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和州的权力均取自人民,互不相属,各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这一规定体现了

A. 人民主权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联邦共和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

 

据17世纪的一份报告记载,除开不能远航的小船之外,该国船只总数达6000条。凭借这种毋庸置疑的优势,使其在17世纪执世界航运业之牛耳。这个国家是

A. 西班牙

B. 荷兰

C. 英国

D. 法国

 

15世纪前后的佛罗伦萨,“富有的商人和贫穷的艺术家在长老会议上平起平坐”,共同探讨古典文化的问题,社会各阶层人士参加的文化座谈会、沙龙使许多人对古典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这表明

A.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古典文化实现复兴

C. 平等理念已初步形成

D. 人文主义逐渐流行

 

有学者指出,在陶片放逐法推行的70年内,雅典“领导人物的生涯是相当脆弱的,许多人最终落得不是流亡就是破产”。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A. 政治精英深受排斥

B. 形成完整政治运作体系

C. 公民掌握国家大权

D. 注重民主政治体制维护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反映了

A.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落实

B. 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

C. 党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视

D. 高校改革促进教育的进步

 

下表为1978-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需要

C. 对外开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D.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日本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这一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中美关系的改善

C.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加入世贸的推动

 

“一五”时期,中国在苏联援助下实际施工建设的150个工业项目中,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布置在东北的有50个,中部32个;44个国防企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的有35个。这说明当时我国

A. 对外推行“一边倒”政策

B. 工业布局畸形局面得到改善

C.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实行

D.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其意在

A. 发动广大民众争取革命的胜利

B. 宣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困难重重

C. 加强中共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D. 建立以中共为中心的多党合作

 

据统计,1927-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对有确实担保之外债(如以关税、盐税、铁路等为担保的),即清偿本息达24.900余万银元;对于没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截止至1934年6月,已承认并归人整理的达109.600万银元。国民政府清偿整理外债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政府债务信用

B. 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C. 树立对外自主形象

D. 争取列强承认支持

 

武昌起义一开始就以中华民国鄂军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向各国领事发出照会,声明革命旨在推翻专制政府,建立民国,无排外性质,希望各国应严守中立。这说明

A. 革命面临着列强威胁

B.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C. 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D. 革命派采用灵活外交政策

 

下图为1904年《大公报》上的一则报道。这说明

A. 传统饮食走向衰落

B. 商业广告较为流行

C. 西式饮料受到关注

D. 报纸注重民众生活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俄罗斯因能向西方学习,接受西方政教,所以成为“北方冠冕之邦”;日本因能与西洋各国通商,学习西方技艺,所以“将来亦必出于巧焉”。其意在

A. 改革国家内政

B. 加强与西方的交往

C. 引进西方科技

D.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明代大商人不仅居止豪华,交通官宦,且与文人学士互相往来。不仅商人入仕,也出现不少士人经商的事例。商人列入史籍,纂为族谱、传记、墓志铭者,远非前代可比。这说明明代

A. 商人易染奢靡风气

B. 社会经商氛围浓厚

C. 商人社会地位提升

D.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 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 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 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四年(621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唐初市场中货币混乱

B. 唐代钱币私铸之风盛行

C. 唐初开始铸造新钱币

D. 唐代设钱监防止盗铸者

 

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

A. 使中央权力削弱

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 瓦解了宰相制度

D. 强化了士族的统治

 

西汉时,粮食产量普遍有所增加。《淮南子》记载汉代一般亩产在四石左右。西汉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 铁犁牛耕的推广

B. 重农抑商的实施

C. 耕作技术的提高

D. 水利工程的兴修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历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 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 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 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 人们已掌握广泛数学知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1)据材料,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西周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礼序书面,决定了人们之间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但到春秋战国时期战乱、兼并等事件的频频发生促进孔子“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

B. 先秦诸子的思想落后

C. 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D. 社会变革符合历史潮流

 

有人在评论某先秦学者时说:“他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但由于世间万物是齐一的,那么,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该先秦学者最有可能是

A. 墨子

B. 荀子

C. 庄子

D. 韩非子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说明孔子

A. 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 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 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 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A. 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 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 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

A. 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 注重个人品德

C. 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 反对正当欲望

 

某位先秦学者提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应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四种品德,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这位学者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

 

(题文)韩非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还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这些思想

A. 反映了战国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对立    B. 反映了韩非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C. 表明了春秋时期辩证法思想的萌发    D. 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

 

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A.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 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 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 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

B. 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

C. 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

D. 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