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大气自对流层顶向上至55公里高度的平流层,水汽含量已经极少。因紫外线的照射,位于平流层顶部的一部分氧分子被分解为氧原子,再与未分解的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     。逆温层的存在阻止了大气的上下对流。

A. 逆温层由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升温而形成

B. 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被臭氧吸收升温而形成逆温层

C. 臭氧吸收大部分短波紫外线而升温形成逆温层

D. 臭氧大口大口地吞噬着短波紫外线来温暖自己,就这样逆温层诞生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作为牵头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派出了首个援藏医疗队,于8月19日从北京飞赴西藏,开展为期三年的医疗援藏工作。

B. 会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须加强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开发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资料。

C. 各级政府应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征求广泛公众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D. 此次足协调整改革,不仅包含对足协自身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破与立”,更是一次确立全新运行系统的大胆探索。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明代宣德炉的收藏达到了高潮,然而存世的明代宣德炉真品         ,弥足珍贵。

②为了挖掘和发扬民乐演奏技艺,文联通过层层选拔,         ,选出了36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成立“乐谷之声民乐团”。

③作为全球第五大钚储备国,日本将向美国和英国退回330公斤钚。不过外媒指出,日本的姿态只是作秀,因为与其庞大的储量和年产量相比,这些返还的核材料只是        

A. 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凤毛麟角

B. 凤毛麟角    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C. 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凤毛麟角

D. 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部分时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陈寅恪致函刘节称“子植兄”,但刘节对陈寅恪行弟子礼却一点也不含糊。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观的心态,以冶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曾在刘显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重要原则。”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学史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所迷惑,他通过古代文字的钻研去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span>中国史学史稿》,这本书对于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二老”陈又与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E.文章的最后一段交代了刘节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民主、宽容,对待家人平等、民主,这使他作为学者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亲切可感。

(2)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关链接”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传承他的风骨,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

周忆严给俞洁包扎完磨烂了的双脚,到门外去看,高柿儿像端枪似的端着用油布包着的小提琴,押着一个疫男人和一头瘦驴走进山门。

“你不老实,我拿电气炮崩了你!”小高虚张声势地拍了一下她的“电气炮”,那东西发出一阵又闷又哑的和声。

“长官,老总,”瘦男人二刘又急又怕地说,“我实在是庄户人!”

“庄户人看见我跑什么?”

“大五更天,你端着那家伙追谁谁不跑?”

“你说的我不信!”小高说,“跟我们上司令部去,查清楚再放你!”

“你们司令部在哪呢?”

“这是军事秘密,你跟着走吧。”小高说着就往大殿里走,“这驴反正闲着,顺便带上我们的病号。”

周忆严转身跟进了大殿,悄声说:“看样子是个庄稼人,不是反动派。你抓他干什么?”

小高说:“我知道。要使那头驴!”

“群众纪律!”

“这敌占区的老百姓一点觉悟都没有……”

“那就更得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只能说服动员,不能强迫。”

“我先强迫,你后动员,不一样嘛。要不俞洁怎么行军?”说着她就去收拾俞洁的背包,把被子拿出来往驴背上一垫。周忆严端了一茶缸煮熟的南瓜到院里,对二刘说:“老乡,你跑了一夜,也饿了,先吃碗南瓜吧。咱新四军有政策,决不冤枉好人。你别害怕。”

二刘看看这个女兵挺和善,肚子也真饿了,就接过茶缸吃起来。周忆严趁这机会跟他讲打国民党的意义,讲减租减息政策,然后说到要雇他的驴。只要把病号送到地方,照价给脚钱。

这三个人掉队,像是命运和她们恶作剧。

总部的文工团,参加一个纵队的庆功大会。表演完,分队长周忆严就命令高柿儿和俞洁去送还服装道具,他们走了半个时辰,就接到出发的紧急命令。周忆严把行军路线和通知,交给房东军属大爷就随队出发了。俞洁和高柿儿送完衣服回来,一见通知马上追赶。天黑到了燕子崖,只见周忆严一个人在村外等侯,第二天继续赶队伍,中午左右已到沂蒙山南麓。这时就听见了滕县方向雷似的炮声。三个人又是兴奋,又是着急,随便从干粮袋里抓点煎饼渣吃,就着山泉舀了缸子水喝,又继续赶路。

这一带是敌占区,傍晚贸然进村不安全,她们就投到路边这座破庙里来。大殿地上燃着的木柴还没烧尽,可能是前边的部队在这烧过饭。她们跪在地上吹了几口,周忆严就催着那两人续上柴禾烤衣服,自己点了个草把,把整个大殿又巡视一遍。从神案上找到日本钢盔煮了南瓜,窗台上捡起个用碗片做的小油灯。三人靠着火堆用手抓着吃,都说从没吃过这么好的南瓜宴。吃完饭,忆严派定放哨的班次,就叫她俩先睡。俞洁起身去睡觉,刚迈了一步,就叫了声“哎呀”,像被钉子钉在了原地。

忆严赶紧扶她坐下,小高端过灯来照着给她脱鞋。原来灌进去的沙子把脚掌磨掉一层皮,脚肿胀得像熟透的桃子。俞洁头一次看见自己的脚变成这样,吓得嘴唇哆嗦起来。

忆严说:“别害怕,休息一下就会好的。”

她拿出茶缸子,走到外边舀来半茶缸水。用自己的毛巾沾着,给她轻轻擦洗干净。扶她睡下去,又催着小高也躺下,自己便到门洞外放哨去了。

屋里的两个人小声吵起嘴来……俞洁内心厌恶透了她在上海小剧团的生活,可又反对别人用鄙视的口气谈论那个团体。她认为说那样话的人看不起她的艺术资历,否认她在艺术上的才能。可是跟小高有什么理好讲呢?这个当交通员出身的小姑娘,连内心世界也男孩子化了。

小高换岗时把她和俞洁争论的事汇报了,忆严说俞洁在这种情况下能跟着走下来就很不错了,对一个从大城市来的新同志,能像战斗部队的战士那样要求吗?我们要尽量关心她照顾她,而不是急着批评。

忆严觉着刚打个盹,天就亮了。她睁开眼,看见俞洁正冲着一双烂脚发愁。忆严打开自己的背包,拿出自己的一件旧衬衣,把衬衣撕开,小心地把俞洁的脚包起来。忆严包扎完暗自发愁,不知怎样让俞洁走完下一段路。

小高现在抓了驴,虽说应当批评,却把三个人心中的愁云全吹散了。俞洁把鞋子、换洗衣服塞进挎包,由小高扶着上了驴。小高在前牵着绳,忆严和二刘殿后,就顺着大路向南走。

(节选自邓友梅《追赶队伍的女兵们》,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

A.文章开头写周忆严给俞洁包扎完磨烂了的双脚,后面也有相对应的文字,两者形成了照应,从而形成圆合的小说结构。

B.高柿儿性格直率,但对二刘怀有敌意,始终保持革命警惕性,这从她拿用油布包着的小提琴吓唬二刘的行为中可看出。

C二刘虽然对三位女战士不相信,但经过周忆严的教育之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心甘情愿地为女战士们服务。

D.周忆严、高柿儿、俞洁三个人虽然都是文工团的,但俞洁来自大上海,思想比较消极,一碰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

E.小说节选部分故事情节简单,场景也比较单一,文笔简洁,对话精练,人物关系不复杂,但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2)“这三个人掉队,像是命运和她们恶作剧”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忆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待俞洁,周忆严和高柿儿两人的方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方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2)刘禹锡《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经汾阳旧宅①  赵嘏

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②。

今日独经歌舞地③,古槐疏冷夕阳多。

【注】①汾阳旧宅:郭子仪的旧居,在长安亲仁里。郭子仪是唐代名将,为平定安史之乱、重建唐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因功封汾阳王。②马伏波:东汉名将马援。马援助光武帝创建东汉王朝。③歌舞地:指郭子仪所建歌舞楼。

1.诗中引用马援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2.简要分析“古槐疏冷夕阳多”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澄,辽东襄平人,隋蒲山宽之远胄。以勇剽隶江淮都统李垣府为偏将。又从永平节度李勉军,勉帅汴,表澄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兴元元年,澄遣卢融间道奉表诣行在。德宗嘉之,署帛诏内密丸,授澄刑部尚书、汴滑节度使,澄未即宣,乃行勒训士马。希烈疑,以养子六百戍之。贼急攻宁陵,邀澄至石柱。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以告,希烈不能诘。贼遣将翟崇晖率精兵寇陈州,未还,汴军寡,澄度不能制己,又中官薛盈珍持节至,封澄武威郡王,赐实封,乃燔贼旗节自归。希烈既失澄,而崇晖复败,由是奔汝南。

澄引兵将取汴,屯其北门不敢进,及刘洽师屯东门,贼将田怀珍纳之。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会郑州贼将孙液送款于澄,澄遣子清驰赴。先此,河阳李茺使偏将雍希颢攻郑,数残剽,液拒之。及纳清,希颢大怒,急攻郑。清助守,杀河阳兵数千,希颢焚阳武去,澄遂如郑。诏授清检校太子宾客,易名克宁。贞元初,迁澄检校尚书左仆射、养成军节度使。澄始封陇西公,后乃进王爵,每上章,必叠署二封,士大夫笑其野。二年卒,年五十四。

澄之丧,克宁秘不发;阅旬日,欲自领事,其行军司马马铉不许,克宁杀之,加卒婴城,将为乱。刘洽以兵屯境上,遣使谕止,遂自戢,然道闭者半月。诏以贾耽代镇,克宁乃护丧归,悉索府中财夜出,军士从剽之殆尽,澄柩至京,犹赐克宁庄一区、钱千缗、粟麦数千石云。

(选自《新唐书·李澄》,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B.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C.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D. 李希烈陷汴勉走/澄以城降贼/希烈以为尚书/令节度永平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澄作战勇敢剽悍。屡立战功,官职一路升迁,最开始时是江淮都统李垣幕府的副将,最终被封为陇国公,加封王爵。

B. 李澄很有计策谋略。兴元元年,在得到德宗亲手书写的帛诏时,他没有立即宣布,而是先集训兵马,为反叛李希烈作准备。

C. 李澄忠于朝廷。他被叛乱分子李希烈任命为尚书令,却派人向朝廷表心意;他审时度势,归顺朝廷,朝廷封他为武威郡王。

D. 李澄做事很有个性。他在进封王爵后,每次呈上表章,必定会连着签署两个封爵,当时的士大夫都看不惯,讥笑他粗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澄密令焚营伪惊遁者,养子辈果乘以剽掠,澄尽斩之。

(2)比澄入,洽已保子城矣。澄乃舍浚仪,两军士日争忿,未能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年前,笔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讨论促发战争的两个主要因素: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指出在战争进程中,反法西斯联盟之所以能够形成,是由于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而只能联合起来反击侵略者。

就战争起源而论,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而一战又是由人类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激化的“现代性”矛盾所致。源自西欧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进程表现为两股并行的历史潮流:一是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二是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与张力。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即表达了这种结构性矛盾,一战的发动者和主要参战国都是基于扩大帝国权力以支配世界体系而展开争夺,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o

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起点的二次大战,原本延续了一次大战的逻辑,即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的国家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的新格局。

然而,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并非同步。二战前期——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局部战争阶段的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了逐步推进、各个击破的蚕食战略。而那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在自己尚未面临直接入侵的威胁时,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他们依然秉持一战的逻辑加以应对,因处在防御地位而奉行祸水他引的绥靖政策,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诱导侵略者转移进攻方向,实现民族利己主义的自保目标。

1940年法国战败和接踵而至的“不列颠空战”,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的危境,1941年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更是将两个原本想避开战争的大国——美国和苏联拖入了战场。至此,任何置身事外、逃战自保的意图都被击碎,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的整体利益凸现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诉诸整体性人类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虽然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各国互施联手、联合抗敌的出发点仍然是保家卫国,但在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同时,联盟的机制和效应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正义理念。正是这些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普遍性理念,赋予反法西斯联盟不同于一战时期军事同盟的性质,也正因为反法西斯联盟代表了人类整体利益的正义诉求,二次大战才区别于一次大战,从原本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包括法西斯国家的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选自余伟民《反法西斯联盟与人类整体利益》,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反法西斯联盟能形成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被侵略的各国已经不可能通过利己主义的自保来求得安全,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反抗侵略者。

B. 资本逻辑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运动与民族国家逻辑推动的现代民族主义运动,这两种历史运动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复合结构。

C. 二战是因德、意、日这些国家不满于既有国际秩序,试图通过战争重新布局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形成支配世界体系新格局而挑起的。

D. 十年前,作者曾就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撰文,指出促发战争的因素共有两个,即进攻性极端(民族)主义和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二战从局部战争开始,使西方国家处于整体沦陷危境的标志性事件是1940年法国的战败和“不列颠空战”。

B. 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使原本分散的反法西斯斗争转化为一场规模空前浩大的世界性战争。

C. 反法西斯联盟的组合在当时具有“应急”特征,其机制和效应仍然局限于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

D. 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原本不想加入二战,但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和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迫使其加入二战行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大国争霸为特征的一次大战表达了这样的结构性矛盾:作为经济结构的“世界体系”与作为政治结构的“国际体系”的矛盾。

B. -战中的两大集团的结盟都是狭隘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和霸权利益的追逐,双方都追求基于民族主义的扩张目标,是一次非正义战争。

C. 二战中,战争性质转化的客观趋势与实际的战争进程不同步,一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

D. 二战与一战有共性,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两者又有区别,二战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交通繁忙的交叉路口,红灯亮起。120急救车被前方按规定停车的小李的私家车挡住。由于病人情况危急,急救车驾驶员不断鸣笛,小李见状,看准绿灯方向暂无车辆通行,果断闯红灯左拐,为急救车让出一条变道,急救车顺利通过了路口,为抢救病人争取了足够的时间。按照新交规,小李要接受记6分,罚款200元的处罚。

监控视频流传到网上后,网友“春城飞花”在交通微信平台积极呼吁,并联合广大网民建议交警部门取消对小李的处罚。交警队在得知网友们的诉求后高度重视,通过查看监控录像了解了情况,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取消了小李的此次违章。

对于小李、春城飞花和交警队的做法,你更赞赏哪一种?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常考题)

 

阅读下面出自《红楼梦》的一段话,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段话中,说话者_________(人名)不仅称赞了林黛玉,还间接_________,表现了她善于_____的性格特点;但是,若单纯从交际语言角度看,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她_______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不同的景点   对游客的要求不完全一样,比如游湖时一般要穿好救生衣,赏花时一般不允许采摘等。   更多的是相同的一些要求,比如,不能乱丢垃圾,不允许对文物进行拍照,人多的地方须听从疏导安排……这些规定   是文明旅游的要求,也是游客人身安全的保障。作为游客,要遵守类似规定,   严格自律,真正做个文明的游客;否则,   违规违法   会受到法律制裁,这是何苦呢?

 

A

可能

 

/  

更要

一旦 

B

/ 

当然

并且

如果

便

C

或许

反而

大都

/  

只要

必然

D

常常

不仅

进而

/   

一定

 

 

A. A    B. B    C. C    D. D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B. 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九寨海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太自然的巧夺天工

②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③入夜,月色溶溶,水天寥廓,我们或坐在树下谈笑自若,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立于小石桥上对月凝思。

④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

⑤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⑥易中天飞扬的神采,得益于什么呢?得益于他的“狡猾”,得益于他的妙语连珠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这个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诉 衷 情

(金)吴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②华颠,头发花白。

1.下列各项对诗歌的解说或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上片“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化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它们在艺术表现特点上也一致。

B. “残月照吟鞭”用“残”饰“月”,表示诗人的悲伤之情;用“黄花细雨”营造一种哀伤孤寂的氛围。

C. “鸥似雪,水如天”两句,承上转下,诗人由眼前水行所见,唤起对记忆深处美好情景的神游。

D. 诗人用“童稚牵衣,笑我华颠”描写亲切温馨的场面,轻松活泼的家庭气氛,来表达此时自己欢快的心情。

E. 上片写景为主,营造氛围;下片重在抒情,情真意切。整首词用语清婉,哀而不伤。

2.词人“不成眠”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眠”与“残月照吟鞭”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羊祜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之女妻之。太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D.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羊祜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 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 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后人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羊祜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归附的人。每次与吴国打仗,他都不让人献诡诈计策。他的美德让吴人信服、敬佩,与他对垒的陆抗能坦然服用他送的药。

B. 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而当时因为忌讳前任长吏死于任上,下任长吏就经常毁坏旧官府,针对这种情况,羊祜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C. 羊祜生病卧床期间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对他人却慷慨大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还留下遗言不得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D. 羊祜去世后,皇帝和很多百姓都很悲伤,甚至与之交战的敌方将士也为之哭泣。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修庙祭奠他。杜预把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之女妻之。

(2)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词作家阎肃:不“严肃”的时髦“80后”

作品丰富、已经过完85岁生日的阎肃从没让人觉得他“老”过。

平常,每次儿子阎宇和儿媳刘莉娜回家去看老两口,吃过饭,坐不上几分钟,阎肃往往会说:“你们回去吧,我要工作了。”他不跟家人念叨自己在创作上犯了什么难,也不给儿女定规矩要求他们每周回来几次陪他。在家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抄写稿子。他就这样不断写出优秀作品,歌剧《江姐》就是他利用18天婚假创作的。

“别看他叫阎肃,却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阎肃的老同事、老朋友们说起他,谈及最多的,就是“爱开玩笑”、“童心未泯”。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就有人给他提了意见,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干脆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在他看来,一个人心态要好,遇到事情不较劲,这样一切烦恼都是浮云。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封他为“神奇的老顽童”。2008年,中央1套要播一部电视剧,请舒楠负责配乐和主题歌,阎肃写词。导演对谱曲要求很高,既要流行又要有地方特色。阎肃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周杰伦式的说唱音乐?”这句话出自年近八旬的阎肃之口,舒楠感到“实在是太超前了”。他按照阎肃的意见谱曲,效果非常好。年过八旬的阎肃常常笑称自己是“80后”。他懂Rap,听周杰伦,喜欢李宇春,自称是“老玉米”。阎宇说:“他有好奇心,如果有什么新事物出现了,他一定要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阎肃曾作为演讲者出现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讲完后用他高昂有底气的声音说:“我就怕你们吐槽啊,来点赞就好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除了在歌曲“作词”一栏中看到他的名字,这位爱哈哈大笑又极富幽默感的老爷子也常出现在歌唱节目中担任评委。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星光大道是他常去的地方。和他一同担任过评委的蒋大为回忆,录节目通常要到半夜,年过八旬的阎肃跟节目组要两盒饺子,然后打包回酒店,“吃着饺子,再喝上二两小酒,看场足球比赛,他就满足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感觉是,阎肃喜欢研究唐诗宋词,尤其喜欢庄子,“阎老之所以会参加那么多活动,是因为他的国家认同。只要节目能反映家国情怀,他都乐意去做评委,去表达他的想法”。

阎老“人老精神不老”,他与我们祖国的进步、军队的发展、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和谐共振。这就是他永葆艺术青春,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面对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阎肃用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阎老创作的核心理念,永远接地气。

在艺术界,阎肃平和敦厚,与人为善;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义正辞严地给予批评;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不较劲的他更勇于较真、爱憎分明、决不退让。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恶搞红歌、扭曲主旋律的歪风邪气,阎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抵制恶搞”的倡议。他说:“我不怕一两个人骂,就怕老百姓戳我的脊梁。”

有人说,阎肃就像麦穗,果实累累,但始终低着头。无论是文工团开会,还是担任文艺节目评委、嘉宾等,阎肃总是精心准备,提前到场。阎宇印象特别深刻:“从小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路上甭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他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招呼:您好!阎宇说,这么多年老阎同志没教过他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摘自《大家》2015.12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阎肃热爱工作,但他有点淡化亲情,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每次儿子和儿媳回家去看老两口,阎肃总是吃过饭不一会儿就催他们走。

B. 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有人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负气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以表明自己是个严肃的人。

C. 阎肃之所以能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阎肃的一只脚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只脚稳稳地踏在爱国主义与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上。

D. 遇到事情不较劲,平和敦厚的阎肃活得简单快乐;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坚决批评;在原则性问题面前,不较劲的他却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E. 本文的标题幽默风趣,不“严肃”利用了谐音,写出阎老的活泼开朗,“80”后是阎老的自我调侃,这些让我们想见出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形象。

2.有人戏称阎肃为“神奇的老顽童”,在你看来,这表现在那些方面?请概括说明。(每点不超过20个字)

3.文中写了不少阎肃的生活细节,请概举两例,并总结出他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电影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

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就加重了。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胃癌晚期。

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我决定逃学去省城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排的5号和6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我愣住了,没有敢接。他说,抽吧。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 岁。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 ——摘自《2014 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 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我知道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 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 父亲送我上车时,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满的爱,此处细节描写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2.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

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 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C. 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D. 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联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 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D. 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B. 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 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 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弟子问:“师父您有时候打人骂人,有时又对人彬彬有礼,这里面有什么玄机吗?”

    师父说:“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礼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下面是一幅公益广告图片祖辈的井、父辈的井、子孙的井,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构图所包含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铝是和铜齐名的一种金属,在生产、生活中运用广泛。①__________,在这方面仅次于金和银,在100℃—150℃时可使之延展做成薄于0.01毫米的铝箔,这些铝箔广泛地用于香烟、糖果等商品的包装。②__________,因此工业上常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等,家庭中使用的许多炊具也由铝制成。但是,③____________。人食用含铝的食物后,铝就会在人体内慢慢蓄积起来,且不易察觉,直到引起病变。人体每天摄铝量应控制在0.004克以下,如果铝的摄入量太多,就会影响脑细胞功能。据研究,老年痴呆症患者脑中铝含量约为正常人的5倍。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朴学又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                                       ,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 ②④⑥⑤①③    B. ②④⑥⑤③①

C. ⑤①③④②⑥    D. ⑤③①④②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由于访问量过大的原因,不少旅客在12306网购车票时,频频遭遇“系统忙”而无法访问。相比之下,电话订票比网购车票要顺利得多。

B. 他对文化出版业具有深入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一本畅销书不仅仅是一件精凿细琢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更是流通的商品。

C.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明确地认识到,交通是否便利,通讯是否畅通,对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D. 最近几年,该省科学技术协会走协商、协调、协作之路,团结、动员、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该省人民的科学素养。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英国政府奉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借助外国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对此    

②这座森林像个迷宫,还好,我们的原住民向导对它      ,我们才不致迷失方向。

③从慢镜头仔细来看,这球的确是奥斯卡假摔,主裁判     ,做出了正确的判罚。

A.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B. 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C.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明察秋毫    D. 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了如指掌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圆孔与方枘不相合来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可携手同行的节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明时令后,慨叹迁谪之荒远,路途之艰险,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木棉花歌

[清]陈恭尹

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

有如尧时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

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

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时桃杏惭轻薄

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无乃群芳主?

巢鸟须生丹凤雏,落花拟化珊瑚树。

岁岁年年五岭间,北人无路望朱颜。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不全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开篇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出粤江木棉花开的繁盛景象。

B. 诗人以“尧时十日”的传说与“魏宫万炬”的典故,形象写出了木棉花红艳热烈的特征。

C. “浓须大面”“壮气高冠”是将军的风仪雄姿,这里应用比喻的手法显示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气。

D. 诗的前十二句由近及远,虚实相生,选取不同角度,对木棉花着意刻画,意象鲜明,声情激越。

E. 这首诗描写木棉花形神兼备,既写了木棉花动人的形色,又体现了木棉花内在的精神品格。

2.木棉花也称“英雄花”,请结合诗歌内容解说木棉花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或见而器之,以女妻焉。及魏孝武与齐神武有隙,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以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军中机务,柔多预之。及胜为太保,以柔为掾,加冠军将军。孝武后召胜引兵赴洛,胜以问柔,曰:“高欢托晋阳之甲,意实难知。公宜席卷赴都,与决胜负,存没以之,此忠之上策也。若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衮、豫,西接关中,带甲十万,观衅而动,亦中策也。举三荆之地,通款梁国,可以身免,功名去矣。策之下者。”胜轻柔年少,笑而不应。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既知柔所制,因遣舍人劳问,并遗缣锦。后与胜俱还,行至襄阳,齐神武惧胜西入,遣侯景以轻骑要之。胜及柔惧,乃弃船山行。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至丰阳界,柔迷失道,独宿僵木之下,寒雨衣湿,殆至于死。大统二年,至长安。封容城县男,邑二百户。太祖重其才,引为行台郎中,加平东将军,除从事中郎,与苏绰对掌机密。时沙苑之后,大军屡捷,汝、颍之间,多举义来附。书翰往反,日百余牒。柔随机报答,皆合事宜。进爵为子,增邑三百户,除中书舍人。迁司农少卿,转郎,兼著作,撰起居注。后拜黄门侍郎。文帝知其贫,解衣赐之。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孝闵帝践阼,拜小内史,迁内史大夫,进位开府。卒于位。所作诗颂碑铭檄表行于世者数十篇。                                                (节选自《周书·卢柔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B.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C.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D. 及孝武西迁/东魏遣侯景袭穰/胜败/遂南奔梁/柔亦从之/胜频表梁求归/武帝览表/嘉其辞彩

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鳏: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的老人。

B. 古代对人的死有专用词:皇上死曰崩,王公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平民死曰死。

C. “加”,可指在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以示尊崇。加官为中国古代职官体系的常见现象,加官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制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D. 男子20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而女性成年礼为笄礼,即在女子17岁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随即以簪插定发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柔出身孤苦,却不乏家庭温暖。他幼年被叔母收养,叔母待他很好,他也将叔母视为自己的母亲,尽心孝顺,被宗族看重。

B. 卢柔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害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锐的骑兵去迎接他。

C. 卢柔尽职尽责,受到重用。沙苑之战后,他每天处理一百多件文书,都非常得体;他得到太祖赏识,并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任职。

D. 卢柔擅长写作,文笔出众。他替贺拔胜撰写的奏表富有文采,得到梁武帝的赞许;他所作的几十篇诗颂碑铭檄表在世间流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诏贺拔胜出牧荆州,柔谓因此可著功绩,遂从胜之荆州。

(2)赢粮冒险,经数百里。时属秋霖,士卒冻馁,死者大半。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