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讲到亚洲各国发展这一问题时,引用了汉代桓宽《盐铁论》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句话,这一言论体现了先秦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

A. 荀子    B. 韩非子    C. 墨子    D. 董仲舒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有文字可查又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这说明(   )

A. 完善的文献和考古文物印证了信史    B. 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是考古发现

C. “传说时代”缺乏验证因此不可信    D. 历史研究必须有明确和完整的记载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东西。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革命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

材料二 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2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联邦比例”的问题上,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不计算在“联邦比例”中。

——根据《美洲史》和1787年宪法整理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

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的“有所坚持,有所妥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哪几对矛盾? 1787年宪法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的趋势,经济获得强劲发展。这些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A. 冷战后世界单极化趋势增强

B. 世界多极趋势始于冷战结束

C. 世界经济格局影响政治格局

D. 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区域内

 

1996年,中俄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中美两国元首决定,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中国、欧盟双方表示希望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表明中国(  )

A. 努力为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

B.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 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 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 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贝多芬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贝多芬完成的伟大的事业

A.将音乐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B.把音乐由古典主义发展到浪漫主义

C.使音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D.贝多芬在奥地利进行了音乐创作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本应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

B.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

D.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传统观念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C. 外来棉纺织品的竞争力强

D.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三个世界”是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力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曾出现了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世界

第二世界

第三世界

第一种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

第二种

美国和苏联

日本、欧洲、加拿大等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对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都认识到两极对峙中产生的新兴政治力量

②都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划分依据

③都以经济军事力量强弱作为划分标准

④都是对当时国际关系多极化的思考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A. 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 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 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 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地理环境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农耕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C. 鸦片的流入致使白银大量外流

D. 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1949年初,毛泽东在同斯大林密使米高扬的谈话中说道:我们这个国家……他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虱子什么都有,……我们必须……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柴草、垃圾等比喻中国经济残破

B. 毛泽东的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C. 中苏此时已经建立了友好同盟

D. 目的是为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据统计《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并赞美爱情的诗歌,例如《关睢》、《兼葭》等篇。而同时代的西方,智者学派也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命题。据此可知,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所具有的共性是

A. 人文关怀

B. 民本思想

C. 批判现实

D. 仁爱至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

 

在是否参加国际联盟的问题上,美国各界看法不一。《国际联盟盟约》第十条规定,国联成员国有尊重并保护其他所有成员国领土完整及独立、防御外来侵犯的义务。围绕这一条款,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一些参议员之间争论激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参议员们认为:如果美国参加国联后,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美国将面临法律上的义务,这最终将使美国陷入欧洲事务相关的环境之中,因此,他们反对参加国联。

材料二威尔逊总统认为:这个义务是道义上的,不是法律上的,在法律上没有约束力,而且(美国国会)有绝对自由,对要求采取行动的所有情况做出自己的解释。但是他也承认,如果出现了不容争辩的侵略事实,毫无疑问,美国将履行盟约中的自动惩罚的法律义务。

请回答:

(1)概括指出在美国是否参加国联的问题上,威尔逊和参议员们争论的焦点。

(2)概括争论双方的基本主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争论的最后结果。

(3)参议员们在美欧关系上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纪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A. 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B. 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 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 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国际联盟成立后,曾对当时的国际事务作出过一定的处理。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 在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方面一直发挥作用

B. 九一八事变后,严厉制裁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C. 对法西斯侵略行径姑息纵容

D. 成了被法西斯国家操纵的工具

 

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    )

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

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国联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 民族自决    B. 集体安全    C. 维护和平    D. 委任统治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维持世界和平的手段主要有

①会员国应裁减军备

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③制裁战争发动国家

④实行委任统治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计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这一“产物”是指

A. 国际联盟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联合国    D. 关贸总协定

 

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

②一战后的和平思潮

③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

④巴黎和会的召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出 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即根据各区域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不同程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摘编自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

材料二  从1978年算起,我国曾有过三次思想大解放。其中:1978年,一篇署名文章打破“两个凡是”神话,拉开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触动姓“社”姓“资”,引发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潮流。

——摘编自光明网《我国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历史回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思想大解放的不同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第一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二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三阶段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论述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二  董仲舒从天人相副说出发,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者与“斗筲之性”者,一为天生的善,一为天生的恶,无可改变,唯“中民之性”者可经教化而为善。

——摘编自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宿州差等之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人性论和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对人性论的看法与孟子有何差别。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