊断稻病的工具书,多年来为国内外同行所采用或引用。

在真菌分类学上,魏景超亦有卓越贡献。1948年,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更正了其所属类别,还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茵。晚年的他辗转在病榻与书桌之间,曰夜辛劳长达6年,完成了《真菌鉴定手册》,填补了我国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在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历来重视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初期。他在成都附近调查烟草和番茄病害。之后又致力于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的考察、研究,阐明了常见病害的症状、病原、寄主范围及防治方法。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总结出油菜远村育秧、避蚜防病毒的有效措施。

晚年身患重病的魏景超,仍心系国家。1956年江苏省昆山县油菜田发生严重病害之际,他在同志们搀扶下仍然在田间跋涉,观察油莱病情,同行者无不感动。

“以振兴中国农业为己任”,上下求索,魏景超用躬行的一生诠释了践行者的姿态。

(摘编自李姝昱《魏景超:用心守护植物健康成长》)

【相关链接】

①分类研究并非易事,寻找理想标本,往往需要连续追索数年。有时能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甚至失败,但魏景超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有错必纠,从不灰心丧气,总是再接再厉地干下去。

(摘编自“魏景超纪念馆”)

②一想到祖国多灾多难,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他便忿然而起。他想自己是中国人,又是公费留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

(摘编自《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魏景超素质超群,参加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研究生考试,名列全国第一;大学毕业后获“金钥匙”奖,成为“斐陶斐”学会会员。

B. 魏景超四年留美期间带回的资料因日机轰炸而随美国轮船沉于太平洋底:任职金陵大学期间,他边执教边编写讲义教材。

C. 魏景超曾到多个地区采集标本、考察研究农作物病虫害情况,田间跋涉,身体力行;晚年带病辛苦工作6年,著作颇丰。

D. 在真菌分类研究中,魏景超也经历了失败,但他不气馁,鼓足劲头继续干;对出现的错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纠正。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魏景超留美期间,深感振兴农业才能解决民生问题,利用可利用的时间和设备,抓住学校资源,埋头钻研,努力摄取国外的新知识、新技术。

B. 魏景超回国后任教于金陵大学,授课准备充分,内容新颖,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资助困难学生,竭力培养农业人才。

C. 水稻病害研究方面,魏景超发表8篇重要文章,在近10个省市地区实地调查试验.他编写的工具书《水稻病原手册》,多年来为同行所重视。

D. 真菌分类学研究方面,魏景超重新鉴定了番茄漆腐病的病原菌,澄清并鉴定了豇豆和大豆叶斑病病原菌;晚年填补了真菌鉴定工具书的空白。

E. 植物病毒学研究方面,魏景超调查了烟草和番茄病害,考察研究了华东地区十字花科蔬菜花叶病,尤其在油菜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有效突破。

3.本文突出了魏景超多方面的宝贵品质,请就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与谁聊天

白旭初

老头子走了。女儿也走了。

天国没有回程的路,老头子永远回不来了。女儿在南方的台资企业打工,一年才能回来一次。

女儿回南方前对老妈说,老爸的手机您用着吧,有事打我的电话,我也会常打电话给您。

老妈本地再无亲人,加上腿脚不太灵便,每天除了到附近菜市场买菜,自个儿做饭自个儿吃外,就是靠在沙发上,盯着茶几上的手机发呆。她期待和南方的女儿说说话,但手机沉默着一声不响。

这天,老妈毅然拿起手机,拨了女儿的号码,但传来的是另一个女人的声音:您拨的号码已关机。

老妈又连续拨了几次,还是关机。她生气地把手机扔在沙发上。

傍晚时分,老妈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接着传来女儿焦急的声音:老妈,您打我5个电话,家里有急事?您还好吗?

家里没事,我也没事,就是想和你说说话儿。老妈说,你怎么把手机关了呢?……我在流水线上干活,一刻也不能停手。女儿说,而且,上班时间接打电话要罚钱的。

老妈说,你这么晚了才下班?

嗯,天天加班。女儿打了个哈欠,说,下了班就想睡。

老妈泪眼朦胧,说,下班了抓紧时间休息,不给我打电话不要紧,打长途挺费钱的!

女儿想,老妈真可怜,今后再忙再累也不能忘了给她打打电话。

一天,女儿轮休,她上街买日用品时给老妈打了个电话,语音提示却说:您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女儿想,好事呀,老妈终于和别人有往来有联系了。

女儿买完东西后,又给老妈打电话,语音提示还是说:您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女儿想,这电话打得够久的了,老妈和谁通话呢? 

女儿不记得重拨了几次,老妈的手机终于接通了。女儿问,老妈,和谁打电话呀?打了这么长时间!

老妈说,一个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顿了一下,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和老妈聊了20多分钟。挂了电话后,还沉思了一会儿。

又一天,女儿上班时,流水线突然出故障停机了。趁流水线抢修间隙,工人们都走到车间外透气。女儿忙开了手机给老妈打电话,奇怪的是,语音提示又说:您拨打的用户正在通话中。女儿隔一会儿重拨一次,直到流水线修好了,老妈的手机也没能接通。

晚上,女儿又给老妈打电话。电话通了,母亲却说,有事吗?没事别打电话,费钱呢!

女儿说,老妈您开电话会议呀,和谁聊天呢?

老妈说,也是熟人。

女儿说,聊些什么呢?

老妈说,没聊什么,就是天南地北聊天呗!

女儿想,老妈是不是有了相好的?女儿说,和你聊天是个老头儿吧?

老妈不语,只嘿嘿一笑。

女儿暗思忖:老妈还不到花甲年纪,有个老来伴也是一桩美事啊!

女儿请了几天假,决定回家一探究竟。女儿刚进家门,老妈的手机就响起来。

老妈把手机举到耳边,问,你好!你是谁?你找谁?

老妈说,哦,你要我猜你是谁?哦,我猜不出。

老妈说,你要我仔细听你的声音,我也听不出你是谁。

老妈说,哦,你是湖北的,我猜出来了。你姓董吧?

老妈说,怎么样?我猜对了吧!我还知道你是我老头子的亲侄子呢

老妈说,哎呀!伯伯得癌症住了医院?借两万块钱,没问题。

老妈说,别急!叔叔到上海出差,等几天才能回来,到时会把钱送到医院去。

老妈说,啊,不要叔叔送?好,他回来后,就把钱给打过去……

女儿再也听不下去,大声说,老妈,这是——

女儿还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老妈就急忙把通话结束键按了。

老妈说,我早知道他们是骗子。当年你老爸就上过当。

女儿说,知道是骗子干吗还聊得起劲?

老妈说,一个个骗子打电话给我,我就当是聊天呗!

老妈又说,只要不把话说死,不揭穿他们的鬼把戏,他们就会天天打电话来。

女儿眼里顿时汪满了泪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小事切入社会热点问题,小说中写老爸离世,只剩老妈独居,女儿外出打工太忙,再加上上班身不由己,很少给老妈打电话。

B. 老妈开始时期待女儿给自己打电话,但到后来却对女儿说没事别打电话,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老妈对女儿的体贴和关爱。

C. 老妈在女儿带没把“骗子”二字喊出口前就急忙按了通话结束键,是因为怕骗子得知骗局被识破后,不再打电话过来,自己就没人聊天了。

D. 小说结尾处女儿的流泪,是为老妈的孤独而流泪,为自己没能够尽孝心陪伴老妈而流泪,也为老爸的去世而流泪,自然而感人。

2.小说以“打电话”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3.请从小说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两方面谈谈这篇小说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成昆铁路四川段,运行着一列没有空调、没有餐车、没有卧铺的“绿皮车”。这趟列车连接着乐山市、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等地,全程设50多个车站,行程近600千米。铁路沿线是大凉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趟“绿皮车”每一二十分钟停靠一站,其大运量、低票价的服务,成为沿线群众出行、赶集的首选,它是动车时代穿行在大凉山的扶贫“慢火车”。

有人说,在动车组驰骋的今天,“慢火车”的存在显得不协调;也有人说,因为地域差异很大,“慢火车”的存在有着浓厚的时代情怀。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某校策划了一次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的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下面的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极度火爆,近年来,官方的电影节和民间的电影节,让人目不暇接。从2010年开始,,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电影节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基本上每个电影强国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电影节,通过将电影节打造成为电影产业的一张“名片”,能够聚集更多的电影资源,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填入下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了增加唇彩亮度,制造商们经常在口红中添加天然矿物云母。云母通常含有铅、锰、铬等金属,口红颜色越深,金属含量越高。很多女性都怕花妆,倾向于选择持久的口红。持久型的口红重金属成分也相对较多。其实,符合“国家标准”的口红,难免对身体有一定的影响,有引发唇炎的可能性。邹教授说,涂抹口红后出现了过敏现象,可以到医院的皮肤科做一个斑贴实验,看看自己到底是对哪种物质过敏。

A. /      就     虽然    都    如果

B. /      也     尽管    也    只要

C. 而且    也    只有     才    一旦

D. 而且    就    即使    也     如果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通过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国内发展营造了有利外部环境和战略支撑。

B. 申泮文亲眼目睹了学校被毁后,一个人跑到了上海,参加了淞沪抗战,后来又到昆明读西南联大。

C. 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对于传统工业化动能减弱的现阶段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 所谓“智能制造”,就是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管理、生产、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这场篮球比赛中,马刺队以明显的优势领先,但是对手爵士队依然好整以暇,有条不紊。

B.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入外资,国外多个大型企业纷纷落户我市,为我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添枝加叶

C. 《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剧中高玉良书记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为了保全自己,他竟然伙同黑势力暗算对手。

D. 走进大学的图书馆,如堕烟海,分门别类的图书杂志让人目不暇接,你在其中可以轻松自由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诗中女子容颜憔悴衰老。

(2)《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说明宋荣子豁达面对社会的赞誉和责难。

(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以眼前的山川形势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紧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 杜陵原为西汉宣帝陵寝,在长安附近,而长安又是汉唐旧都,词人用借代修辞手法来借指南宋都城。

C. 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D. 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E. 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史祥,字世休,朔方人也。祥少有文武才干,仕周太子车右中士,袭爵武遂县公。高祖践阼,拜仪同,领交州事,进爵阳城郡公。祥在州颇有惠政。后数年,转骠骑将军。伐陈之役,从宜阳公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道,先锋与陈人合战,破之,进拔江州。上闻而大悦,下诏曰:“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寻拜蕲州总管。后以行军总管从晋王广击突厥于灵武,破之。迁右卫将军。仁寿中,率兵屯弘化以备胡。炀帝时在东宫,遗祥书曰:“将军总戎塞表,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吾子。”炀帝即位,汉王谅发兵作乱,遣其将綦良自滏口徇黎阳,塞白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帝以祥为行军总管,军于河阴,久不得济。祥谓军吏曰:“余公理轻而无谋,才用素不足称,又新得志,谓其众可恃。恃众必骄。且河北人先不习兵,所谓拥市人而战。以吾筹之,不足图也。”乃令军中修攻具,公理使谍知之,果屯兵于河阳内城以备祥。祥于是舣船南岸,公理聚甲以当之。祥乃简精锐于下流潜渡,公理率众拒之。祥至须水,两军相对,公理未成列,祥纵击,大破之。东趣黎阳讨綦良等。良列阵以待,兵未接,良弃军而走。于是其众大溃,祥纵兵乘之,杀万余人。进位上大将军,赐缣彩七千段,女妓十人,良马二十匹。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馀口。赐奴婢六十人,马三百匹。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及城陷,开道甚礼之。会开道与罗艺通和,送祥于涿郡,卒于途。

(选自《隋书·史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B. 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C. 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D. 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尔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袭爵,一般指由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一般称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

B. 践指踩、踏,阼指大堂前东西的台阶。封建帝王登阼阶以主持祭祀,故践阼一般特指帝王即位、登基。

C. 屯兵在古代是多义词,既指守卫的士兵,屯田垦荒的军队,也可指驻扎军队,文中指屯田垦荒的军队。

D. 奴婢指旧时丧失自由、为主人无偿服劳役的人,其来源有罪人、俘虏及其家属等,秦汉后通常男称奴,女称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祥少有才干,治理颇有惠政。年少时他就表现出了文武方面的才能,在北周曾任太子车右中士;在管理交州期间,他能施行仁爱之政。

B. 史祥护边有功,获得晋升赏赐。他跟随杨广在灵武大破突厥,升职为右卫将军;后又随炀帝征讨吐谷浑,大败敌军,获得丰厚赏赐。

C. 史祥作战勇猛,得到皇帝夸奖。在讨伐陈军战役中,他身为先锋,率水军一举攻下江州,得到高祖充分肯定,认为即使李广等人也不能及。

D. 史祥善于谋略,作战取得胜利。在平定杨谅之战中,史祥周密部署,对敌方情况做了深入分析,将余公理打得措手不及,又乘胜追击,大胜綦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

(2)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及城陷,开道甚礼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祈雨

陈毓

阿斗回到流水镇,在镇子头遇见厉槟榔。厉槟榔说他要去镇后头吴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爷祈雨用。厉槟榔嘱咐阿斗,午后一起祈雨,三点半钟,在四方街。

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你会心生恍惚,就算今天,这里也只是解决了温饱,远说不上富裕,年轻一代远行至他们祖宗几辈都没能走到的地方,却和这里有舍弃不掉的联系,他们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镇上有人甚至在798艺术区办过展览。生了病,他们在北京的大医院求医,也去道观祈药。留心天气预报,一周半月的天气预报都在网上查询,却也虔心诚意地祈雨。

86岁的尚爷健在。只要尚爷在,这祈雨就落不到别人头上。

流水镇的土地一年年减缩,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骨头里。

眼看冬月腊月没见一点雪星子,眼见着雨水节气到来了,仍是没见一星雨,老人望天,一声叹息,这天哪!眼神和语气里,满满的不安和愁烦。又不是没得吃,愁烦个啥。有年轻人不以为意,立即招来老人的训斥,黄口小儿,不知轻重。

两月不下雨,连尚爷都不静不安了。他昨晚捎话把年轻的镇长叫来,说他要为镇子祈雨,嘱咐弄全祈雨的物件,还嘱咐把镇上的年轻人都叫来,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爷语气里有截铁的果断。

到家,阿斗匆匆吃了媳妇景波做的热米皮,就帮景波扎祈雨用的扫帚,随后把十几把扫帚拿到了四方街上,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似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顺站立,少见的安静,没人吸烟,没人吐痰,没人讲笑话,看着都庄重,寂寞多年的锣鼓手也从这里那里凑齐,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静。只有红白纸扎起来的龙在风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马上就要飞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职责,广场盛大、庄严。

黑衣黑巾的尚爷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个后生扛过来的,他一出现,“行雨”的仪式就算开始了。参加仪式的队伍在尚爷身后罗列整齐,执扫帚的妇孺走在队伍最前面,老妇手持扫帚扫土,少女拿着还没有一片绿叶的柳枝洒清水。

队伍开走。唢呐声的高音拔起,锣鼓声跟着响起,陌生的调子让人的脊背起一股凉。

镇长谢昌华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绳固定稳当的斗方套上尚爷脖子,那是几代人盛装过麦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从前庄户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现在没几家有了,但却是这古老仪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着火药,上面薄薄覆盖一层草木灰,一炷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间。祈雨从高香点燃一刻正式开始,祈雨过程最长不过这一根香燃尽的时间,如果高香燃至根部,还没有下雨,燃烧的香可能会导致斗方底部的火焰燃烧,那年迈的尚爷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苍天。

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复杂难言的,每一个人,哪怕对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体验,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点,那就是祈愿雨滴早点落下,哪怕只有三五点,也成。

唢呐声有撕裂人心的紧张,只有尚爷,在队伍中走得缓慢稳静,仿佛他86岁的生命凝固为这一刻的庄重。

尚爷鳏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爷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动议由尚爷提出,祈雨的念头在他心中翻涌,压下去,又冒上来。

这些天,尚爷总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爷爷作为镇上最年长的人,带头祈雨的场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这样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头教给后代知道,身体和生养之地的关系。

老迈的尚爷动作迟缓稳静,所有能扭头看尚爷的人都扭头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量了。

过半了。

剩三分之一了。

担忧的气氛在空气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稳静,似乎被尚爷的精气神鼓撑着。

紧张忧虑中,但见天空哗啦一声,午后一直闷着,像蒙着一层灰布的天空哗啦一声撕开,像是被风推送着,一朵轮廓鲜明的云团奔涌过来,浮在这群黑黢黢的,被某种秩序制约着的人的头顶,闪耀着银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来,尚爷怀抱的高香闪了一股蓝烟,被雨点顷刻打灭。人群爆发出一声类似号叫的嘹亮声音。人群欢呼起来,锣鼓唢呐把能发出的高音在一瞬爆发,纸扎的龙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飞舞,就要飞升上天了。

老人孩子以及壮年人都不躲避雨点,都在雨地发出情感一致却带着自个儿个性的欢庆声。

三分钟的雨水。整整三分钟。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号叫,想要冲进田野的深处。阿斗呜呜咽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应该回来,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应该的,你该回来看看,回来看看。

(摘自《文艺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们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水镇的年轻一代离开老家去远行闯荡,有着比老家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所以当面对干旱与老人的不安和愁烦时,年轻一代并不放在心上。

B. 在祈雨队伍开走的时候,唢呐和锣鼓的陌生调子听得让人的脊背生起一股凉气,这主要是由年迈的尚爷祈雨的悲壮行为而引起的连锁反映。

C. 雨落下来、高香打灭、人群欢呼、锣鼓唢呐的高音一瞬爆发、纸扎的龙乘空飞舞等场面描写,也仅仅是写出了人群祈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

D. 小说以三年不回老家的阿斗回到流水镇开始,又以他站在雨珠下的心理与言行结束来呼应开篇,最终揭示出年轻一代要常回老家看看的主题。

2.小说中的尚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以“祈雨"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员打开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的“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沈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就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1936年,卢鹤绂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带着新婚的妻子毅然回到了战争中的祖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名科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

当时内地生活异常艰苦,卢鹤绂便在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授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学家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后来,他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作了介绍。此文一出,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誉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年,卢鹤绂进入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信箱”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大学继续进行教育工作。于是,他回到复旦讲坛。

卢鹤绂一生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他与弟子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于1995年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之前此文曾被美国一家杂志拒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大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 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涵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竖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竖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地狱。”此话主要表达了康辛元对卢鹤绂夫妇的敬佩之情。

B. 本文详细叙述了卢鹤绂的家庭背景、求学、爱好以及教学科研经历,这不但能让读者对卢鹤绂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能启迪读者思考自己的人生。

C. 作者列举了卢鹤绂不同时期的演出情况,既说明他是著名的京剧票友,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和出色的才艺;又说明他有爱心并对传统文化有清醒认知。

D. “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此话巧用比喻修辞,一方面体现了卢鹤绂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和勇气,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幽默的语言风格。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为了回国用教学和科研参与抗战,卢鹤绂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他在明知可凭此课题获奖的情况下毅然退出的举动,使他失去了和那两名科学家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B. 卢鹤绂克服内地的艰苦生活,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动向。他发表的论文《原子能与原子弹》《从铀之分裂谈原子弹》,引发国际学界轰动。他因此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

C. “546培训班”任务结束之后,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但组织上考虑到他专长的理论研究在大学更能发挥作用,所以安排他回到了复旦讲坛。

D. 卢鹤绂一生都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他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发表,该杂志的主编称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

E.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他去世之后,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纪念他。

3.“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有情怀的人”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慎终追远  清明永驻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到了元代,不仅上巳节退出了节日传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节之后的大好春季只剩下了清明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以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精神,这些都抒发了人们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生活的仪式,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现在我们过清明节,就是一次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的过程,就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慕,全面体现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确保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共同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节选自李荣启《感悟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有删改)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即是证明。

B. 清明节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清明与寒食,作为两个节日,它们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时间上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

C. 清明节融合了俗称三月三的上巳节的一些习俗,最晚到北宋时,上巳节踏青饮宴的特点已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那时的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D. 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人在清明节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这由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可知;宋代清明节的盛况则更形象地呈现在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

B. 由于寒食和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到元代已基本消亡。

C.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它们前后相继。其中,清明的主题为怀旧悼亡,寒食的主题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寒食与清明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D. 无论是家族性私祭还是群体性公祭,都是对先人、先祖呈上追思与敬慕。清明节这种神圣的民族生活仪式,可以完成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感悟和认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始终是一个兼有节气和节日双重身份的节日。它既是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也是融合上巳节一些习俗、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

B. 清明节这一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深受我国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传统影响,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C.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民族精神的复兴,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群体性公祭,全面体现了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

D. 清明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着神州华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的道德情怀,值得我们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地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马海祥博客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个建设者。

——《人民日报》

对于“批判者”与“建设者”,你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作文。

 

下面这个图形是在许多饮料包装及分类垃圾上常见的标志,请你写出它所表达的两种含义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既需要有言论自由,_____。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侠,______,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那么,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要知道,______,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噪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

 

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唯其如此,监督的社会化才是可能的,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超越于社会监督之上才是可能的。

②任何意欲走向清明的权利,必然以透明为首要条件。

③也就是说,真正的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

④如同官员应公开其财产一样,政府应当公开其财政收支与预算。

⑤信息公开是政治透明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透明的必然表现。

⑥这种公开,不只是形成一种“内部透明化”状态,而且要形成一种“透明社会化”的状态。

A. ②④⑤⑥①③    B. ⑤②④⑥③①    C. ⑤②①③⑥④    D. ②④⑥③①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刚刚过去的“双11”活动中,阿根廷姑娘德尔巴趁着中国网购促销活动之机,在“速卖通”上为一家老小购买了中国生产的毛衣、帽子和换季衣服。

B.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救护车,超过八成以上没有正规的急救资质和持证医生,有些所谓挂靠在外地医院的救护车,实际上已经多年未经过当地年检审核,属于非法运营。

C. 由于恶意订单、职业差评师团队等网购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让电商的信用系统陷入困境,各种频发的敲诈事故也极大地破坏了行业生态环境,成为发展毒瘤。

D. 尽管现行《著作权法》对一些抄袭行为的界定并不清晰,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曝光这些行为,让抄袭者明白,知识产权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游国恩先生不问家事,躲进书房,钻入文学研究的世界,目不窥园,不断地有新作发表,业内人士读了,赞叹不已。

②向安和罗锋两位教授的看法异曲同工,在新世纪的巨大冲击下,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口头传承悄然消失,传统民间文学走向哀歌。

③据统计,我国人均捐赠额远不如发达国家,也低于经济水平相等的国家,而要促进慈善捐赠,就应该细大不捐,充分尊重捐献者的意愿。

④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⑤联大以刚毅坚卓为校训,在极端艰难困苦中弦歌不辍,大师辈出,赓续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A. ②④    B. ①⑤    C. ②⑤    D. ③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道劲,境界宏阔,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过渡自然。

(2)《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如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春望》中,诗人通过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①弢: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 颈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 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亮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 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 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2.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籓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

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

(选自《明史》)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屈服

B. 李东阳荐:任用

C. 众莫敢为:伸冤

D. 初相甚欢:投合

2.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内阁制敕房舍人:明代中书舍人的一种,掌书办制敕、诏书、诰命、题奏等机密文书,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

B. 进士:明代殿试中选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合称“三鼎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若干人,二甲第一名叫传胪。

C. 吏部:吏部为管理文武官员的机关,负责考授、升调、封爵、世职、恩荫、出继、入籍、终养等事务。

D. 书院:起自明朝的书院有考课式和会讲式。考课式书院重授课、考试;会讲式书院强调讲会、论辩。东林书院便是会讲式书院。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何景明年少扬名,仕途曲折。十五岁中举,十九岁成进士,做官之后经历了被免官和久不提拔之事。

B. 何景明为人正直,宁折不阿,刘瑾窃权,上书许进,劝诫语气激烈;乾清宫受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

C. 何景明精于治理,善于教学。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何景明惩治了廖銮的随从人员。又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经,让更多学生了解了经学。

D. 何景明蜚声文坛,成就显著,与李梦阳不仅在诗文上相互唱和,在文学观点上也一致,同属“四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

(2)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手。”留经年,终掷还之。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