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弃(bìng)    取(jié)     笑(yán)     卷浩繁(zhì)

B. 数(xiè)     静(mì)      唱(hè)        为人知(xiǎn)

C. (juǎn)    挑(xìn)     意(xiá)     叱风云(zhà)

D. 热(zhì)     性(pì)      祷(qí)      万恶不(shè)

 

(三)、课内阅读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A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哪哪池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 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B.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看。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所选文段的内容。

2.副词总是有着奇妙的作用,请你说一说曲线句A句连用两个“还”字有什么妙处。

3.从用词精妙的角度赏析一下划线句B句,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一)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1.诗人夜晚看见渔灯,把它比作“ 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句进行描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A)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赶到遇上地平人少的地方,祥子可以用一只手拢着把,微微轻响的皮轮象阵利飕的小风似的催着他跑,飞快而平稳。拉到了地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得出汗来,哗哗的,象刚从水盆里捞出来的。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一种疲乏,如同骑着名马跑了几十里那样。

(B) 冬天又来到,从沙漠吹来的黄风一夜的工夫能冻死许多人。听着风声,祥子把头往被子里埋,不敢再起来。直到风停止住那狼嗥鬼叫的响声,他才无可如何的起来,打不定主意是出去好呢,还是歇一天。他懒得去拿那冰凉的车把,怕那噎得使人恶心的风。狂风怕日落,直到四点多钟,风才完全静止,昏黄的天上透出些夕照的微红。他强打精神,把车拉出来。揣着手,用胸部顶着车把的头,无精打采的慢慢的晃,嘴中叼着半根烟卷。一会儿,天便黑了,他想快拉上俩买卖,好早些收车。懒得去点灯,直到沿路的巡警催了他四五次,才把它们点上。

1.以上两段文字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写的 《____________

2.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3.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

4.作者在小说一开头就说“骆驼”是祥子的外号,那么骆驼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和祥子有什么内在的和外在的关系?

5.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祥子的性格特点。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戈壁滩上        风沙呼啸,气温      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       层出不穷,稼先      有“福将”之称,意外       不能完全避免的。

A. 常常   往往  必   虽   总是    B. 经常  常常  必  虽  都是

C. 往往   常常  常   虽   却是    D. 常常  经常  必  虽  总是

 

下列各句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

A. 杨振宁和李政道共获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 《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 选取生活中的琐事,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让读者知道他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爱好,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主要是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下列各句中表述完全正确的一句是(     )

A.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B. 我从图书馆借了两本书籍。

C. 我校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

D. 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潜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有关大禹精神的传承在当代社会显得更为迫切。

B. 邓稼先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 做学问最关键的是要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如果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

D. 我想多踢一会儿足球,可是爸爸原形毕露,威胁我说:“你再不回去做作业,小心晚上不给你饭吃。”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           孤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

涉猎_______)(________      往事_______)(___________

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 闻女叹息_________

为市鞍马_______)(_________   辞爷娘去________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           策勋十二转________

相扶将________            双兔地走________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_______________,可汗大点兵。

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脱我战时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______________,对镜贴花黄。

 

根据拼音写汉字。

元xūn________    选pìn________      péngpài_______)(_________ 深xiāo_______

咳sòu________    调gēng_______      xīn________金           至死不xiè_______

妇rú________   皆知     qiè________而不舍          目不kuī________园     深wù_______痛绝

gēda_______)(________

 

作文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          是人生必修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2.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1)____磨面作饼压岁钱→(2)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4.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工智能2.0

①“人工智能AI”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地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AI2.0。”

③“30年后的AI2.0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地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用于预防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历,源源不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合、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AI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增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什么样的改变。

⑨AI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AI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AI程序就能知道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在医院里,AI分析X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正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于是一个关于AI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会控制人类吗?

(节选自《读者》,有删减)

1.在潘云鹤的构想中,30年后的AI2.0将在哪些方面展示它的能力?

2.第④段中加点词“到那个时候”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认为AI会控制人类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邴①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 ②恻(cè):心中悲伤。 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邴原少        孤:失去父亲

B. 一则其不孤      羡:羡慕

C. 二则羡得学      其:代词,自己

D. 师恻         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孙权劝学》,完成下列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折 杨 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全诗写了哪些意象(即事物)?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选出与“沧海月明珠有泪”形成对偶的一项(     )

A. 望帝春心托杜鹃    B. 蓝田日暖玉生烟

C. 竹坞无尘水槛清    D. 秋阳不散霜飞晚

 

综合运用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想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逢入京使》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    李白《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④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_______________,壮士十年归 。         《木兰诗》

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走进课文,众多杰出人物光辉灿烂。有功xūn泽人间的邓稼先,有锲而不舍做学问,不断  A    ( 追随/追求)zh越的闻一多先生,还有写出《黄河颂》来  B    (表达/表示)我们民族气pò的诗人光未然,以及爱国爱家为土地发出shì言的端木蕻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功xūn_____  zhuó______越     气pò______   shì_______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____________    B _________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总有留存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的那一刻,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时的那一刻,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时的那一刻……

请以“那一刻对我影响很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

②选取一个或多个角度,可以记叙、抒情和议论;

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③“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凉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天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蒙。

④不知不觉,县城到了。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因为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什么,爹?”

⑩“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梳理作者写作的思路,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____________

2.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3.第⑤段画线句写买柴人付钱时连用了“摸”“抓”“扔”等几个动词,这几个加点动作体现出了他人性中的哪些特点?

4.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试找出一例,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植物也“反恐”

①植物在整个生物界中是最基础的一类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能量来源,装点并美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最近,美国科学家又发现了植物的新用途,可以经过基因改造后用来反恐——发现那些隐蔽的炸弹。

②培育出反恐植物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女生物学家居恩·梅德福特等人。她们利用植物的自卫反应机制找到了探测炸弹的新方法。

③虽然植物没有像动物一样的感觉器官,也不能像动物一样四处奔跑,但是它们也能感知环境,并能趋利避害,人们可以用植物的这种特性来监测环境。研究人员还通过基因工程改变了植物的自然示警程序,使植物在发现空气中或土壤中有特定化学物质时,能以叶子变色的方式向人们报警。

④梅德福特通过改变植物的基因,令植物能探测到人们指定的物质,并以人人都看得见的方式回应。在植物DNA中有一种受体蛋白,在感受到具有威胁性的刺激物时,就能释放萜烯类化合物,使叶子的表皮增厚,叶片的颜色也随之改变。

⑤目前,梅德福特培育出一批能反恐的拟芥兰,可检测由黄色炸药制成的炸弹。经过测试,这些植物在检测到空气中哪怕一丁点的黄色炸药时,就会出现变色反应,大部分拟芥兰的叶片变黄。也有少部分拟芥兰的叶片变成白色,这是梅德福特认为的最佳变色效果,因为植物本身有黄色叶片,而从绿色到白色的则较少,变色效果明显。在测试中,当炸弹拆除之后,植物又会由白色变为绿色。

⑥研究人员利用电脑软件重新设计植物的受体蛋白质基因,使其能对特定的污染物或炸弹做出反应。一旦植物发现危险物后,内部信号就会促使叶子转变为白色。研究发现,目前植物对炸药的探测能力与狗相当,甚至更好。反恐植物并不需要特定的植物,任何植物通过基因改造后都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能同时探测多种化学物质。

⑦尽管反恐植物目前对于周围环境中的炸弹需要几个小时才有反应,但研究人员正在不断完善对反恐植物的基因设计,希望能使反应时间减少到几分钟。梅德福特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军方和环境部门的关注,军方希望用反恐植物来探测炸弹,而环境部门则希望用反恐植物来监控环境污染。目前,美国军方为这个项目新增了790万美元的拨款,希望研究人员缩短植物对炸弹的响应时间,并让更多的反恐植物变白而不是变黄。

⑧将来,人们进入危险区域,只要带株反恐植物,就可以预知来自炸弹的威胁。美国国防和国土安全部的官员表示,这项新技术几年后可能就会应用于各大机场。美国海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则表示:“设计用于检测炸药的植物哨兵,最终可能会帮助军队免受简易爆炸装置袭击。”

1.人们利用植物来反恐的依据是什么?

2.目前,科学家对植物反恐研究出了哪些成果?

3.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中“这项新技术几年后可能就会应用于各大机场”一句中加点词“可能”能否删掉?为什么?

5.针对植物反恐的特点,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可以利用这种特点?

 

 

归钺传

归有光

归钺①,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②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③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④。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节选自《归氏二贤传》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归钺:人名。②依依:依恋的样子。③致:送达。④奉迎:迎接。奉,敬辞。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钺困  ______

②钺贩盐中  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3.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属凄异  _______

②哀转久绝  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按要求填空。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____________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④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⑦品读古代的优秀诗文,古人的高贵心灵、博大胸怀常常令人感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______;文天祥忠心感天动地,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

⑧董卿在《朗读者》里说,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____________,这是范仲淹在何时忧何时乐这一问题上的选择。

⑨“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请默写一组写游子怀恋故土的完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

 

三月春风吹拂,又到一年雷锋月,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我校现决定面向全体同学招募一批“爱心天使”到敬老院去帮助孤寡老人。

请你为这次学雷锋活动拟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预计到2022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B.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湖滨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 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下列选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伊索所写。

B.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我们学过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社戏》等。

C. 成语“豁然开朗”“扑朔迷离”“鸿鹄之志”“心旷神怡”分别出自《桃花源记》《木兰诗》《陈涉世家》《岳阳楼记》。

D. 古人说的“弱冠”指的是男子20岁,“桑梓”指的是故乡,“鸿雁”常用来喻指书信。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