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司马迁认为,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最善者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最差的是与民争利。据此判断,司马迁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财政改革的基本态度是

A. 基本肯定

B. 基本否定

C. 毁誉参半

D. 不敢评价

 

元世祖忽必烈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张氏等,都一度被削去军权,保留的都是文职。忽必烈此诏旨在

A. 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军事大权

B. 实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减军事力量

C. 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D. 有效地抑制汉地世侯的割据势力

 

宋代在京师、省城、州城乃至县城,往往竖立“科甲功名”牌坊表扬地方在举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地方学校的各类建筑物,往往也会在命名时采用科举入仕的著名官宦的姓名,或者以科举神魁星、文昌等命名。上述举措

A. 体现出科举制发展到完备程度

B. 使科举制成为士人入仕的渠道

C. 说明民众参与科举制的广泛性

D. 扩大了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力

 

宋初实行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以剥夺原机构及“官”的职权。“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宋初这一措施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 减少了大量冗员

D. 意在提高行政效率

 

“皇帝女儿不愁嫁”这一说法是真的吗?在唐代就有一位文宗皇帝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当时北方大姓士族而遭到拒绝的案例。恼羞成怒的皇帝愤愤地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北方大姓)耶?”此处“皇帝女儿也愁嫁”的事实主要说明了

A. 皇权政治遭到冲击

B. 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C.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D. 上下通婚不被认可

 

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

A. 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    B. 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

C. 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    D. 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 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 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照历史传统讲,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宰相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据此可知

A. 封建社会贵族特别重视祭祀活动

B. 秦汉沿袭“国”“家”同治传统

C. 宗法制度对古代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引起皇家关注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埃德温·查德威克(1800-1890年),英国公共卫生之父。起初在律师事务所学习并兼职做记者。1832年,加入英国皇家济贫法委员会,其撰写的济贫法的调查报告直接促成1834年新济贫法的诞生。在济贫法委员会工作期间,建议进行死亡原因登记,后被采纳并于1838年成为法律。据此,人们清楚了不同疾病暴发的季节、区域分布情况。

1842年9月发表了著名的《关于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用大量事实说明疾病是由肮脏、拥挤、供水不足、排水不畅、垃圾堆积等因素造成的,并提出通过管道供应清洁水用于生活、修建下水道排除污水和厕所排泄物等改革措施。这一卫生报告直接促使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案,并依法成立了中央卫生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卫生标准,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卫生改革的管理。在查德威克之前,英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公共卫生机制,而现在国家的公共卫生组织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地出现在大众面前。

——摘编自冯娅《英国公共卫生之父——查德威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埃德温·查德威克成为英国公共卫生之父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埃德温·查德威克的贡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至(明)嘉、隆之际,当时用人“不论其才,只取无过”,“不论其大,每以一眚(过失)弃之”。“考察之时,不肖者造作言语,鼓弄风波,倾陷善人”。“今人做官……奔趋巧媚,以为善官”,致使“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禁之不止,令之不从”,使明王朝陷入边事废弛,财政困难,民众困穷,社会动乱的窘境。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被授任吏部尚书,提出:“非大破格整顿,必不能易乱以为治。”他责成吏部在甄别人才时,“但系贤能,一例升取,不得复有低昂,”并“廉(察)访贤才”;用人上“俟其成而用之”,让初选出来的人才,先到有关部门或下属机构任属官,使其取得实际工作的经验,然后再根据需要及本人特点,委以重任。鉴于明中期以来考核中弊端丛生,高拱强调必须严格考核制度和办法,“惟考其政绩,而不必问其出身”,以治效为准,进行赏罚,对贪污官员不仅要罢官削职,还要提问追赃,“以后凡遇有却贿之官,便当纪之善薄”。在高拱署吏部事期间,选拔了一批贤能,充实到各级机构,使得诸事废弛的局面有所好转。

—摘编自王兴亚《高拱的吏治思想及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高拱推行吏治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简要说明高拱吏治改革的主要举措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

 

年代

主要热词

1949年10月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

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

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Ⅰ号、喇叭裤

20世纪90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

21世纪初期

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织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

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及秘鲁开办银矿,征发印第安人入矿劳动。银矿中繁重的劳动,使印第安人成批的死去。但是银矿主却靠此发了大财,西班牙政府也得到了额外的财政收入,矿主向国王政府纳税的税率为产量的之一。1500﹣1650年间从美洲流到西班牙的白银达16000吨。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它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样程度,但是这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中国并不是银矿资源丰富的国家,明朝初年,政府推行纸币,禁止百姓白银交易。从1592年到l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l: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l:l2.5到1:14.由于对外贸易出超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白银源源不断流入。白银货币地位逐渐确立起来,国内因财政货币化推进而造成的“银荒”日趋缓解。万历年间,明政府实行“一条鞭法”,把徭役、土贡等赋役都归并在田赋里,“计亩征银”。白银的流通在我国经过几百年缓慢曲折地发展,最终排挤了纸币,取代铜钱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欧洲对打乱传统经济关系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背景及影响。

 

有学者指出:“冷战”终结后,全球地缘政治秩序进入自发调整期,国际政治体系宛如一个正在旋转的万花筒,充满不确定性,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已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材料的主旨是

A. 全球政治体系具有明显的单极特征

B. 经济全球化加剧各国间政治冲突

C. 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大

D. 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实行全球治理

 

1923年5月,苏维埃政府规定,将农民担负的各种税务改为“统一的农业税”,并将其中一半左右由实物税改征货币税。此规定

A. 促进了苏联农产品商品化

B. 体现了苏联农业税制度的成熟

C. 体现了苏联政策的长期性

D. 有利于工农联盟和苏联的建立

 

某学者指出,牛顿发现的三大定律,使得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一个经典力学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人们因而思考,如果人们无法依靠启示(上帝的命令)来获得真理,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真理。可见,该学者认识到,人们对牛顿科学革命的思考

A. 催生了启蒙运动

B. 直接导致进化论的诞生

C. 普及了无神论

D.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前工业化时代,英国儿童常被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劳动力资源”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工业革命早期,“工厂儿童”俨然成为儿童的代名词;19世纪80年代,学校被认为是儿童“恰当的去处”,学校儿童亦被视作“在未来诸多方面具有投资价值”。这一变化

A. 源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B. 催生了英国近代教育事业

C. 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诞生

D. 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恩格斯这一观点

A. 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 体现了对巴黎公社革命的反思

C. 认清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D. 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开放扩张性

 

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 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

 

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一支训练有素的民兵,自由州的安全实为必要,民众拥有并且佩带枪支的权利不容侵犯。”这一修正案出现的背景是

A. 美国的武装民众为国家独立做出了贡献

B. 美国为了维护各州的独立权力

C. 美国训练民兵为了节约国家的经费开支

D. 为了民众维护自身的基本权利

 

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单位:百万银元)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 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 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 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 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在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过程中,并无明显的内战、暴动、流血痕迹;被从独占的统治宝座上推翻下来的土地贵族,在新的民主政体中也还有一席之地。这主要是因为

A. 城邦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B. 平民贵族达成相互妥协

C. 民主制符合各阶级利益

D. 改革者的道德品质高尚

 

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刑事诉讼中法庭已发展成为受法律保障的上诉法院,犯罪嫌疑人有多达四次的上诉机会;住宅是市民的保障,逮捕只能在门外执行;在侦查期间须避免置人于狱。这说明了古罗马法

A. 重视保护个人权利    B. 强调维护私有财产

C. 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D. 重在保护贵族利益

 

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挂靠国有、集体等企业,戴上“红帽子”经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私营企业纷纷主动摘帽还原,以其真实面目开展经营。这种“摘帽”现象

A. 加大了私营企业的投机性

B. 推动了国家对非公经济的保护

C. 削弱了公有制经济控制力

D. 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变化要求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 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 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 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新中国60年代外交部副部长王稼祥曾提出外交上的“三和一少”政策,即是对帝国主义要和气一点,对反动派印度尼赫鲁要和气一点,对修正主义要和气一点,对亚非拉人民斗争的援助要少一点,此政策在当时被毛泽东认为是修正主义而遭受批判,这说明当时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得到实践

B. 国家利益决定国家对外政策

C. 党内外交政策开始出现严重分歧

D. 外交政策受到极左思潮影响

 

以下不同颜色的柱状图反映了1952-1970年间,新中国

A. 私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比例

B.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总量的比例

C. 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

D. 对美贸易与对苏贸易总值的比例

 

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 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 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C. 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

D. 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全面抗战时期,日本把夺取武汉作为其解决中国事件的战略决策,倾其全力以摧毁中国军队主力并夺取武汉。然而当时的国际舆论在会战结束后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无重大影响。这反映出

A. 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的速战速决计划

B. 日本进攻武汉是侵华军事行动上的重大失误

C. 中国抗战获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

D. 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实现了原定战略计划

 

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A. 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B. 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C. 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D. 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