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的监护制度非常完备,早在《十二铜表法》中就有对具有权利能力、但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行为能力的人要实行扶助和保护的规定,其中包含对未满14岁的男子、未满12岁的女子等未成年人的监护。该项规定直接凸显出罗马法的

A. 社会公正和谐思想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 人文主义精神    D. 人生而自由意识

 

古罗马时期,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和皇帝敕令。其中,裁判官根据法的精神而不是法的条文做出的裁决,是裁判官告示的重要部分。这说明

A. 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    B. 罗马法借鉴了不同地区的法律制度

C. 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的司法实践    D. 万民法在治国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 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C. 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 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这一规定实质上说明《十二铜表法》(    )

A. 保护私有财产    B. 是一部野蛮的习惯法

C. 内容相当广泛    D. 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19065月清政府派载泽等人出洋考察。他们在其《考察情形折》中称:大抵欧洲各国政治,悉根源于罗马旧制,言政法者必言罗马,犹中国学者必首推周秦。……”由此可见,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罗马法

A. 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B. 维护和巩固了欧洲各国的统治

C. 其法律观念具有普遍性 D.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

 

《十二铜表法》规定: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由此可见《十二铜表法》

A. 对平民没有一点好处    B. 维护贵族的利益

C. 维护私有财产    D. 是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宋教仁积极倡导的政党内阁,是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采取的一种主动积极、合理合法的斗争策略,渴望以此成为宪政制度的工具。但即使这样,也引起了袁世凯的极大敌视。为了抵制和削弱国民党在参、众两院的力量,袁世凯以“政党政治”还击“政党政治”,在利用御用政党与国民党对抗的同时,又以金钱收买国民党中意识不坚定的党员,以加强自己的势力,并派人暗杀宋教仁。“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失去政党活动的领袖,政党活动陷于低潮。以后国民党分裂成相友会、政友会、癸丑同志会、集益会、超然社等五个小团体,失去往日强盛之势力。政党内阁在中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而袁世凯已不满足于通过傀儡内阁来控制政权,他要成为握有实权的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在镇压了国民党发动的“二次革命”后,利用其高超的政治手腕,专事破坏政党政治,顺利地登上了正式大总统的宝座。随后又改造“约法”,奠定了复辟帝制运动的基础。宋教仁等人的民主美梦完全破灭。

节选自周建林《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教仁积极倡导政党政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教仁倡导的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948年3月,美国政府决定禁止向苏联和东欧各国出口战略物资。1949年末至1952年8月,巴黎统筹委员会和中国委员会相继建立,这标志着美国经济遏制战略扩大成为整个西方世界的共同行动。美国追求的基本目标是阻遏苏联集团战争潜力的增长、加剧苏联集团内部政治经济关系的紧张化,而“对共产党中国的贸易管制,不仅要阻碍其战争潜力的增长,而且还要阻碍其工业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决定局部缓和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继续维持现行对中国和朝鲜的管制水平。其次,将技术转让更加明确地纳入东西方贸易管制的范畴。1954年和1958年,巴黎统筹委员会相继两次调整国际管制清单,将对西方军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物资增补进来,而将那些美国和西欧国家认为在军事方面再没有发展前途的物资,或者是苏联已经具备同等研制能力的物资删除出去,1960年,巴黎统筹委员会通过了“行政例外程序”,其中规定,巴黎统筹委员会各成员国有权自行确定“例外程序”出口的物品种类,无须事前获得巴黎统筹委员会的批准,事后向巴黎统筹委员会申报备案。

崔丕《北约组织对苏联能源设备禁运政策的缘起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禁运政策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禁运政策的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

——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

(1)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周,国指的是天子赐给诸侯的封地;到春秋战国时代,国指的群雄争霸的列国;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国乃是以皇权为核心的王朝。……但到了近代,近代中国的启蒙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古代中国只知家族,不知国家,缺乏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意识。为了建立近代国家,首先必须“去家化”,批判家族主义,将国家从宗法伦理中剥离,使其获得独立性。到五四时代,家族谱普遍被视为专制主义之渊薮建立民主共和,就必须首先打倒宗法家族,儒家的三纲思想成为首当其冲的目标。

——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国家”的概念。(要求:写明论题,古今关联,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美国最高法院室内墙壁古今立法者的雕像中,孔子赫然位列其中,因为他主张“妥协”与“秩序”;“天”是“最高价值观”的载体,这与上帝对等,因此美国人赞许孔子的“宗教伦理”。然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对华人移民的恐惧促使媒体将中国人“低劣”“怪异”的本性归咎于孔子,而美国人依赖于报刊杂志以获取信息的传统则直接导致负面的孔子形象占据主流中国观;作为“天定命运”观念的积极鼓吹者,无数的报纸都在强调孔子思想属于早已逝去的时代,基督教体系则引领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毕竟中国的守旧儒家士大夫们都迈开了反思孔子、放下孔子的步伐。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材料二  经济危机肇始,美国“伪经济学家”鼓吹美国资本家应该前往苏俄取经,学习五年计划模式。对此,反对者应用《论语》中“过犹不及”提醒政府,只能参考孔子的中庸之策,以相同比例削减红利,体现劳资公平。等到罗斯福大行政府干预经济之策,鼓吹自由者借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公开表示:宁愿遭受老虎威胁,也不愿生活在苛政之下。及至新政措施全面铺开,寄希望于罗斯福驱赶“在民众门前嚎叫的饥饿之狼”的新政支持者惊讶地发现:孔子的“大同”之说与当时的社会福利思想何其相似。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借鉴据称为孔子首创的“常平仓”论制定了《农业调整法》,这无疑也是“大同”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张涛《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形象”在19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支持者与反对者解读的“孔子形象”分别旨在达成的主要目的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

 

 

1968年3月,美国爆发第二次美元危机。不到半个月时间,就流失了14亿美元的黄金。美国已无法继续维持统一的美元黄金官价,被迫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一种是只有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时的黄金官价(即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但必须经美国政府同意;另一种则是根据供求关系调节的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这表明

A. 黄金双价制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

B. 美元变相贬值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C.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无法继续维持

D. 美国失去了对国际金融的支配权

 

学者德•弗雷斯曾指出:从1750年到1800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欧洲人口保持稳定(这一阶段仅增长0.2%),而小城市和城镇(规模在5000〜30000人之间)的人口却突增了4倍。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污染严重

B. 普通民众对大城市生活的厌倦

C. 小城市和城镇代表城市化方向

D. 社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A. 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B.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 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D. 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

 

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思维能力。下列对历史叙述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辨别正确的是

 

历史叙述

历史事实

A

亚里士多德说:公民们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B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

这个法是维护自由人利益的万民法

C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

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D

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

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A. A

B. B

C. C

D. D

 

下表是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以下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1942年中国的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

A. 国家资本重点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持久抗战

B. 私人资本重点发展轻工业满足了人民需要

C. 私人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优势

D. 国家资本企业控制在买办大资本家的手里

 

(题文)下面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其反映当时的历史主题是

A.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B. 国民经济的恢复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工业建设的起步

 

(题文)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 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明清时期,一些拥有大量土地并雇人耕种的经营式农场主日益转化成以出租小块土地为主的租佃地主,很多雇工也转化成为了佃农。材料叙述的现象

A. 反映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B. 有助于农业生产商品化

C. 适应了劳动力不足的现实

D. 不利于农业社会化发展

 

下表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 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B. 二者在治学方法上是一致的

C. 程朱理学体现了唯物主义

D. 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

 

宋朝没有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出现这一局面主要是因为宋代

A.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形成了完善的文官体制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宗法观念的进一步强化

 

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

C. 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西周时期,许多彝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载有“铸兹宝策,以享以孝于大宗皇祖、皇妣、皇考、皇母”和“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享孝于大宗”等辞语。这些铭文反映了当时

A. 宗法关系与皇权相结合

B. 血缘关系影响政治生活

C. 祭祀旨在宣扬君权神授

D. 僭越周礼的行为被遏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模仿西方国家的基拙上,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1911年,正式颁布《大清新刑律》。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同时取消了君臣、官民、士庶等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的特权,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清末民初的法制改革,为我国后来的法律近代化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一一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

材料二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一一(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20世纪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一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枢点”,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所进行的斗争和探索。

 

表中为1998年数据

 

国家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万)

国民生产总值(亿美元)

在联合国投票权

俄罗斯

1707.5

14700

3379

1

中国

960.0

123900

9289

1

美国

936.4

27000

79213

1

挪威

32.4

400

1521

1

汤加

0.08

9.9

1.7

1

 

 

——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上表可用于说明

A. 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

B. 多极化趋势加强

C. 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

D. 经济全球化发展

 

在俄国历史上因一次革命造成政府同反对派的非对抗性模式,两个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俄罗斯帝国的传统观念:让人民讲话,让沙皇让权。这次革命(  )

A. 推翻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    B. 迅速完成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C. 属于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D. 开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如图为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德国的未来》,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该作品反映了(  )

A. 王朝战争促进了德国统一    B. 普鲁士在联邦中占主导地位

C. 传统因素影响德国民主化    D. 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

 

一位学者认为,光荣革命实际上意味着英国政府有了永久的“专制权”。它“在1688年之前只能间或动用,但此后却可以一直享有”这份权力。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 君主已经统而不治

B. 实质是资产阶级专制

C. 权力中心转移到议会

D. 民主只是寡头的政治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