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提出的理念是为了帮助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阶级,……掌握社会的生产资料、分配和交换,以确保人类社会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一小撮特权阶层的利益。”“它”是指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共产党宣言》

 

“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该运动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A. 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 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 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 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下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②处应填写的是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拜占廷帝国

 

近代以来,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造成亚太地区局势紧张,引起世界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地图回放)

材料一  战争示意图

(1)写出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事件发起者和图一战争所签订的条约名称。列举图二事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史实再现)

材料二  它在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实际上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染指中国的协议。美国……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的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

——《世界历史》

(2)材料二中的“协议”是指哪一条约?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协议”的签署对美的影响。

材料三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恩来说:“你把手伸过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中美25年没有交往”,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对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什么政策?促成材料三中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时政分析)

材料四      亚太的和平、稳定、繁荣属于全体亚太人民,亚太的未来要靠亚太人民携手创造。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是亚太大家庭的精神纽带,是确保亚太合作处在正确轨道上的重要保障。让我们脚路实地推进合作,扎扎实实采取行动,共同建设亚太更加美好的明天!

——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4)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材料四回答,为“共同建设亚太更加美好的明天”,中美日三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14世纪-20世纪初是一个群星璀璨、风起云涌的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法制”、“大机器生产”等词汇的出现和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材料一:14世纪—19世纪上半期西方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

材料二:1689年《权利法案》、1776年《独立宣言》、1789年《人权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

—林享特《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

阅后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图中①②③④末填写的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份法律文献在内容方面的相同点是什么?并简述当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体现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3)19世纪60、70年代,更多的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结合所学知识,举其中一个资产阶级改革事件并分析其发生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耻辱)

材料一:第六款: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自行恪守。……

连外国人也说“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了。”

这样,中国有国家之名,再无主权之实……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第六款”“第七款”内容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这一条约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的奋争)

材料二:“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2)哪一历史事件导致“民国成、清朝灭”?此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

(中国的独立)

材料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用一句话概括此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国的富强)

材料四: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此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摘自2018《政府工作报告》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取得这些辉煌成就的原因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什么?之所以说它“正确”,主要依据是什么?

(5)依据上面的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从屈辱走向辉煌给我们的启示。

 

二战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布局发生变化,新兴工业区不需要建立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方,而是要综合考虑人才、交通、环境等条件,如美国旧金山以南的“硅谷”和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公园等。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政治多极化的需要    D. 国家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这里的“它”是指

A. 共产主义者同盟

B. 亚太经合组织

C. 欧洲经济共同体

D. 世界贸易组织

 

1991年,日本首相在施政演说中强调要“积板参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国际努力”,并将其作为执政的首要目标。这反映了日本试图

A. 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B.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C. 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D. 利用高新技术成果

 

1933年与1922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面对这种经济状况,各国纷纷采取应对措施,下列内容与这种状况无关的是

A. 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B. 苏联形成苏联模式

C.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D. 德日建立法西斯统治

 

某事件发生后,德皇威廉二世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极力怂恿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进攻。这一事件是

A. 珍珠港事件

B. 萨拉热窝事件

C. 九一八事变

D. 来克星顿枪声

 

1800年至1914年,欧洲人口由1.9亿发展到4.6亿,同期美国人口从500万增加到约1亿人。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 住房条件大为改善

C. 农业生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 卫生条件大为改善

 

某校学生在进行中考历史复习时,记录下的关键词有“1868年”“文明开化”、“重大转折点”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内容是(  )

A. 日本明治维新    B. 俄国农奴制改革

C. 美国南北战争    D. 法国大革命

 

《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提到:“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以英国为例,与其政治制度改变相关的事件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    B. 工业革命    C. 宪章运动    D. 殖民扩张

 

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取得的共同原因是

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人民日报》发表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人民日报》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A. 日本谋求改善中日关系

B. 非洲国家的大力支持

C. 美国决定改变对华政策

D.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和重点分别是

A. 1978年、国有企业改革

B. 1979年、扩大招商引资

C. 1980年、扩大招商引资

D. 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和核心领导成员。请你选出他曾经参与的历史活动

①出席中共“一大” ②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③领导南昌起义 ④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⑤指挥百团大战 ⑥出席万隆会议

A. ②③④⑥

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⑤⑥

D. ②④⑤⑥

 

1931年秋,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均将《东北地理教本》作为通用教材。该教材虽以东北地理为题,但着重谈东北历史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关系。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B.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 《九国公约》的签订

D. 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东北

 

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源櫓、尸横追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选。”该观点的主旨是(  )

A.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B. 改良比革命更能改造中国的政治

C. 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漫长

D. 辛亥革命是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 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象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象今天这样密切。他这么说是因为

A.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B. 清政府已成“洋人的朝廷”

C. 山东主权转交日本

D. 义和团沉重打击八国联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ft发,到天竺取经,前后历时十余年,跋涉万余里,历尽千辛万苦。645年,他携带657部佛学经典返回长安,专门译经、讲学,又将其所见所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唐朝名僧鉴真,专修戒律,受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五次率众渡海均告失败。双目失明后仍矢志不渝,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后在日本广传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还将盛唐的医药知识、建筑艺术、书法绘画等介绍到日本,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

(1)玄奘西行是沿古代的哪一道路前往天竺的?

(2)据你所知,日本的哪些文化、习俗是受中国影响而沿袭下来的?

(3)根据所学知识,你能归纳一下玄奘和鉴真高僧的共同之处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陆宣公翰苑集》

材料二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唐语林》

(1)材料一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什么的重视?“累朝赖多士之用”意思是以后历朝也因此有了大量可以利用的人才储备,请试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中的“上”指的是哪位皇帝?他是怎样“留心理道,革去弊讹”的?

(3)经过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位皇帝的相继治理,出现了什么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炀帝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联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的训示)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摘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是否有关系?理由何在?

(2)材料二表明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说这番话的意图何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的根本目的何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材料二:在隋文帝统治时期,隋朝ft现了鼎盛的局面。

材料三:炀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1)“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2)“隋朝出现了鼎盛的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国家繁荣与开放的必要前提是什么?

(3)材料三中列举了哪些征发民工的史实?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有哪些?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它描绘的是哪一历史事件造成的惨状?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玄武门之变

D. 安史之乱

 

唐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天竺”是今天的

A. 阿拉伯

B. 新疆

C. 印度

D. 伊朗

 

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诗仙”美誉的唐代诗人是

A. 李商隐

B. 李白

C. 杜甫

D. 白居易

 

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是

A. 汉朝

B. 西晋

C. 三国

D. 唐朝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