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A. 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B. 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 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D. 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入国库,有婚嫁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该制度

A. 满足了农民渴望平均的愿望

B. 成为太平天国上层建筑的基础

C. 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模式

D. 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戊戌变法

 

租界和使馆区既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表现形式,也是传播西方文明的窗口。下图中的租界和使馆区分别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之后

A.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 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B. 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 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D. 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史学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的开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主要表现在

A. 中国的政治制度开始趋向民主化

B. 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D. 中国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的一员

 

下图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发展阶梯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 自由主义

B. 殖民主义

C. 民族主义

D. 民主主义

 

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借尸还魂”“循环往复”“独辟蹊径”。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英、德、法、美

B. 德、英、法、美

C. 法、美、德、英

D. 美、英、法、德

 

“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材料反映出

A. 英国君主大权在握    B. 德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C. 美国国会形同虚设    D. 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下图为近代西方某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皇帝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

B. 议会受皇帝主宰,故无立法权

C. 宰相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D. 帝国议会是拥有权力的上议院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连任。第五条:共和国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尚未届满的众议院。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总统是国家元首,是国家权力中心

B.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 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D. 总统和议院之间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由此可知,“光荣”的本质是

A. 一次不流血的革命

B. 实现了“王在法下”

C. 形成“双王共治”的局面

D. 终结了君主专制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持编撰了《民法大全》,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原因不包括

A. 它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立法基础

B. 它的基本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

C. 它标志着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

D. 它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材料中的“政治革命”主要是指

A. 颁布解负令

B. 实行财产等级制

C. 设立四百人会议

D. 组建陪审法庭

 

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

A.主权在民                            B.人民是国家大事的决策者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民主为国内人共享

 

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这一现象是雅典

A. 政治体制的产物

B. 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 频繁改革的结果

D. 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 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 都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国家统一

D. 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蜕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跻身贵族。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者增加至55.12%。这一现象有助于

A. 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

B. 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 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

D. 改变传统的政治结构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唐玄宗设置节度使

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C.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 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下图是秦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________,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上文空缺部分应是:(     

A.太尉       B.皇帝        C.御史大夫        D.丞相

 

汉代学者何休注解《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此材料能准确反映的史实是

A. 礼祭制度基本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B. 通过宗法关系决定社会等级秩序

C. 贵族政治已经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D. 天子实现对地方权力的高度集中

 

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

A禅让制的结束

B.商王朝的发展

C.西周的强盛

D.夏朝的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又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材料二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摘编自彭小瑜《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材料一反映了李贽的哪些思想主张?李贽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其思想被称为“异端”,表现在什么方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揭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弊端的出发点,及其所倡导的振兴国家的途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进步作用。

 

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丁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孩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路过井边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孩。……他抢救孩子,惟一的原因是出自于天生的同情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材料二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日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三字经》

材料三 他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大害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岳麓书社

(1)材料一是战国时期某儒学思想家为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打的一个比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是哪位思想家?其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2)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了“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处世道德标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的《三字经》强调“三纲”“五常”的积极意义何在?

(3)材料三中的“他”是明末清初哪位思想家?材料三反映了他什么思想主张?

 

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形成于康乾年间

B. 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 源于徽剧、傩戏

D. 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

A. 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 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    D.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曰:何以为似?何以为真?叟曰: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这说明中国画

A忽视形象的真实描写

B.注重素材的外在形似

C.强调造型的抽象多样

D.追求事物的形神兼备

 

史言有“吴中四士”之称的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其书法特点是

A. 气粗字险    B. 逸势奇状    C. 气郁字敛    D. 雅俗共赏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