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一判断后来被历史证明。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理由应是(  )

A. 《凡尔赛和约》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 《凡尔赛和约》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 《凡尔赛和约》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 《凡尔赛和约》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1919年1月,27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在5个月的会议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这些国家的代表素质不高 B. 会议的内容与这些国家毫无关系

C. 会议主办国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D. 会议由英法美等国操纵

 

二战结束后,1970 年,德国总统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碑前下跪,为纳粹时代的德国人认罪;2015 5 9 日,普京在俄罗斯举行盛大庆典,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 周年;2015 年,国务院发出通知,2015 9 3 日放假一天,方便全国人民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这些向全世界人民传递的共同信息是( )

A. 日本军国主义必败

B. 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C. 法西斯极度残酷

D. 战争与国家自身的发展无关

 

在下列战役中,美国没参加的军事行动是(     )

①阿拉曼战役   

②中途岛战役     

③诺曼底登陆     

④攻克柏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下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出现时问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②诺曼底成功登陆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④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②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 )

A. 斯大林格勒战役    B. 中途岛海战    C. 阿拉曼战役    D. 诺曼底登陆战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确保战后的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两个国际组织是(  )

A.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B. 协约国和国际联盟

C. 同盟国和联合国    D. 北约和华约

 

下列与雅尔塔会议无关的是(  )

A. 签署了《慕尼黑协定》    B. 决定成立联合国

C. 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参加    D. 为解决二战后的重大问题

 

“为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结成同盟。”下列哪一事件最能证明这一结论?(  )

A. 三国协约的建立    B. 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 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同盟国和协约国的扩军备战 B. 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D.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 慕尼黑阴谋                     B 德军突袭波兰 

C 日军偷袭珍珠港                 D 德军突袭苏联

 

英、苏、美等大国认为法西斯“攻击一方,就是攻击我们全体”这种正确认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波兰的灭亡 B. 德国进攻苏联 C. 日本偷袭珍珠港 D.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次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他随后签署了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上述材料表明(  )

A. 二战开始爆发 B. 二战开始扩大 C. 二战进一步扩大 D. 二战即将胜利结束

 

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示昭告后人的历史文献包括( )

① 《权利法案》

② 《南京条约》

③ 《九国公约》

④ 《慕尼黑协定》

⑤《双十协定》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②⑤

 

1938年,某国外交部长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某国”是指(    )

A. 波兰 B. 西班牙 C. 埃塞俄比亚 D. 捷克斯洛伐克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与会各方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下列图片反映的世界近现代的众多国际合作,属于正义的合作是(  )

A. 图一、图二 B. 图三、图四 C. 图一、图三 D. 图二、图三

 

下框中是某研究报告涉及的史实,此判断该研究报告的主题是( )

 

 

 

A.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对立

B.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 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写道“1929—1932年无疑是一道深谷……在思想知识界及政治舞台上,共有三股势力争霸。马克思主义是其一。第二种势力是改良式的资本主义。至于第三条路,就是法西斯路线了。”这“三股势力”的典型代表分别对应的是(  )

①中国   

②德国   

③日本  

④苏联   

⑤美国

A. ①②③ B. ④⑤② C. ①⑤③ D. ④②③

 

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 改革银行制度 B. 整顿农业 C. 调整工业 D. 兴建公共工程

 

罗斯福新政期间,国会先后通过了《产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等70多个法案.这些法案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B. 社会矛盾得到缓和,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C. 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美国进入“黄金时代” D. 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的范例

 

“为适应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在中国任何指定区域内获取关于商务或经济发展之一般优越权利及任何专利或优越权。”以上引文出自(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辛丑条约》 D. 《联合国家宣言》

 

下列描述属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的是(     )

A. 美国是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B. 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C. 都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D. 英国和日本都受到程度不同的限制

 

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这“两个大国”指(        )

A. 美国与日本 B. 德国与法国 C. 英国与日本 D. 德国与美国

 

下列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的是      (    )

A. 军备问题 B. 殖民地问题 C. 德国边界问题 D. 成立国联

 

下面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 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 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某班级举行辩论会,辩论双方主要观点概括如下。请判断此次辩论的主题是评价(  )

A.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下图)《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最震撼世界的是( )

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C.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十月革命前夕,俄国同时并存的两个政权是(   )。

①沙皇政府  

②临时政府  

③苏维埃政权  

④苏联政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经济全球化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又缠绕着荆棘和刺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三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的命脉。

——《早期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  二战使美国的力量空前强大,为美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建立其主导下的“全球经济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全球时代的美国》

材料五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它的支持者认为,这种新的经济形式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的唯一道路。对它的批评者来说,全球经济是难以驾驭的力量,这种力量使非常少的人获益而使许多人贫穷。

——《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其实现这一手段的政治、经济的前提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美国建立的“全球经济体系”有什么特点?二战后,美国的什么措施有利于这一体系的建立?

(5)你同意材料五的哪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原因,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败的情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著述中,在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鲜明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败落的描绘,称之为“末世”;而龚自珍在他的文章中则叫作“衰世”,他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下出现的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表示不满:“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得“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没过多久,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承认:“近年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开始大幅下降,每年停留在150万英镑左右。西方资产阶级又把商品滞销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门户开放不够。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族的致命伤”是什么。结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说明当时清政府不明白“民族致命伤”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龚自珍所处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并从政治制度层面概括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归纳英国商品滞销的根本原因,并指出为解决此问题英国的对策。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