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就如路边的野花,在淅沥沥的春雨中轻轻摇曳,在轰隆隆的夏雷中静静绽放,在哗啦啦的秋叶中顽强盛开,在白皑皑的冬雪中傲立枝头。用心体味生活,你会惊喜地发现——美,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悄然绽放。

请以“美,悄然绽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

 

阅读选段,完成题目。

捱到六十日限满,牢中取出武松,当厅开了枷。当案叶孔目读了招状,定拟下罪名,脊杖二十,刺配恩州牢城,原盗赃物给还本主。张都监只得着家人当官领了赃物。当厅把武松断了二十脊杖,刺了金印,取一面七斤半铁叶盘头枷钉了,押一纸公文,差两个壮健公人防送武松,限了时日要起身。那两个公人领了牒文,押解了武松出孟州衙门便行。……原来武松吃断棒之时,却得老管营使钱通了,叶孔目又看觑他,知府亦知他被陷害。不十分来打重,因此断得棒轻。

1.武松是被谁陷害关进大牢的?此人为什么要陷害他?

2.武松和林冲都是《水浒传》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请根据两人的身世、性格特点,至少总结出他们的两处相同点。

 

下列选项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宋江坐上第一把交椅后,想接受朝廷招安,最终率部归顺朝廷。之后根据朝廷旨意,他领兵征讨方腊。

B. 吴用设计打破常州城,但宋万等三人阵亡,润州守将金节和宋江联系,献了城池。

C. 林冲刺配沧州,途经柴进庄园,柴进盛情款待。庄上的洪教头嫉妒林冲,有意挑衅。

D. 杨志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未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

 

某班举行《水浒传》故事会,下面几个故事按原著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故事:

①武松大闹飞云浦

②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③花荣大闹清风寨

④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题文)填空题。(提示:填写书中人名时要连绰号一起写)

(1)《水浒传》是______写的中国第一部歌颂______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鲜明地表现了______的主题。这部书被外国朋友形象地翻译成《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其中三个女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写的是______

(3)“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交过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下去。这段话描述的情节是《水浒传》中的______,最先想要干这件事的是______

(4)《水浒传》第四回有一首诗:“躲难逃灾入代州,恩人相遇喜相酬。只因法网重重步,且向空门好好修。打坐参禅求解脱,粗茶淡饭度春秋。他年证果尘缘满,好向弥陀国里游。”诗中主人公____________而“躲难逃灾入代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晓岚《河中石兽》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是陋室______

(2)白丁______

(3)一寺临河______

(4)______

2.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苔痕阶绿    当求之于

B. 以调素琴    据理臆断欤

C. 何陋有      其反激

D. 金经        十余岁

4.甲文中引古圣先贤之名室,有何作用?

5.假如乙文的作者纪晓岚和甲文的作者刘禹锡生在同一个年代,他们可能成为朋友吗?为什么?对于刘禹锡这种交友方式你赞同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做成的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汤沸:热水沸腾。③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综合实践活动。

“五·四”青年节就要到了,我校准备开展以“青春志·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1)校文学社拟围绕活动主题,出一期“五·四”专刊,请你设置一个栏目,写出栏目名称,并说明栏目内容。

示例:栏目名称:寄语青春  栏目内容:刊登校长对大家的殷切希望。

(2)如果你妈妈觉得办校刊浪费学习时间,牵扯了精力,不同意你参加,你怎么劝说你妈妈,让你参加此次活动?

 

下列句子语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所以,诗人写道:“春色先以柳荫归”,“春风杨柳万千条”。

②你看,在那冰雪初融的时候,不是暗暗泛青的芽首先把春意带到人间吗?

③在北方广大地区,感受春意最早的乔木是垂柳。

④你再看,大多数树木久睡刚醒,而垂柳已将粒粒柳芽抽成万条柳丝。

⑤它那轻盈婆娑的身姿,那迎风摇摆的树枝,那青翠欲滴的细叶,不仅为桃杏增添了色彩,还给人们送来了春的气息。

A. ③②④①⑤    B. ⑤①②④③    C. ③②④⑤①    D. ②④③⑤①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举办“名师好课”系列活动,东台市城乡均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B. 小明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C. 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思念自己的亲人。

D. 实施“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一”节的德润广场,游玩、购物的游客济济一堂,好不热闹。

B.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李军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 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D. 日本目前在钓鱼岛问题上占优势的局面,将随着我国航母的下水而烟消云散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

(1)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

(4)愚者暗于成事,__________

(5)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__________,一晃就消失了。

(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一句直抒胸臆,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7)人们常用《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人才不缺,缺的是发现人才的人。

(8)梁启超认为的那种人类理想的生活,就像孔子自述生平时说的一样:“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答题。

窗外,姹紫焉红,心中,阳光明mèi(    )。怀一颗真挚的心,人与人不再虚与委(    ),每一天都洋yì(    )爱与感动,那么便满眼葱笼。我要将这一切整理收集,以动人的韵律,(    )着淡墨,写成世上最美的诗,让友爱行走在字里行间,满纸素色便开成了温和的暖。

(1)加拼音或写汉字。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

 

 

槐 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得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氤氲(yīn 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文章③~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段画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阅读《一棵小桃树》,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说“它长得很委屈……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

(2)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3.文中多处写到“奶奶”,其作用是什么?

4.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有的词语有多项意义,请在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参照示例,使用其不同的意义,写一小段话。

示例

风雨:昨夜一场风雨过后,山峦青翠干净,我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人生本多风雨,只有在挫折中不丧失信心,才能继续前进。

备选词语:果实、沉淀、灿烂

选词:

造句: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育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种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    __________

(2)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____________

(3)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___________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

B. 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

C. 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仙桃’;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

D. 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

孱头:

(2)我渐渐地大了,脾性也一天一天地坏了,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垂垂暮老:

(3)这时候,奶奶也去世了,真是祸不单行

祸不单行:

(4)我曾去看过终南山下的夹竹桃花,也去领略过马嵬坡前的蜜水桃花,那花儿开得火灼灼的,可我的小桃树,一颗“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

灼灼: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早晨起来,就晰晰沥沥的,我还高兴地说:“春雨贵如油,今年来得这么早!”

B. 啊,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昨日楚楚的容颜全然褪尽了。

C. 爷爷是喜欢服待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D.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根据拼音写词语。

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miǎo xiǎo______;山外的天地这般大,城里的好景这般多。我从此也有了xuè qì fāng gāng_______的hún pò______,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hōng hōng liè liè_______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那家乡的土院,那土院里的小桃树便再也没有去想了。

 

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陈权重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她们找到了隐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有过这样的事情,也有过苦和乐的体验,请以“是苦也是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初登泰山

冯骥才

初登泰山的情景如今已经化作一团烟雾,因为中间相隔了四十余载,然而一些记忆碎片却像一幅幅画在岁久年深的烟雾里忽隐忽现。

那年我22岁,正处在一种向往着挺身弄险的年龄。一天,在老画家溥佐先生家里学画,溥先生忽对我们几位师兄弟说:“跟我去泰山写生吗?”先生胖胖的脸充满兴致。

那年代难有机会登山,我和几位师兄弟更没去过泰山——这样的天下名山,便立刻呼应同往。行前的几天兴奋得夜里闭不上眼,还跑到文具店买了一个绿帆布面的大画夹,背在背上,把自己武装成一个“艺术青年”。

泰山对我有种天生的魅力,这可能来自姥姥那里。姥姥家在济宁,外祖父在京做武官,解甲后还乡,泰山是他们常去游玩的地方。姥姥好读书,常对我讲到泰山的景物和传说。那时家中还有几张挺大的“蛋白”照片,上面是 1922 年外祖父与康有为结伴游泰山的情景。照片里母亲那年5岁,还是一个梳着一双抓鬏的活泼好看的小姑娘。背景的山水已叫我领略到五岳之宗的博大与尊贵。

记得那次在泰安下了车,隔着一大片山野就是泰山。远看就像谁用巨笔蘸着绿色、蓝色,混着墨色在眼前天幕上涂出一片屏障似的崇山峻岭。待走进山里,层层叠叠,幽敻深邃,蜿蜒的石径把我带进各种优美的景色里。那时没有相机,我掏出小本子东画西画,不知不觉就与溥先生和几个师兄弟都跑散了。

那次,我们好像是坐着夜车由天津来到泰安的,火车很慢,中间经过许多小站。德州站的记忆很深,车到站一停,没见月台上的小贩,就见一只只焦黄、 油亮、喷着香味的烧鸡给一张张纸托进车窗。当然,我们没有钱买烧鸡吃,我口袋里仅有的30块钱有一半还是向妻子(那时是女朋友)借的呢;我只能在山脚下买些煮鸡蛋和大饼塞进背包,带到山上吃。

在这陌生的山上走着走着,就走入姥姥讲过的泰山故事里。比方斗母宫,它真像姥姥讲的是座尼姑庵。里里外外收拾得幽雅洁静,松影竹影处处可见,坐在回廊上可以听见隐藏在深谷里层层绿树下边的泉响。再有便是回马岭。姥姥当年对我说:“登泰山到回马岭,山势变得陡峭,骑马上不去,所以叫回马岭。你外祖父属马,当年到这里不肯再登,没过两年人就没了。你也属马,将来要是到回马岭一定要上去。”于是那次穿过回马岭的石头牌坊时,是一口气跑上去的。

我一路上最重要的事当然是写生。我在山里写生时,完全不知上边的山还有多高路有多长,到了中天门,见溥佐先生已经到达,坐在道边一家店前边喝茶歇憩边等候我们,待人会齐一同登朝阳洞,上十八盘。

那个时代,没有旅游,上山多是求神拜佛的香客;种种风物传说都是从山民嘴里说出来的,也都是山民深信不疑的。我在小店里买到一本乾隆年间刊印的线装小书《泰山道里记》,版味十足,软软厚厚的一卷拿在手里很舒服。低头看看书中记载的古时的泰山风物,抬头瞧瞧眼前的景物,对照古今,颇有情味。那时没有真正的旅游业,这是唯一的一本堪作导游的小书了。我也不知道山上小店里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书卖。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

那次登岱还识得一群特殊的人,就是挑山工。一个人,全凭肩膀和腰腿的力气,再加一根扁担,挑上百斤的货物,从山底登着高高的台阶,一直挑到高在云端的山顶。而且,天天如此。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虽然我和他们不曾交流,甚至由于他们低头挑货行路,无法看清他们的模样,但是他们留在了我的心里,成为20年后我写《挑山工》的缘起。

至于那次写生收获最大的,乃是使我对宋代北宗山水的技法有了深切的认识。泰山的大气更注入了我“胸中的丘壑”。

头次登岱,目的在于绘画,收获却何止于绘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姥姥给 “我”讲过的有关泰山的故事。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评析。

3.作者远望泰山,从呈现在眼前的画面中提炼出了“绿色”“蓝色”“墨色”三种颜色,请根据作者给出的三种颜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这幅画面。(可任选一种或几种颜色来描绘)

4.“比起当今已陷入旅游市场里被疯狂‘发掘’和‘弘扬’的泰山,那时才是真正的原生态”,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作者第一次登泰山,“目的在于绘画”,在文末对其收获有所交代,除此之外,你认为作者还有哪些收获?

 

龙湖游记

陈忠实

①踏上游艇,在清湛湛的湖面上划行,一缕缕清凉湿润的风迎面拂过,把满身三伏酷暑的溽热顿时荡涤光净,从头到脚从外到里都是一种期待里的舒服。我似乎还不尽兴,忍不住撩起水来,搓了胳膊又搓洗了脸,便融入这水天一色的湖了。

②水是湛蓝湛蓝的水,天是湛蓝湛蓝的天。眼前的水看不到边际,远处的水被灰白的水汽遮住了蓝色,与目力所能及至的同样呈现着灰雾的蓝天相接相融。一叶小艇泛在这水天相接的水面上,很容易让人产生海的迷幻,尤其是对我这样意识和习惯里储存着黄土原和杂生着荆棘野草榆树枸树的坡岭的人,漂浮在这样无边无际的水面上,往往会产生风平浪静的海的错觉。然而,这确凿是湖。

③后来我不再发生湖与海的混淆性错觉了,湖里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蒲草,小艇在蒲苇丛中的狭窄水道上缓缓划行,不时有鸟儿从蒲苇丛中飞出,又有鸟儿沉落其中,偶尔能听到幼雏混乱一团的叫声,可以猜想是争夺食物的颇为激烈的本能的叫声。无法想象,这密不透风的蒲苇丛林里,有多少双鸟儿在自由地繁衍后代,这种鸟在我并不陌生,我的家乡灞河边的苇子林丛是它们的福地,叫声不大优美,是比较单调的“呱呱呱”的粗声,当地人就因其叫声称作“苇呱呱鸟”。一个苇字,标明了它生存繁衍的独特领地——苇丛。这湖里的苇丛更是难得一方自由领地了,首先不担心安全,没有如曾经的我一样捣乱的孩童掏取鸟蛋。

④在蒲苇丛里相间着的大块水面上,有通体白亮的鹭鸶悠然浮游,它们总是成双成对,一会儿游远了,一会儿又聚拢并行了。我无意间捕捉到一个瞬间即逝的画面,一只鹭鸶张开翅膀从水面跃起,不偏不倚落在另一只鹭鸶的背上,又滑落到水里去了,被踏了一下的鹭鸶抖一抖身子,似乎没有在意,又并头游动着。还有几只野鸭,显然缺乏鹭鸶的优雅风度,却洋溢着活泼的天性,不时把头伸入水中又冒出来,争前恐后,左右穿梭,自然都是在水里捕捉小鱼小虾等食物。几种叫不上名字的小鸟,从空中掠过,有一种背上是一抹鲜艳的红色,瞬间就消失了。

⑤小艇从芦苇丛中出来,又进入野生的荷花丛中。许是得了这好水和好水下的好泥的滋养,硕大的荷叶遮罩着水面,红色白色粉红粉白的荷花竞相开放,开放的荷花和含苞待放的花蕾都是出奇的硕大,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水面上,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我便想到,无论密不透风的苇丛,无论花香扑鼻的荷花,当是适宜所有职业所有年龄的男女驾舟散漫的好去处。进入苇丛和荷花丛中,得意的事和烦恼的事都会被荡涤出心胸,获得一分娴静和爽快。

⑥直到我如此沉迷的时候,仍然不敢相信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阳大地上。不单是我孤陋寡闻,更在我多年来偏颇的心性,以为和我住得相邻的省份大同小异,就把兴趣偏向于那些自然景观奇特的边远地域,大漠荒原,海洋冰山,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野狼游走的草原,寸草不生蠓虫难觅的生命禁区的盐湖……此刻,我甚至有某种懊悔,竟不知和我相邻的中原河南淮阳,有这样一方好水——龙湖。

⑦湖以龙命名,也是这一方好水所系的悠远到神话时代的神秘历史。传说伏羲从我的家乡渭河来到这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神农氏也在这里教民稼穑,陈胜在这儿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更有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苏轼等都留下不朽诗篇。在我尤为惊喜的收获,是陈姓氏族的源头就在这里。这龙湖在夏代称为陈,到西周时,在龙湖上建城立国为陈国。随之以国名为姓氏,便有了陈姓,十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陈氏家谱园里获悉,陈氏源自舜的后裔所在的陈国,却不知具体方位,今天竟然一脚踏进陈姓始祖所在的陈国的门槛了,无意间完成了一次最久远的寻根,顿然觉得和淮阳亲近到有亲情相系了。

⑧龙湖有好水,《诗经·陈风》有赞美龙湖的诗章: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把龙湖上这些水生花草能写进《诗经》,可以猜想肯定是这龙湖的风景激发了作者的诗兴,留下这生动的诗章。我在龙湖蒲苇丛中的忘情和沉醉,和几千年前《诗经·陈风》的作者相通,只是我笨拙,吟咏不出一首诗来,仅留笔记一篇,聊以尽兴。

1.作者发生“湖”与“海”的错觉的原因是:

2.请对第④段的描写进行赏析。

3.对文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写鸟儿们的叫声反衬了湖水的静谧。

B. 第⑤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立体地展现荷花的姿态。

C. 第⑥段用边远地域的奇特景观来衬托龙湖是“一方好水”。

D. 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4.从全文看,作者赞美龙湖的理由有:

5.文章最后用诗歌结文有什么好处?

 

综合性学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决定开展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举行大众旅游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并进行研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过去大部分旅游都属于景色观光式,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少有文化型、体验型旅游。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游学、文化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乡村海岛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材料三

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

结论:                        

2.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字数60字左右)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______

(2)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______

(3)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______

 

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良久,我们终于(   )到,眼前的(   )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   )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

A. 感悟 绚烂 变幻    B. 领悟 绚丽 变换

C. 感悟 绚丽 变幻    D. 领悟 绚烂 变换

 

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 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 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 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 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 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 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