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化学试题

某混合液中含有等物质的量的CuSO4、FeSO4、Fe2(SO4)3。已知下表数据:

物质(25

Cu(OH)2

Fe(OH)2

Fe(OH)3

Ksp

2.2×10-20

8.0×10-16

4.0×10-38

完全沉淀时的pH

≥6.4

≥9.6

3~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混合溶液中:c(SO42-):[ c(Cu2+) +c(Fe3+) +c(Fe2+)]=5:4

B.若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不可能观察到红色固体析出

C.若向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氯水,调节pH到3~4后过滤,得到纯净的CuSO4溶液

D.若向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烧碱溶液,首先生成Fe(OH)3沉淀

 

下列物质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的是

SiO2  Al Al2O3  Al(OH)3  Na2CO3溶液

Ca(HCO3)2溶液    NH4HCO3溶液  KHSO4溶液

A④⑥⑦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④⑦     D②③④⑤⑧

 

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稀盐酸,CO2的生成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在0-a范围内,只发生中和反应

B.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H2O+CO2

C.a=0.3

D.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下列各组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Na2SO3溶液中,与Na2SO3不发生反应的是

Na2O2和CO2       Al和NaOH溶液          MnO2和浓盐酸共热 

浓硝酸和铜片      铜片和浓硫酸共热

A.只有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⑤  D.只有②④⑤

 

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断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加热分别盛有氯化铵和碘的两支试管,试管底部固体均减少,说明二者均发生升华

C.Fe与稀HNO3溶液、稀H2SO4溶液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中,正确的是

混合物:盐酸、漂白粉、氯水、水银  化合物:CaCl2、NaOH、HCl、HD

电解质:明矾、石膏、冰醋酸、氯化银 同素异形体:C60、C70、金刚石、石墨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0.1 mol·L-1 NaOH溶液中:K、Na满分5 manfen5.com满分5 manfen5.com

B.在0.1 mol·L-1 Na2CO3溶液中:Al3+、Ba2+满分5 manfen5.com、Cl

C.在0.1 mol·L-1 FeCl3溶液中:K满分5 manfen5.com、I、SCN

D.在c( H)/c(OH)=10-12的溶液中:K、Na、ClO满分5 manfen5.com

 

用下列分离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用图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

B.用图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用图所示装置分离NaCl和Na2SO4的混合溶液

D.用图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下列描述或化学用语书写错误的是

A.向Fe(OH)3胶体中滴加稀硫酸,先生成红褐色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

B.向铜粉中加入稀硫酸,铜粉不溶解,再加入硝酸钾固体,铜粉逐渐溶解

C.氯碱工业和金属钠的冶炼都用到了NaCl,阳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都是:

2Cl-2e=Cl2

D.向明矾(KAl(SO4)2·12H2O)溶液中滴入Ba(OH)2溶液,SO42-恰好完全沉淀时的离子 

方程式为:Ba2++3OH+Al3++SO42-=BaSO4+Al(OH)3

 

下列有关物质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石英器皿盛装氢氟酸

B.臭氧具有强还原性,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C.Fe3+具有氧化性,可腐蚀印刷线路板上的铜

D.硫酸钡俗称“钡餐”,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共621088条记录 当前(40938/62109) 首页 上一页 40933 40934 40935 40936 40937 40938 40939 40940 40941 40942 4094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