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从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下列关于这两种文化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者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

B. 两者都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两者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D. 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 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 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 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 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下图分析,对该文物理解正确的是

成都西汉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

A. 有助于了解汉代的教育状况

B. 说明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C. 理学出现并走向成熟

D. 五经成为当时考试选拔官员的重要内容

 

《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

A. 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 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 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思想是

A. 仁者爱人,缓和社会矛盾

B. 分封诸侯,维护等级秩序

C. 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

D. 物皆有理,遵守三纲五常

 

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密切相关的思想家是

A. 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忠肝义胆是中国人对一个人行为忠心耿耿、仗义行事的评价。关于忠义的集中描写无过于《三国演义》,其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

①孔子的“仁”“礼”主张

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

④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 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 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公元65)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直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颁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悚然兢惧。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汉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 汉朝统治者所尊崇的儒术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 汉朝统治者认为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D. 汉朝统治者认为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为根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于有一成不变之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儒家传统道德一脉相承      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汉

C.中国传统文化一成不变      D.中国文化排斥其他文明

 

《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 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 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 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 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费正清先生说:“朝贡制度是儒家主张用于对外事务的一种办法,根据他们的主张,中国君主行使政治权力是有伦理依据的,正如仁君之能以德感召中国人民一样,他也必然会吸引外化的夷狄到中国的朝廷上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今天的外交不应该借鉴朝贡制度中的做法

B. 朝贡制度中的伦理性因素要多于军事因素

C. 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与现代西方的强权政治相似

 

某校学生在进行题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表,其中论证最为严谨的是

话题

人物

看法∕史料

结论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先秦诸子具有民主思想

董仲舒

天子受命于天

B天人感应思想强化君主专制

黄宗羲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C该思想已成为当时正统思想

谭嗣同

君,皆大盗也

D维新派都反对君主立宪

 

 

A. A

B. B

C. C

D. D

 

据《汉书·文帝纪第四》记载,文帝的遗诏“乙巳,葬霸陵……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这体现汉文帝的主张是

A. 与自然和谐相处

B. 让百姓减少支出

C. 减少财政浪费

D. 与民休养生息

 

材料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禽之辨”的先河,质疑墨家弟子“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一说,认为这抹杀了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孟子突出人与动物的差异,意在强调

A. 人的价值在于其道德性

B. 人伦情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

C. 人与动物存在本质区别

D. 人与自然的本性存在某些相通性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天下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孟子》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A. 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 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C. 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 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据韩非子记载: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B. 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 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    D. 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战国某学派提出:“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这一思想在当时

A.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 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 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这一思想

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商、西周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 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 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 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A. 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 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 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 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早。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人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