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形势的新变化,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一“新变化”是指

A. 祖国大陆获得空前统一

B.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完成

 

在某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一位政协代表向毛泽东发言:“           后,很多老字号的质量明显下滑,除了东来顺的羊肉,常常被群众议论的还有全聚德的烤鸭,这家烤鸭店的烤鸭变得‘烤不脆,咬不动,不好吃了’……”横线处的内容应是

A. 公私合营

B. 土地改革

C. 阶级斗争

D. 大炼钢铁

 

如果为下面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A. 走向社会主义

B. 建设之路的曲折探索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图是1952—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分配比例变化表,与此种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 三大改造完成

C.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 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20世纪50年代中期,“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荣毅仁说这番话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土地改革运动完成

B.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D. “文化大革命”结束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曾有1.3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了

A. 这是中国第一部宪法

B. 这部宪法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中国是真正独立的国家

D.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这些成就

A. 推进了城市文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

B. 践行了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C.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D. 通过缩减其他行业的建设投资达到的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

A. 消灭了地主阶级

B. 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C.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1952年,湖北省某地区一位农民兴高采烈地在一块土地上耕作,他耕作的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应该是

A. 国家的

B. 集体的

C. 他自己的

D. 地主的

 

新中国成立时,占乡村人口不到l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以上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材料反映的是

A. 土地改革的背景    B. 土地改革的内容

C. 人民公社的意义    D. 土地改革的影响

 

《谁是最可爱的人》歌颂的“最可爱的人”是

A. 人民解放军

B. 八路军

C. 新四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有关抗美援朝的描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目的是保家卫国

B. 1950年10月,八路军开赴朝鲜前线

C. 在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董存瑞壮烈牺牲

D. 1953年7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某记者在一则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这指的是

A. 渡江战役的胜利

B. 开国大典的举行

C. 西藏的和平解放

D. 海南岛的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下列对“新纪元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B. 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 标志着中国真正实现了独立自主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主要因为它

A. 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规定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C. 确定了国旗、国歌和首都    D. 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

 

    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材料二:

材料三:(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梁启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名称是叫什么?此次战争后被迫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2)图一、图二是哪一运动的产物?图一、图二反映了此运动前期和后期追求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揭开了哪一运动的序幕?

(4)材料三中梁启超给予戊戌变法极高的评价,戊戌变法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索中的中国

材料一: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西方利器,欲学西方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材料中李鸿章的核心主张(直接目的)是什么?为实现“自强”,洋务派开展了哪一运动?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请举出一例。

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如下

康:四夷交迫,分割荐至,覆亡无日。

皇帝: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所谓变法者,须自法律制度先后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

皇帝同意其建议。

﹣﹣矛海建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原因是什么?

成与败的反思

(3)材料一、二反映的事件最终结果怎样?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其一分析其成或败的原因。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以下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 百日维新﹣﹣挽救了民族危亡

C. 《定国是诏》颁布﹣﹣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 D.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和居住、言论、出版信教等自由。这主要体现了以下哪一思想(    )

A. 国共合作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

 

2018年是孙中山逝世92周年。孙中山在临终前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是指(    )

A. 没有建立中华民国丰 B.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没有发展资本主义 D.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 兴起白话文运动 B. 新文化思潮中的偏激倾向

C. 传播社会主义思潮 D. “诗界革命”的负面影响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经查,幕后策划人是受袁世凯指使的国务总理赵秉钧,重金收买宋教仁不成而痛下杀手。袁世凯指使亲信刺杀宋教仁的目的是

A. 阻止宋教仁改组同盟会 B. 阻止宋教仁组织责任内阁

C. 彻底解散国民党 D. 让自己领导国民党

 

“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曾经称赞说:“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与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却被他把黑幕揭破了。”文中的“日记”首发于

A. 《时务报》 B. 《国闻报》 C. 《民报》 D. 《新青年》

 

如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 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 共和制度深得民众支持

C.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辜鸿铭所言的“心中的辫子”喻指

A. 孔孟之道 B. 程朱理学 C. 传统观念 D. 民主平等

 

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样的对联最可能出自谁的手笔

A. 洋务运动京师大学堂学生 B. 清末就读同文馆学的学生

C. 民国初北京大学的学生 D. 文革时串联的学生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除耻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胆,复四千年之祖国”

 

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历经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思想)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观念层面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与新文化运动内容联系最紧密的是( )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